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庆历新政与王安石变法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5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宋高宗即位之初,将亡国罪责由蔡京上潮至王安石,但是宋高宗与靖康时期反对王安石新法的士大夫考虑问题的出发点不尽相同。士大夫们反对王安石“以一家私学欲盖掩先儒,令天下学官讲解及科场程式,同已者取,异已者黜”。而高宗以为,王安石变法轻启边衅,导致蔡京、童贯连年攻打西夏、吐蕃,而后又与女真人订立海上之盟谋取燕云,彻底变乱了祖宗确立的和戎之法,最终导致靖康之难。

南宋理学家对王安石子以激烈的批判,他们指斥王安石新学为异端邪说,一是王安石新学“于学不正、杂糅佛道”或“学本出于刑名度数”;二是把王安石新学作为变乱祖宗法度而致北宋亡国的思想理论根源。宋理宗在淳祜元年(1241年)下诏,撤销王安石的官学地位,代之以周敦颐、程颢、程颐、张载、朱熹五人从祀孔庙,从而将王安石的学术思想从儒家正统系列中排斥出来。

——摘编自李华瑞《为王安石及其变法正名》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靖康时期士大夫、宋高宗以及南宋理学家丑化王安石的理由。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王安石变法性质与作用的认识。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从唐末到北宋初五十多年时间里,教育逐渐衰退。学校教育流于形式,从中央到地方,没有完备的教育体系。宋初荫补之制度充斥朝野。只要一族有显赫之人,即可显耀整个家族。从文献记载看,仁宗以前,州县兴学寥寥无几,到庆历时不仅诏令全国州县兴学,且规定各州“选部属官员为教授,员不足取于乡里宿学有道业者”充任。北宋基本上形成了以国子监为主导、以中央太学为主体、诸多专科学校及地方学校配套的全国多层次官学系统。庆历改革主要是变原来先诗赋后策论为先策论后诗赋。熙丰改革时规定,诗赋及明经诸科罢而不用,专以经义策论试士。在太学内采用三舍法的升级制度,打破了科举对选士的垄断。著名的《春秋》大师孙复就是范仲淹一手栽培,同时又作为兴学时的名师被朝廷召到太学讲学;大思想家张载、石介也是在兴学之下成长起来的。熙宁八年颁发王安石撰的《三经新义》作为取士之准绳。三次兴学为解决宋初养士取士制度弊端进行了不少合理的改革,但结果并无多大逊色。

——摘编自金仁经《北宋三次兴学运动的主要特点》

材料二   1912年1月5日,学贯中西、刚从德国留学归国不久的蔡元培当选为中华民国第一任教育总长。蔡元培任民国教育总长后,对教育的性质进行了重新定位,将培养少数官吏的教育改为以广大人民为施教对象的国民教育。为实施国民教育,废止了中小学读经讲经课,同时加强了发展资本主义生产所需的国文、算数、历史、地理、理化等科目。蔡元培提出“国民教育方针”应从受教育者本体上着想,主张以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和美感教育代替忠君、尊孔、尚公、尚武、尚实五项封建教育宗旨,同时强调五育不可偏废。民国成立后颁布的癸丑学制明确宣布教育为男女共享的权利与义务,女学不别立系统,与男子同。但因一些众所周知的原因,蔡元培的教育主张很多仅停留在形式上。

——摘编自张延华《蔡元培与民国初年的教育改革》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北宋三次兴学运动兴起的背景,并说明其主要影响。
(2)根据材料二,指出民国初年蔡元培兴学教育改革的内容。并综合上述材料,分析北宋兴学与蔡元培教育改革成效有限的共同原因。
2023-07-17更新 | 149次组卷 | 4卷引用:陕西省宝鸡市陈仓区2023届高三二模文综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真题 名校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唐代后期,一批理财型官员密集出现。安史之乱以后,内外战争不断,政府开支大增。鉴于“寇盗未戢,关东漕运,宜有倚办”,朝廷以户部侍郎刘晏为度支盐铁转运使,“盐铁兼漕运,自晏始也”。刘晏主持理财工作近20年,不额外征发丁男,不过分劳扰郡县,借助商人活动和市场作用,革除国家财政工作的积弊,效果显著。盐铁使第五琦负责理财时,因“国用未足”而铸钱,并创立盐法,取得“人不加赋,所入仍旧”的成效。及杨炎当政,视财赋为国家的根本、民生的关键,遂推行两税法,在“赋不加敛”的前提下,保证了财政收入,稳定了政治局面,巩固了政权基础。这一系列举措为后世所借鉴,影响深远。此后直至晚清,唐代理财型官员仍常为后人所称道。

——摘编自自王仲荦《隋唐五代史》等


(1)根据材料,概括唐代理财型官员密集出现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王安石变法的宗旨,分析唐代理财型官员为后人称道的原因。
4 . 王安石变法中设置的市易务,不仅严格立法以抑兼并,而且参与到市场的直接经营当中,增加商税,如市例钱,以及坊场、河渡之关税,进一步扩大征榷范围等。据此可知,王安石的这一变法举措(     
A.缓和了统治集团内部矛盾B.达到了富国强兵的目的
C.加大了政府对工商业干预D.减轻了人民的差役负担
2022-10-07更新 | 3817次组卷 | 35卷引用:陕西省宝鸡市金台区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王安石为“一道德”,颁行《三经新义》作为学校的统一教材,此书对《诗》《书》《周礼》三部儒家经典重新加以注释而成,故名《三经新义》,规定科举考试中经义部分以《三经新义》作为应试标准。王安石这样做旨在
A.确立程朱理学的主流地位B.剥夺保守派儒学的解读权
C.为变法找寻新的理论依据D.进一步完善发展科举制度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宋初贡举,多承唐五代旧制,取士科目主要有进士、诸科。进士主要试诗赋,兼试论、策,诸科则主要试帖经、墨义。从北宋建国到王安石变法之前,虽在考试方法上进行了一些改革,而对于贡举科目、考试内容却因循守旧。熙宁二年,王安石擢为参知政事,进行贡举改革,主张经术不能脱离社会实际,通经为了致用,于是罢明经、诸科,以进士一科取士,断然罢诗赋,专以论策试进士。熙宁六年设明法科,规定进士及第后,必须经过律令大义和断案的考试,才能注官。熙宁八年,由王安石主持编订的“三经新义”作为全国学校的教材和科举考试的范本颁行全国,实行“一道德”。

——据张希清《论王安石的贡举改革》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王安石贡举改革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王安石贡举改革。
7 . 如表为对王安石变法的若干评价,下列理解正确的是
“今介甫(王安石字)为政……士吏兵农工商僧道无一人得袭故而守常者,纷纷扰扰,莫安其居”(北宋)司马光《传家集》
“国家一统之业,其合而遂裂者,王安石之罪也”(南宋)罗大经《鹤林玉露》
“适应于时代之要求而救其弊,其良法美意,往往传诸今日莫之能废”(晚清)梁启超《王安石传》
A.《传家集》是一手史料,作者立场最权威客观
B.研究者立场影响了对王安石的评价
C.《王安石传》为近代学者所著,评价较为全面
D.从《传家集》到《王安石传》,评价具有时代色彩
8 . 改革被视为一种解决社会问题的有效方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战国时期,周王室的统治逐渐崩溃,奴隶制度也在逐渐解体,加速这一解体的催化剂就是各国一系列的变法。“秦僻在雍州,不与中国诸侯之会盟,夷翟遇之”,秦国在整个争霸战争中处于劣势,时刻有亡秦的危险。秦孝公求贤若渴,强烈支持商鞅变法。商鞅不负秦孝公的厚望,变法从阶级结构、政治文化、外部环境三个方面推动了秦国的社会转型。

——摘编自何彬《社会转型视角下的商鞅变法》

材料二 大抵天下之事,久则不能无弊,固宜通变,然须合乎人情。宜于土俗,从容改图,而后天下蒙其福。宋至神宗,国势颇不振矣,安石所谓变风俗、立法度,未为不是。但其不达事理,不识时宜,直任己见而专务更张,遂使天下霭然,丧其乐生之心,而君子为之一空。有才而无识,可胜惜哉!若王安石起初不可谓非君子也,特因性执而少容,好学而泥古,遂至引用小人,基宋室之祸

——摘编自张居正《资治通鉴直解》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商鞅变法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张居正评价王安石变法的看法,并说明理由。
9 . 宋代的王安石认为“以仁义礼信修其身而移之政,则天下莫不化之也”,他主持重注了《诗》《书》《周礼》,合称《三经新义》,并作为学校法定教材颁行全国。此举意在
A.营造变法的舆论环境B.改革官学的课程设置
C.修正儒学的学理缺陷D.强调个人的道德修养
10 . 王安石变法期间废除原来按户等轮流充当州县差役的办法,改由州县官府自行出钱雇人应役。雇员所需经费由民户按户等分摊。原来不用负担差役的女户、寺观,也要缴纳半数的役钱,称为“助役钱”。王安石此举旨在
A.缓和阶级矛盾B.减轻赋役负担C.限制寺观发展D.增加财政收入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