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庆历新政与王安石变法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1 道试题
1 . 免役法和青苗法是王安石变法中推行全国、贯彻始终的法令。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王安石的一些变法令上,往往有“皆以为民”,“使农人有以赴时趋事”的言论。在他秉政期间,发布的第一道免役令规定,开封府的乡村四、五等户不纳役钱。可是在向全国推行时,乡村下户被变法派很普遍地强加了役钱负担。待到役钱收入固定下来,宋廷又变相恢复了差役。在乡役方面既出免役钱,又服差役的情况,一直持续到南宋末。青苗法公布时宣称“公家无所利其入”,“依陕西青苗例钱”不收利息。在各地推行时,有的收息,有的收息,而且城廓户和乡村上户都被抑配青苗钱。农民在纳苗、役钱时大量支付钱币,使得“钱聚于上,而下有钱荒之患”。大臣孙傅后来对宋钦宗说:“祖宗法惠民,熙丰(宋神宗年号)法惠国。”

——摘编自王曾瑜《王安石变法简论》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王安石变法的动机,分析免役法和青苗法实施的实际效果。
(2)据材料归纳免役法和青苗法推行过程中的共同问题,据此谈谈王安石变法给你的启示。

2 .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国民之交敝也,自苛政始。苛政兴,足以病因瘁民,而尚未足以亡……惟是苛政之兴,众论不许,而主张之者,理不胜而求赢于势,急引与已同者以为援,群小乃起而应之……”
“是安石之法,未足以致宣、政之祸,唯其杂引吕惠卿、邓结、曾布之群小,以授贼贤罔上之秘计于(蔡)京,则安石之所贻败亡于宋者此尔。”

一一王夫之《宋论》


材料二(司马光说)“治天下譬如居室,敝则修之,非大坏则不更造也。”

一一《宋论》


材料三宋太傅荆国王文公安石,适应于时代之,其良法美意往往传诸今日莫之能废……

——梁启超《王安石评传》


(1)依据材料一,归纳王夫之对王安石变法的基本观点。
(2)依据材料二、三分析司马光和梁启超对王安石变法的态度,分析梁启超对王安石变法持这种态度的主要原因。
2017-02-24更新 | 91次组卷 | 1卷引用:2016-2017学年陕西省宝鸡中学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嘉祐三年(1058年),王安石提出了一整套培养公职人员的办法,努力奠定变法的思想基础与组织基础。首先,他针对学校教育空疏腐败的现实,提出以“尚实用”为原则来培养人才,其教育内容具体来说则包括德性的养成及处理具体政务能力的培养。其目的显然是培养政治精英或国家治理者。王安石建议,在进士考试中,取消诗赋、贴经和墨义,改为经义和策论。在人才的任用上,他再次强调了德才兼备的传统观点,认为应以个人德才的高低为依据,在社会有序分工的基础上实现国家的公共治理功能。他积极推行高薪养廉的制度以遏制腐败。他还提出利用礼法相结合的手段来进行保障。两者结合既是减少改革阻力的“托古改制”,同时也是为了通过礼、 乐、刑、政的使用保证国家治理结构有序运行的创新尝试。

——摘编自宋丙涛、张庭《历史教训与当代启示:王安石变法的公共经济学分析》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王安石公职人员培养思想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王安石公职人员培养思想。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宋神宗继位后不治宫室,不事游幸,勤于正事,励精图治。他经常找大臣商讨富国强兵之道……宋神宗求治心切,召王安石越次入对。王安石指出只要择术正确,不要说大唐盛世,连尧舜之治也可达到,这种引导和激励使宋神宗信心大增……王安石又上书回答宋神宗提出的为何祖宗守天下能百年无大变的问题。他说,前面几位皇帝,于理财大抵无法,故虽俭约而民不富,虽勤忧而国不强,赖非夷狄昌炽之时,又无尧汤水旱之变,故天下无事,过于百年。这正切合宋神宗当今理财,最为急务的思想……熙宁二年(1069年),在中国历史上影响深远的王安石变法便大张旗鼓地开展起来。

——摘编自钟葵《王安石变法问题出在哪里》

材料二   陛下(宋神宗)即位五年,更张改造者数千百……其议论最多者,五事也:一日和戎,二日青苗,三日免役(也称募役),四日保甲,五日市易……免役之法成,则农时不夺,而民力均……市易之法成,则货贿通流,而国用饶矣。

——摘编自王安石《临川先生文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王安石变法能够大张旗鼓地开展起来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王安石变法取得的成效。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
2021-06-19更新 | 74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宝鸡教育联盟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A卷)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根据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不告奸者腰斩,告奸者与斩敌首同赏,匿奸者与降同罚。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为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宗室非有军功者,不得为属籍……而集小都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一县。

——《史记·商鞅列传》

材料二   北魏延兴元年(473年),北魏政府向人民征收“户调帛二匹、絮二斤、丝一斤、粟二十石;又入帛一匹二丈,委之州库,以供调外之费”。

——赵毅等主编《中国古代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材料三   北魏485年,孝文帝颁布命令:“男子15岁以上,授给露田40亩、桑田20亩,妇人授露田20亩。露田不得买卖,授田者身死或年满70者归还官府。桑田则永为个人所有,不须还官,并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买卖。奴婢授田与良人相同,耕牛每头授田30亩,限4牛。”

——赵毅等主编《中国古代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材料四   (王安石变法)变法派所制定的一些政策法令及其实践,虽还远远谈不到解放生产力,但对当时生产力的发展总还是有一些帮助的,因而是发生了积极的作用的。

——邓广铭《北宋政治改革家王安石》


问题
(1)依据材料一概括商鞅变法的措施并分析其带来的积极影响。
(2)根据材料二、三,简要概述推行均田制的影响。
(3)根据材料四,列举王安石变法中能直接推动生产力发展的措施有哪些?并将其具体内容列举出来。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069年,宋神宗接受王安石的建议,颁布实行农田水利法。农田水利法规定,对于提出农业耕作和水利建设意见的人,按照功利大小奖励,并可以量才录用,而对于故意阻挠工程修建、不出工料的人,则加以惩罚。对兴修农田水利有功的官员,按灌溉顷亩千顷以上、五百顷以上和百顷以上三等分别予以奖励。“新法”规定,在确定工程之前,各级官员要对百姓的意见进行调查,工程量大的要上报朝廷决定。各州县在施工之前,要求绘制成图、阐述具体的实施方法并呈报上级机关。宋朝实行了差官察访制,中央政府不断派遣官员察访各地的农田水利之事,监督地方政府兴修农田水利工程的质量和进展情况。农田水利法规定了人力和资金的来源机制。人力来源主要有居民按照户等出工、军队出工和募饥民兴水利。资金主要来源于政府提供和私人提供。财力不足的,官府贷以青苗钱,即提供长期、低息贷款。私人提供,分为有偿贷款和无偿捐款,对捐款兴修水利工程的个人,官府还会给予奖励。

——摘编自郭泽杰《王安石与水利变法》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农田水利法的主要内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农田水利法的历史影响。

7 . 材料 北宋王安石变法的内容是多方面的,教育改革是其重要内容之一。教育改革中,王安石在太学实行“三合法”,规定初入学的为外舍生,不限名额;外舍生经过考试升为内舍生,名额200人;内舍生经过考试升为上舍生,名额100人。上舍生学行优秀者,或授官,或可直接参加省试、殿试。王安石为“一道德”,颁行《三经新义》作为学校的统一教材,此书由王安石对《诗》《书》《周礼》三部儒家经典重新加以注释而成,故名《三经新义》。在科举改革方面,王安石为改变当时士人“闭门学作诗赋,及其入官,世事皆所不习”的现状,废除明经诸科,只以进士科取士;规定应试举人不再考诗赋、贴经、墨义,而考经义和策论,经义则以《三经新义》作为考试标准。王安石在教育方面的变革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摘编自朱绍侯主编《中国古代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北宋王安石教育改革的背景及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北宋王安石教育改革的积极作用。
8 .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宋仁宗庆历三年(1043年),北宋历史上轰动一时的庆历新政就在范仲淹的领导下开始了,其主要内容:

①明黜陟(严明官吏升降)。②抑侥幸(限制官僚滥进)。③精贡举(严密科举取士)。④择长官(慎选地方长官)。⑤均公田:重新规定官员按等级给以一定数量的职田,调配蛤缺乏职田的官员,以“责其廉节”,防止贪赃枉法。⑥厚农桑(重视农业生产)。⑦减徭役做到均赋税,宽徭役,减轻人民负担。⑧修武备。(整治军备)。⑨重命令(严肃对待和慎重发布朝廷号令)。⑩推恩信(落实朝廷的惠政和信义)。


(1)根据材料概括改革包含哪些方面的内容?
(2)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对这次改革作简要评价。

9 . 王安石变法给后世留下了众多的经验教训。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   王安石大部分的变法都遭到极大的挫折与障碍,到哲宗即位旧党执政时乃全遭罢除。变法是针对时弊的救国大计,然而何以会失败呢?原来王安石的变法主张,是纯从立法的本身着想,而忽视了执法时在技术上的问题与人事上的障碍。换言之,王安石的变法是偏重于“理想”,而忽略“现实”;王安石的个性执拗,他不愿谋求人事上的谅解与妥协,而一意孤行,导致以往拥护王安石的人也变为反对党,造成众论汹汹,孤军作战的局面。

王安石变法的目的在于富国强兵,其富国太着重于开源而忽视节流。对于开源的办法,是想得无所不至,虽然在政府并没有聚敛的意思,但在官吏推行时,出入之际,就是难免不发生聚敛之弊。王安石一味重视变法的理论,而忽视吏法,吏治不良,何以行法?科举的改革与太学三舍法都是一种进步的措施,但颁布《三经新义》于学府,实乃多此一举。

——摘编自陈致平《中华通史·第五卷·宋辽金史前编》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王安石变法的背景及其指导思想。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基本原因。

10 . 改革是历史发展的鲜明主题,改革就是推陈出新、除旧布新,从而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历史的发展。但改革的道路总是坎坷曲折的。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史书记载,自北魏建元至北魏孝文帝执政前近一百年间,北魏境内各族人民起义多达八十余次,这些起义沉重地打击了北魏统治。据记载,北魏统治者对外战争,把掳掠来的无数人口和财物分赏给参战的人员,把大量的“生口”变成了奴隶,进一步扩大了奴隶制。

——人教网

北魏贵族集团在歧视与迫害其他民族的同时,对各族人民的经济剥削也异常残酷……从北魏统一到孝文帝改革前,仅五十多年里,农民起义就达七八十次之多。

——《历史学习》

材料二“冬,十月,丁未,诏遣使者循行州郡,与牧守均给天下之田:诸男夫十五(岁)以上,受露田四十亩,妇人二十亩……”“(对实行两年轮耕的)所授之田率倍之,三易之田再倍之……(人多地少的地方)乐还者听避空荒……卖者坐如律。”

——《魏书》

材料三宋仁宗(1049~1053)年间,各级官员达到两万多人,比三十多年前的真宗景德年间增加了一倍;仁宗后期,“募天下骁雄横滑以为兵,几至百万”,比北宋建国之初增加了五倍。在仁宗1050年前后,当时的两税收入为:钱四百九十三万贯,绢帛三百七十六万匹,粮一千八百零七万石,国家总支出为:钱三千三百一十七万贯,绢帛七百二十五万匹,粮三千零四十七万石。当时“养兵之费,在天下十居七八”。

——历史风云网

材料四关于王安石变法的漫画

(1)材料一反映了北魏孝文帝改革前面临着什么突出的社会问题?

(2)据材料二概括指出北魏孝文帝鼓励农耕的措施。

(3)材料三反映了当时北宋面临的突出社会问题是什么?

(4)结合材料二、四,简要指出这两次改革一成一败的原因分别是什么?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