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庆历新政与王安石变法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7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今介甫(王安石)为政,尽变更祖宗旧法,先者后之,上者下之,右者左之,成者毁之,弃者取之,矻矻焉穷日力,继之以夜,而不得息。使上自朝廷,下及田野,起京师,外周四海,士、吏、兵、农、工、商、僧、道无一人得袭故而守常者,纷纷扰扰,莫安其居。

——摘编自司马光《传家集》

材料二 王安石……适应于时代之要求而救其弊,其良法美意,往往传诸今日莫之能废。

——摘编自梁启超《王安石传》

安石新政,虽属失败,毕竟在其政制的后面,有一套高远的理想。这一种理想,自有深远的泉源,绝不是只在应付现实、建立功名的观念下所能产生的。

——摘编自钱穆《国史大纲》

材料三 北魏孝文帝改革从长远来看有巨大的积极意义,但在短时期内也产生了明显的副作用。一部分在改革中利益受到损害的少数民族军人掀起暴动,导致了北魏的覆亡。北方民族交融的进程也在北魏灭亡前后出现短暂的反复。

——摘自《中外历史纲要上》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司马光反对王安石变法的理由。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原因和影响的角度谈谈你对王安石变法的看法。
(3)关于北魏孝文帝的评价,有人认为他是鲜卑族的盖世英雄,也有人说他是鲜卑族的千古罪人。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的观点并说明理由。(要求:观点明确,持论有据,史论结合)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窃惟朝廷从初散青苗钱之意,本以兼并之家放债取利,侵渔细民,故设此法,抑其豪夺,官借贷,薄收其利。今以一斗陈米散与饥民,却令纳小麦一斗八升七合五勺,或纳粟三斗,所取利约近一倍。向去物价转贵,则取利转多,虽兼养之家,乘此饥馑取民利息,亦不至如此之重。”

——[北宋]司马光

材料二   在20世纪末提及王安石,我们只更感到惊异:在我们之前900年,中国即企图以金融管制的办法操纵国事,其范围与深度不曾在当日世界里任何其他地方提出。当王安石对神宗赵顼说”不加税而国用足”,他无疑已经知道可以用信用贷款的办法刺激经济成长,当生产增加货物流通时,即使用同一税率也能在高额流通的流通状态里收到增税之成果。

——黄仁宇《中国大历史》


(1)根据材料一分析司马光对王安石变法所持的态度,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用信用贷款的办法刺激经济成长”的措施。谈谈王安石变法失败对你的启示。
3 . 南宋朱熹认为,王安石“以财利、兵革为先务,引用凶邪,排摈忠直,躁迫强戾,使天下之人嚣然丧其乐生之心。卒之群奸肆虐,流毒四海”。一位史学家评论道:“朱熹的看法有一定依据。但是,如此曲解变法之目的和否定其作用,那就有失公允了。”
你是否同意?请简要谈谈你的看法。
4 . 免役法和青苗法是王安石变法中推行全国、贯彻始终的法令。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王安石的一些变法令上,往往有“皆以为民”,“使农人有以赴时趋事”的言论。在他秉政期间,发布的第一道免役令规定,开封府的乡村四、五等户不纳役钱。可是在向全国推行时,乡村下户被变法派很普遍地强加了役钱负担。待到役钱收入固定下来,宋廷又变相恢复了差役。在乡役方面既出免役钱,又服差役的情况,一直持续到南宋末。青苗法公布时宣称“公家无所利其入”,“依陕西青苗例钱”不收利息。在各地推行时,有的收息,有的收息,而且城廓户和乡村上户都被抑配青苗钱。农民在纳苗、役钱时大量支付钱币,使得“钱聚于上,而下有钱荒之患”。大臣孙傅后来对宋钦宗说:“祖宗法惠民,熙丰(宋神宗年号)法惠国。”

——摘编自王曾瑜《王安石变法简论》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王安石变法的动机,分析免役法和青苗法实施的实际效果。
(2)据材料归纳免役法和青苗法推行过程中的共同问题,据此谈谈王安石变法给你的启示。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王安石说)人之困乏,常在青黄不接之际,兼并之家乘其急以邀倍息,而贷者常苦于不得……昔之贫者举息之于豪民,今之贫者举息之于官,官薄其息而民救其乏,则青苗之行矣。

材料二(苏辙说)王介甫(安石)小丈夫也,不忍贫民而深疾富民,志欲破富民以惠贫民,不知其不可也。……及其得志,专以此为事,设青苗法,以夺富民之利……

材料三(王安石说)臣以为,苟能抑制兼并、理财……不患无财。

—邓广铭《王安石》

(1)材料一中“兼并之家”“豪民”主要指哪些人?

(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王安石变法中青苗法的实质。

(3)根据材料二,分析苏辙评论王安石变法的立场。

(4)综上所述,王安石和苏辙的对立属于什么矛盾?谈谈你对王安石变法的评价。

6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汉武帝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在桑弘羊主持下普遍推行均输法,郡国设均输官掌其事,受大农(即管钱财、粮食的长官)节制。均输官负责将各郡国应缴贡物统一折价征收当地土特产品,一部分运往京师,一部分运至价贵地区出售,有时还在出售地将所得继续收购特产,易地辗转贩卖……同时又实施平准法,在京师设平准官,集中管理各地运至均输货物和大农所掌握其余物资,根据市场价格涨落卖出或买进,达到调剂供需、平抑物价的目的。

——摘编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材料二 在20世纪末叶提及王安石,我们只更感到惊异:在我们之前900年,中国即企图以金融管制的办法操纵国事,其范围与深度不曾在当日世界里任何其他地方提出。当王安石对神宗赵顼说“不加税而国用足”,他无疑的已知道可以信用贷款的办法刺激经济之成长。

——摘编自黄仁宇《中国大历史》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分析桑弘羊实施均输法和平准法的作用。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王安石对桑弘羊的理财措施有哪些借鉴与发展?
(2)根据材料二,概述王安石在理财方面的特点。有人认为王安石变法未完全做到“不加税而国用足”,请谈谈你的认识。

7 . “富强”是中国历代统治者施政的重要目标。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

—李斯《谏逐客书》

材料二在我们之前900年,中国即企图以金融管制的办法操纵国事……当王安石对神宗赵顼说“不加税而国用饶”,他无疑的已知道可以借用贷款的办法刺激经济之成长。

—黄仁宇《中国大历史》

(1)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商鞅变法使秦国“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的认识。

(2)王安石“信用贷款的办法”有哪些?

(3)有人认为王安石变法未完全做到“不加税而国用饶”。请你说明理由。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