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庆历新政与王安石变法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6 道试题
1 . 宋代话本中记载,王安石曾微服到江宁,遇到一老人在喂鸡,唤“啰啰啰,王安石来!”鸡俱来就食。问其故,老人说:老孀居二十年,也在出免役、助役等钱,钱既出而差役如故。对此解读合理的是:
A.话本作为文学史料价值不大B.新法引起了人民大众的普遍不满
C.变法中存在一定的扰民现象D.免役法以牺牲百姓利益为代价
2 . 《宋史王安石传》记载:“据家赀高下,各令出钱雇人充役,下至单丁、女户,本来无役者,亦一概输钱,谓之助役钱。”这反映了王安石变法
A.目的是抑制土地兼并B.加重了部分农户的负担
C.加强了对人民的控制D.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2020-11-26更新 | 587次组卷 | 18卷引用:山东省潍坊市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3 . 改革是历史发展的鲜明主题,改革就是推陈出新、除旧布新,从而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历史的发展。但改革的道路总是坎坷曲折的。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史书记载,自北魏建元至北魏孝文帝执政前近一百年间,北魏境内各族人民起义多达八十余次,这些起义沉重地打击了北魏统治。据记载,北魏统治者对外战争,把掳掠来的无数人口和财物分赏给参战的人员,把大量的“生口”变成了奴隶,进一步扩大了奴隶制。

——人教网

北魏贵族集团在歧视与迫害其他民族的同时,对各族人民的经济剥削也异常残酷……从北魏统一到孝文帝改革前,仅五十多年里,农民起义就达七八十次之多。

——《历史学习》

材料二“冬,十月,丁未,诏遣使者循行州郡,与牧守均给天下之田:诸男夫十五(岁)以上,受露田四十亩,妇人二十亩……”“(对实行两年轮耕的)所授之田率倍之,三易之田再倍之……(人多地少的地方)乐还者听避空荒……卖者坐如律。”

——《魏书》

材料三宋仁宗(1049~1053)年间,各级官员达到两万多人,比三十多年前的真宗景德年间增加了一倍;仁宗后期,“募天下骁雄横滑以为兵,几至百万”,比北宋建国之初增加了五倍。在仁宗1050年前后,当时的两税收入为:钱四百九十三万贯,绢帛三百七十六万匹,粮一千八百零七万石,国家总支出为:钱三千三百一十七万贯,绢帛七百二十五万匹,粮三千零四十七万石。当时“养兵之费,在天下十居七八”。

——历史风云网

材料四关于王安石变法的漫画

(1)材料一反映了北魏孝文帝改革前面临着什么突出的社会问题?

(2)据材料二概括指出北魏孝文帝鼓励农耕的措施。

(3)材料三反映了当时北宋面临的突出社会问题是什么?

(4)结合材料二、四,简要指出这两次改革一成一败的原因分别是什么?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张萌麟在《中国史纲》中指出,“当战国开场的前后,秦在‘七雄’中算是最不雄的一国……直至孝公变法时,秦人还不脱狄之俗。”

《史记》记载:“(商鞅变法)行之十年,秦民大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

材料二:“盖免役之法……则使之家至户到,均平如一,举天下之役,人人用募,释天下之农,归于畎亩,苟不得其人而行,则五等必不平,而募役必不均矣。……得其人缓而行之,则为大利;非其人急而行之,则为大害。故免役之法成,则农时不夺,而民力均矣。”

——《临川先生文集·上五事札子》

材料三:臣(司马光)向上曾言:“教阅保甲,公私劳费,而无所用之;敛免役钱,宽富而困贫,以养浮浪之人。使民失业,穷愁无告;……此皆所害者大,所及者众,宜先变更。借令皇帝陛下独揽权纲,犹当早发号令,以解生民之急。”

——《续资治通鉴长篇》卷356

(1)指出“战国开场”时秦的“国情”。结合所学知识,商鞅变法哪些措施措施使秦民大悦“家给人足”?

(2)材料二、三争论的是什么问题?各自的理由是什么?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商鞅变法和王安石变法一成一败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6 . 据《文献通考》记载:“宋神宗后期某年北宋税赋总收入为52010000石(共7070万贯),其中农业的两税占30%,工商税占70%。”以下说法不能反映该数据的是
A.民营手工业进一步发展
B.王安石变法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
C.政府的“抑商”政策有所松弛
D.君主专制的空前强化促进了政府收入的增加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