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中国近代的改革探索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016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容易(0.94) |
名校
1 . 近代一位外国人这样评价戊戌变法:“如果认为维新是要从顶端而不是从基础上开始的话,在这一张变法的清单上是挑剔不出什么毛病的。条条都很健全,条条都打中一个显著的弊端,并且条条都是可以付诸实施的;但是这种以上谕变法的整套结构就是一个倒置的金字塔。”他认为变法的缺陷在于(     
A.采取了自上而下方式B.变法措施脱离社会实际需求
C.缺乏充分的思想动员D.没有得到广泛的社会支持
2024-04-15更新 | 23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芜湖市第十二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等级考)试卷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费正清认为,“湖南维新运动激进化的推动力是从省到中央的改革方式,其榜样来自日本明治维新的经验,当时像长州和萨摩等封建领主在整个政治发展中起了带头作用,领导了日本的民族复兴。然而湖南省当局没有像日本的长州和萨靡封建领主那样的独立力量,他们不能独立于中央政府之外实现广泛的地方改革。”作者意在强调(     

A.中国资产阶级改良道路行不通B.地方自治权是改革成功的前提
C.政治改革方式必须根植于国情D.中央集权体制阻碍了政治改革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3 . 如图所示的学科设置,反映了(     

A.新旧并存的时代特征B.民主共和的社会潮流
C.近代学制的渐次完善D.新式教育的初步兴起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梁启超在《变法通议》等文章中提出的维新变法的根本措施是(     
A.变科举,开学校B.改革封建的政治制度
C.办报刊,立学会D.发展新式工矿交通业
2024-03-08更新 | 5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攀枝花市米易中学2012-201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5 . 1904年,清政府效仿日本进行国语改革,明确将汉语作为通行全国的官方语言,称为“官话”;而所谓“国语”依旧是满语。这一现象反映了清政府(     
A.主权意识的不断强化B.政体改革的保守立场
C.官僚队伍的结构变动D.文化革新的矛盾心态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6 . 夏衍在《懒寻旧梦录》中说,尽管当时很闭塞,严家弄又在乡下,像“戊戌政变”这样的大事,我们也不知道,可是皇帝和皇太后“驾崩”就不同了,“地保”打着小锣挨家挨户通知。这则材料说明戊戌变法失败的重要原因是(     
A.人们封建忠君思想浓厚B.晚清农村交通闭塞交流不畅
C.缺乏广泛社会群众基础D.清政府封锁戊戌政变的消息
2024-03-05更新 | 17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商丘名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联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7 . 对于清末新政,有人认为是带有资本主义倾向的地主阶级的改革,有人认为是资本主义性质的改革,还有人认为是清政府领导的一次具有近代化性质的全面改革运动。这些观点虽有不同,但均认为新政(       
A.维护了清王朝的封建统治B.客观上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
C.使清政府摆脱了内外困境D.有助于挽救中国的民族危亡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8 . 梁启超指出:“中古及近代之小说,在作者本明告人以所纪之非事实,然善为史者,偏能于非事实中觅出事实。……此类事实,往往在他书中不能得,而于小说中得之。”他旨在强调(     
A.小说创作严重脱离社会现实B.小说作品中蕴藏着史学价值
C.史学研究中存在伪科学弊端D.史学研究只能依赖文学史料
2024-02-29更新 | 23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豫南九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9 . 侯宜杰先生认为“咨议局的成立,大大突破了封闭式的封建政权结构,削弱、限制了地方长官的专制权力,标志着人民参与管理国家生活的正式开始,是政治制度民主化的实际起点”,侯宜杰先生将其誉为“中国最早的议会”。据此可知,咨议局最主要的作用在于(     
A.推动了戊戌变法的历史进程B.推动中国近代化进程
C.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D.实现了人民当家作主
10 . 下面是清末赴日留学生人数统计表和清末学堂数量统计图。这一局面的发展(       
清末赴日本留学人数统计表

年份

人数

1898

48

1901

274

1902

573

1903

1300左右

1904

2406

1905

8000多

1906

12000~13000

A.反映了近代教育的曲折发展B.开创了中国近代教育先河
C.体现了近代选官制度的需要D.结束了儒家思想正统地位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