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庆历新政与王安石变法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8 道试题

1 . 王安石变法是宋代也是中国历史上的大事。“封建的学者把他看作‘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异端,而资产阶级学者则把他捧到天上,好像在千年前他就是一个为资本主义世界设计的大人物。”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陛下(宋神宗)即位五年,更张改造者数千百事……其议论多者,五事也:一曰和戎,二曰青苗,三曰免役,四曰保甲,五曰市易……免役之法成,则农时不夺,而民力均矣……市易之法成,则货贿通流,而国用饶矣。

——王安石《临川先生文集》

材料二宋太傅荆国王文公安石,适应于时代之。其良法美意往往传诸今日莫之能废……实国史上、世界史上最有名誉之社会革命。

——梁启超《王安石评传》

(1)根据材料一,归纳王安石变法在经济领域的措施。王安石认为这些措施能够起到怎样的作用?

(2)材料二中的“美意”指什么?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梁启超推崇王安石变法的原因。

2 . 材料 韩琦曾上疏日: “州县生民之苦,无重于里正街前。自兵兴以来,残剥尤甚。至有孀母改嫁,亲族分居。或弃田与人以免上等,或非分求死以就单丁,规团百端,以苟脱沟壑之患。《宋史.神宗二》载:“罢差役法,使民出钱募役”,“募法,三人相任,街前仍供物产为抵。弓手试武艺,典吏试书计。以三年或二年乃更。为法既具,揭示一月,民无异辞,著为令。令下,募者执役,被差者得散去。......当投入户,以等第出钱,名免役钱。其坊郭等第户及未成丁、单丁、女户、寺观、品官之家,旧无色役而出钱者,名助役钱。凡教钱,先视州若县应用雇直多少,随户等均取。雇直既已用足,又率其数增取二分,以备水旱欠阁,虽增毋得过二分,谓之免役宽制钱。”。王安石役法改革的主要特点,一是由当役人户的轮充差役改为输钱应役。二是雇役费用由当役人户与原免役人户按户等与类别分担。

--摘编自傅允生 《制度变迁与经济发展:王安石青苗法与免役法再评价》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免役法的目的。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免役法的作用。

3 . 材料:熙宁二年(1069年),宋神宗任命王安石为参知政事,进行变法。王安石以“民不加赋,而国用饶”的理财思想为指导,推行开辟财源的变法措施。他设置“制置三司条例司”,制定全国一年用度的预算,颁布施行,以节省开支。考察全国的农田、水利和赋税,另订管理办法,以尽地利而增税收。颁布青苗法,把救济贫民用的常平、广惠等粮仓的积谷,变钱借给贫困的农民,秋收加息二分收回,以免农民受到豪富的盘剥。实行募役法,以贫富为标准,把百姓分为五等,按等缴纳“免役钱”。本来没有差役的“单丁”、“女户”、“官户”等人家,则出“助役钱”。政府即以此钱募役。除此之外,还推行均输法、市易法、方田均税法、农田水利法等新法。煕宁二年公布办法征求意见,次年在开封府试行,接着才正式向全国推行。青苗法实施中,出现了地方官强行让百姓向官府借贷,而且随意提高利息、加重盘剥的现象。这成为反对派攻击新法的借口。新法一直在守旧派的攻击和变法派内部意见不一致的艰难情况下进行。1085年,神宗去世,哲宗继位,变法派成员相继被排挤出朝廷,史称“元佑更化”,变法受挫。

——摘编自傅乐成《中国通史》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王安石理财措施的特点,并指出其意义。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王安石变法受挫的原因。

4 .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贞观元年,唐太宗将全国划为十道,置军府684个,其中关中地区占261个,占全部军府的41%,形成了“举关中之众,以临四方”的格局。还将骠骑府、车骑府改为折冲府,以折冲都尉、果毅都时分任正、副统将。所有军府均隶属于12卫府及东宫六平,新冲府分为三等,担任宿卫、镇戍和征战的任务。……军府和地方长官无隶属关系,但州刺史也负有一定的军事责任。如征发府兵时,朝廷向州刺史、折冲都尉同时下符奖,会同勘契后才能发兵。又如对练兵也有检查督促职责,加.上州刺史品位被一般折冲都尉为高,故习惯上有上下级关系。

《新唐书·兵志》称:“府兵之道,居无事则耕于野,其番上者,宿卫京师而己,若四方有事,则命将以出,事解辄罢。兵散于府,将归于朝,故士不失业而将帅无握兵之重,所以防微杜渐,绝祸乱之萌也。”

——摘编自《中国古代兵制·唐朝兵制》

(1)根据材料,概括唐太宗兵制改革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唐太宗兵制改革的积极意义。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武则天时期选官滥杂,唐中宗复位后,韦皇后及安乐公主把持政柄,大肆卖官,所置员外、检校、判、知等官泛滥,多达数千人,造成政府开支急剧增加。唐玄宗继位后,开始裁剪冗官,“大革奸滥,十去其九”,并停废闲散诸司、监、署十余所,精简官僚机构。在此基础上,玄宗严格控制官吏的铨选,尤其重视县令的选任。开元四年(716年),玄宗时吏部选用的县令亲自加以复试,有45人因不合格被淘汰。玄宗颁布《整饬吏治诏》,规定每年十月各道按察使对地方官的政绩进行严格考核,以定升降黜陟。开元末年修订《大唐六典》,作为行政法典,明确规定各级政府机构的组织建制、职权范围及人员编制,实行官员定额编制,从法律上杜绝冗官滥吏,保证行政效率。

——朱绍侯等主编《中国古代史》上册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玄宗时期官制改革的原因及措施。

(2)联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唐玄宗实施官制改革的影响。

6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五代以来,以衙前主官物之供给或运输……(其它差役)各以乡户等第差充。民不胜其苦,而衙前为尤甚。今听免役,据家赀高下出钱,由官雇役。单丁、女户原无役者,概输钱,谓之“助役”。……一面便民,而一面亦借助役钱增岁收。……反对者谓“上户则便,下户实难”,语非无理。又于额用已足外,复增取二分谓之“宽剩”,则下户、单丁、女户更困。
——钱穆:《国史大纲》
材料二:明万历二十年(1592年),赋役制度改革,全国推行一条鞭法,将田赋与丁役合并为一,而且以田亩为重。……用《明史·食货志》的说法即是:“一条鞭法者,总括一州县之赋役,量地计丁,丁粮毕输于官,……皆计亩征银折办于官。”
——赵冈:《赋税制度与土地分配》
(1)据材料一,指出王安石改革差役法的主要手段及其结果。
(2)据材料二,概括明朝赋役制度“一条鞭法”的特点。结合所学,说明从宋至明赋役制度变革的积极作用。
7 . 材料一 初,陕西转运使李参,以部内粮储不足,令民自隐度粟麦之赢,先贷以钱,俟谷熟还官,号“青苗钱”;行之数年,廪有馀粮。至是条例司言:“……仍以见钱依陕西青苗钱倒,愿预借者给之,令随税输纳斗斛,半为夏料,半为秋料。内有愿请本色,或纳时价贵,愿纳钱者,皆从其便。如遇灾伤,许展至次料丰熟日纳。非惟足以待凶荒之患,民既受贷,则兼并之家,不得乘新陈不接以邀信息。”
——毕沅《续资治通鉴》
材料二 海防吃紧,需饷浩繁……伏查近年以来,帑藏偶有不敷.往往息借洋款,多论镑价(借款以英镑作单位,折算成银两数,在还款时仍以英镑数为准),所耗实多。因思中华之大,富商巨贾,岂无急公慕义之人,若以息借洋款之法,施诸中国商人,但使诚信克孚,自亦乐于从事。……饬谕各省督抚,遍谕官绅商民人等,如有凑集资本,情愿借给官用者,准赴藩司关道衙门呈明,照臣衙门办法,议定行息,填给印票。其票以一百两为一张,钤用藩司关道印信,填明归还本利限期,准予地丁关税项下照数按期归还,不得丝毫挂欠。
——《户部酌拟息借商款章程折》(光绪二十年甲午八月初九)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导致“青苗钱”与“息借商款”措施不同的社会背景分别是什么?
(2)依据材料一、二,概括“青苗钱”与“息借商款”本质上的相同之处;结合所学知识,分别简述其历史作用。
8 .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一 北宋中期出现了严重的财政危机、政治危机和边防危机。面对严峻的形势,社会要求改革的呼声日益高涨,但官僚集团内部存在着巨大的分歧,在1068年底前后,王安石与司马光展开了一场针锋相对的争论。
(王)安石曰:“……且国用不足,非当世急务,所以不足者,以未得善理财故也。光曰:“善理财者,不过头会箕敛尔。”安石曰:不然,善理财者,民不加赋而国用足。”光曰:“天下安有此理?天地所生财货百物,不在民,则在官,彼设法夺民,其害乃甚于加赋!”
——《宋史·司马光传》
材料二 元佑元年(1086年)王安石去世,司马光曾说:“介甫文章节义过人处甚多,……方今……不幸谢世,反复之徒必诋毁百端,……朝廷宜加厚礼,以振浮薄之风。”
——司马光《与吕公著书》
请回答:
(1)读材料一,概括王安石与司马光论战的观点。
(2)读材料二,司马光是如何评价王安石的?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