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庆历新政与王安石变法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8 道试题
1 .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我的业师梁启超先生说,王安石是大改革家,中国千古一人,在他以前,有过改革家,如在齐的管仲,在秦的商鞅。然而,论到有见识,彻底了解宋朝的政治缺失、人民疾苦,有办法解决他的问题,有毅力贯彻他的计划,在宋朝以前或其以后,中国只有王安石。
——黎东方《我对历史的看法》
材料二   王安石能在今日引起中外学者的兴趣,主要是他的经济思想和我们的眼光接近。他的所谓“新法”,要将财政税收大规模的商业化。他与司马光争论时,提出“不加赋而国用足”的理论,其方针乃是先用官僚资本刺激商品的生产与流通。如果经济的额量扩大,则税率不变,国库的总收入仍可以增加。这也是刻下现代国家理财者所共信的原则,只是执行于十一世纪的北宋,则不合实际。                            
——黄仁宇《赫逊河畔谈中国历史》
(1)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王安石变法前宋朝的“政治缺失”与“人民疾苦”的主要表现是什么?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括回答,为减少“人民疾苦”,王安石采取了哪些改革措施?取得了什么成效?
材料三 “青苗钱”以常平籴本1400万作本钱,等于农村贷款,春散秋敛,收息二分。但是无银行主持,缺乏法庭处理贷款的权利义务。有些县官就将整数交给若干农民,也不问他们愿借与否,只责成他们彼此保证,秋后一体带利归还。甚至在执行时,若干县份被指摘并未贷款而向农民一体索息。
——黄仁宇《赫逊河畔谈中国历史》
(3)根据材料三,归纳王安石变法在实施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
材料四 旧有之系统,包括其中的既有利益,必须铲除,然后……新的体系才能成立。王安石的变法没有引起所述的社会冲突,是因为宋朝的社会还未发展到这一程度,是以纠结新旧两派,作这场决斗。他的改革,只是政治上的一种冲动,而不是一种经济上的发展。
——黄仁宇《中国大历史》
(4)根据材料四,指出史学家黄仁宇认为王安石变法失败的根源是什么?
(5)自19世纪末以来,对王安石变法的评价趋向于肯定为主。结合材料,谈谈你认为今天我们可以从哪些方面肯定王安石变法?
2016-11-18更新 | 954次组卷 | 1卷引用:2010年湖北黄冈中学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卷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用商轶开始变法,商鞅以“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的决心推行变法.变法历时二^一年,“秦民大说(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但是,那些受到打击、惩治的旧制度的既得利益者,却是“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贵戚多怨望者”,秦孝公死后,商鞅被人告发“欲反”,被秦兵车裂而死.然而正如王充所言:“商鞅相孝公,为秦开帝业.”

材料二   公元1069年,宋神宗任用王安石开始变法,力图“思除历世之弊,务振非常之功”,其推行的新法,正如王安石所言:“修吾政刑,使将吏称职,财谷富,兵强而已.”随着新法逐渐出台、实施,新法遭到朝内外一批守旧势力的攻击,他们不仅从新法的内容和效益上提出非难,而且在思想和道德上指责王安石“变祖宗法度”“以富国强兵之术,启迪上心,欲求近功,忘其旧学”.王安石被迫两次罢相.1085年,宋神宗去世,司马光出任宰相,改革派官员纷纷下台,最终新法被废除.

——分别摘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第三、七卷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比较商鞅变法和王安石变法的主要相同点和不同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以商鞅变法和王安石变法为例,谈谈你对中国古代改革的历史认识。

3 .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安石曰:“今所以为保甲,足以除盗,然非特除盗也,固可渐习其为兵。既人人能射,又为旗鼓变其耳目,渐与约免税,上番代巡检下兵士,又令都副保正能捕贼者奖之,或使为官,则人竞劝,然后使与募兵相参,则可以消募兵骄志,省养兵财费”

——《续资治通鉴长编》

材料二:青苗钱虽曰不得过二加息,而一岁凡两放两收,则其息已加四;有司又约中熟为介,令民偿必以钱,则所定之价,又必逾于市价,而民之偿息,且十加五六,则并非安石之初法矣,此所以病民也。

——赵翼《廿二史札记》

材料三:青苗之钱未及偿,而责以免役;免役之钱未暇入,而重于淤田;淤田方下,而复有方田;方田未息,而迫于保甲。是徒扰百姓,使不得少休于圣泽。

——《宋史·梁焘传》

(1)据材料一,指出保甲法是针对北宋存在的哪些问题提出的?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保甲法在当时所起的作用。

(2)据材料二,归纳青苗法在执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王安石制定青苗法的初衷。

(3)据材料二、三,请就如何有效推行变法措施谈谈你的看法。

2017-05-02更新 | 24次组卷 | 1卷引用:2016-2017学年湖北省宜昌市部分示范高中教学协作体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王安石非常重视学校培养人才的作用,认为“古之取士,皆本于学校”,执政后便进行了学校制度改革。面对当时太学所培养的人才往往名不副实的问题,王安石创“太学三舍法”,对学生进行考核。在教员方面,设直讲十名,每两人主讲一经,根据所教学生的道德行为和经术学问的进步或后退人数的多寡,来评定他们的教学成绩,实施奖惩。1071年,神宗下诏置京东、京西、河东、河北、陕西五路学,辟选“经术行谊”之上者为学官,还规定每州给田十顷为学粮保证办学经费。熙宁八年(1075年),王安石将自己主持撰写的《三经新义》颁于学校,作为学生的必读教材。通过学校改革,既为变法运动培养了大批人才,也使王安石的革新思想得到比较广泛的传播。

——摘编自游彪《宋史:文治昌盛武功弱势》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王安石学校制度改革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王安石学校制度改革的影响。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材料 韩琦曾上疏日: “州县生民之苦,无重于里正街前。自兵兴以来,残剥尤甚。至有孀母改嫁,亲族分居。或弃田与人以免上等,或非分求死以就单丁,规团百端,以苟脱沟壑之患。《宋史.神宗二》载:“罢差役法,使民出钱募役”,“募法,三人相任,街前仍供物产为抵。弓手试武艺,典吏试书计。以三年或二年乃更。为法既具,揭示一月,民无异辞,著为令。令下,募者执役,被差者得散去。......当投入户,以等第出钱,名免役钱。其坊郭等第户及未成丁、单丁、女户、寺观、品官之家,旧无色役而出钱者,名助役钱。凡教钱,先视州若县应用雇直多少,随户等均取。雇直既已用足,又率其数增取二分,以备水旱欠阁,虽增毋得过二分,谓之免役宽制钱。”。王安石役法改革的主要特点,一是由当役人户的轮充差役改为输钱应役。二是雇役费用由当役人户与原免役人户按户等与类别分担。

--摘编自傅允生 《制度变迁与经济发展:王安石青苗法与免役法再评价》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免役法的目的。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免役法的作用。
6 . 王安石变法是北宋重要的制度变革,对中国历史产生过重要影响,但人们对其评价褒贬不一,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王安石为推行新法,在熙宁年间对官制进行了大刀阔斧的调整。改革内容主要是与变法密切相关的官僚机构和人才问题。王安石对一些闲散机构未加裁除,而是依照循名责实原则部分地恢复其职掌,如兵部原仅管文书,变法中成为推行新法的阵地,可以“教阅诸路保甲”。同时设置新机构,如制置三司条例司,它名义上是理财机构,实际则是主持变法的总枢纽,为“中书之外又一中书也”。为减少变法的阻力,对老弱无能者给以照管宫观等闲差,对反对派对采取调离中央或降黜的方法而极少免官。王安石还主张高薪养廉,尤其是大幅提高基层官员的俸禄。王安石认为整顿官制要从官员的培养、选拔的源头抓起,熙宁四年,王安石下令改革科考内容;力图选拔一批改革人才。

——据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陈邦瞻《宋史纪事本末》

材料二   今介甫(编者注:王安石,号半山)为政,尽变更祖宗旧法,先者后之,上者下之,右者左之,成者毁之,弃者取之,矻矻焉穷日力,继之以夜而不得息,使上自朝廷,下及田野,内起京师,外周四海,士吏兵农、工商僧道,无一人得袭故而守常者,纷纷扰扰,莫安其居,此岂老氏之志乎!

——司马光《传家集》卷60《与王介甫书》

材料三   近代维新派代表人物梁启超在《王荆公》中写道:“王安石变法取尧舜以来之掣政而一扫之。实国史上、世界史上最有名誉之社会改革也。”

(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概括指出熙宁官制改革的特点及作用。
(2)根据材料二、三及所学知识,概括司马光与梁启超对王安石变法的评价,并分别说明理由。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王安石变法……有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就是他更多地重视商品货币的作用……想尽量用经济的办法管理国家财政,反映了宋代商品货币在社会生活中的活跃,也证明王安石的变法思想和变法举措有很大的前瞻性。

——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材料二   1944年,美国农业部长华莱士访华期间,谈到罗斯福时代的美国与王安石时代的中国经济形势非常相似。……有人认为,在某种程度上,是王安石的经济智慧拯救了饥饿的美国农民……可是一个重要的因素始终没有被王安石看穿,也很少被他日后的崇拜者顾及,即现代金融经济是一种无所不至的全能性组织力量……有了今日的历史眼光,我们才能断言要将这帝国之财政商业化,金融之管制方式必须就位。有关汇票、提货单、保险单、共同海损、以船作抵押之借款、冒险借款、股份、打捞权利等都要经过立法才能执行无碍。更重要的是法律上有关遗产继承、破产、丧失赎取权、假冒、欺骗、监守自盗等之规定也要与商业社会里的流动状态相符,且一切都用金钱统治,这一点才做得通。宋代内陆商业组织之实况与这种要求相去至远。

——摘自《王安石变法与20世纪30年代的新政》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王安石重视商品货币作用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分析,王安石变法经济措施失败的原因。
8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司马光说)介甫(王安石,字介甫)素刚直,每议事于人主前,或与朋友争辩于私室,不少降辞气(不能说话柔和,气色温和),视斧钺鼎镬无如(不畏强势,不怕得罪人)也。……或所见小异,微言新令之不便者,介甫辄弗色然加怒,或诟骂以辱之,或言于上而逐之。

——引自《宋史·孙固传》

材料二:依照当时情况,王安石的新政,一面既忽略了基本的人的问题,一面又抱有急功速效的心理。在国内新政全无头绪的当日,却同时引起边衅,对外便开疆用武。因此更是加意聚敛,而忽略了为国家的百年长计。

——引自历史学家钱穆《国史大纲》


(1)概括材料一和材料二两则史料的主要观点,并评价两则史料对王安石变法失败原因的分析。

材料三:明初设养济院收孤苦无靠者,按月发口粮。明律规定:“凡鳏寡孤独及笃废之人,贫穷无亲属依倚,不能自存,所在官司应收养而不收养者,杖六十。”清代的法律有关于社会救济的规定,主要有灾荒救济,高龄老人养赡,设栖流所以收养流浪贫民,孝子节妇贫苦者救济,贫穷读书人救济等。

——摘自邓云特《中国救荒史》

材料四:1601年,英国颁布济贫法。凡年老及丧失劳动力者,在家接受救济;贫穷儿童则在指定的人家寄养,长到一定年龄时送去做学徒;流浪者被关进监狱或送入教养院。1834年,新济贫法规定,有劳动能力的失业者必须进“贫民习艺所”,才能得到救济,而那里的条件比最低工资收入的自由劳动者还要恶劣得多。

——摘自陈晓律《英国福利制度的由来与发展》


(2)根据材料三和材料四概括中国明清时期救济制度和英国近代济贫制度的相同点。

9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王安石)上万言书,以为:“今天下之财力日以困穷,风俗日以衰坏,患在不知法度,不法先王之政故也。法先王乏政者,法其意而已。法其意,则吾所改易更革,不至乎倾骇天下之耳目,嚣天下之口,而固已合先王之政矣。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财,取天下之财以供天下之费,自古治世,未尝以财不足为公患也,患在治财无其道尔……。”后安石当国,其所注措,大抵皆祖此书

—《宋史·王安石传》

材料二荆公(王安石)当诸法草创将次就绪之时,……不免有求治太急、用人太滥之弊耶?……青苗法立意虽善,然以理势度之,不能有利而无弊,其或初年行之颇得其人,故见效多而见病少欤?抑公之聪明犹有所蔽,未及尽察欤?虽然,如当时反对党之诋其有弊而无利,此又殆必无之事。……免役法厘革数千年之苛政,为中国历史上开一新纪元。当改革伊始,虽不免一部分人略感苦痛,然所不利者在豪右之家,前此有特权者耳,自余细民,则罔不食其赐也

—梁启超《王安石传》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王安石上万言书的背景和基本主张。

(2)根据材料二,概括梁启超的主要观点。

(3)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王安石变法失败的主要原因。

2018-07-12更新 | 102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孝感市八校教学联盟2017-2018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联合考试历史试题

10 .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汉武帝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在桑弘羊的主持下普遍推行均输法,郡国设均输官掌其事,受大农(即管钱财、粮食的长官)节制。均输官负责将各郡国应缴贡物统一折价征收当地土特产品,一部分运往京师,一部分运至价贵地区出售,有时还在出售地将所得继续收购特产,易地辗转贩卖……同时又实施平准法,在京师设平准官,集中管理各地运至均输货物和大农所掌握其余物资,根据市场价格涨落卖出或买进,达到调剂供需、平抑物价的目的。

——摘编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材料二:王安石微服赴江宁,遇一老妪喂鸡豕,唤“啰,啰,啰,王安石来!”鸡豕俱来就食。问其故,老妪曰:自王安石为相公,立新法扰民。妾孀居二十年,也要出免役、助役等钱,钱既出而差役如故。妾本以桑麻为业,……今桑麻失利,只得蓄猪养鸡,等候吏胥里保来征役钱,或准与他,或烹来款待他,自家不曾尝一块肉。故此民间怨恨新法,入于骨髓。

——选自宋代话本

(1)根据材料一,分析桑弘羊实施均输法和平准法的作用。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王安石对桑弘羊的理财措施有哪些借鉴与发展?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概括说明王安石变法过程中出现了哪些问题。

(3)研究王安石变法时,你如何看待宋人话本的史料价值。

2018-02-06更新 | 108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沙市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