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中国近代的改革探索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46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1 . 有学者认为,1905年科举考试废除后,新式学堂数量激增,引发了由士子童生到学堂学生的集团式转变,庞大的新型学生群体很快从学堂走向社会,投身于社会的各种运动中去,从而引起了旧社会体系的结构性变动。该学者旨在说明科举的废除(     
A.引发学生运动高涨B.改变旧式价值观念
C.加快了民主革命的进程D.推动传统社会转型
2024-01-22更新 | 42次组卷 | 87卷引用:安徽省滁州中学2019—2020年第一学期高一年级周测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2 . 1894年,翁同龢在读到《新学伪经考》后,在日记中评论康有为说:“真说经家一野狐也”。赞同变法的大臣孙家鼐读了《孔子改制考》之后,也忧心忡忡,“窃恐以此为教,人人存改制之心,……是导天下于乱也”。这说明(     
A.变法冲击了儒学的地位B.维新思想冲击晚清统治基础
C.新旧知识分子阵营分明D.改革势力之间尚未达成共识
2023-10-18更新 | 605次组卷 | 6卷引用:第17课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分层作业)-【上好课】高一历史同步备课系列(统编版纲要上)
3 . 在袁世凯、张之洞等的奏请和立宪派的压力下,清政府于1911年5月成立责任内阁。内阁总共13人,满族占到9人,其中皇族7人,汉族有4人,被称为“皇族内阁”。此举(     
A.意在促进传统政治转型B.客观上缓解了统治危机
C.壮大了革命反清的势力D.提高了立宪派政治地位
2023-10-17更新 | 251次组卷 | 5卷引用:第18课辛亥革命(分层作业)-【上好课】高一历史同步备课系列(统编版纲要上)
4 . 清末新政是清政府一次自救运动,也是一次“自掘坟墓”的改革。清末新政推行的教育改革,是想造就“尊崇孔教,爱戴大清国”的人,但无论是在国内新式学堂中还是在留学生中,清政府并没有获得多少为己所用的人才,反而出现了一个不同于传统士类的知识分子群体。材料旨在说明清末教育改革(     
A.加速了清政府的灭亡B.推动了思想解放
C.挽救了清王朝的统治危机D.传播了民主科学思想
2023-10-17更新 | 216次组卷 | 2卷引用:第18课辛亥革命(分层作业)-【上好课】高一历史同步备课系列(统编版纲要上)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清政府设立学部,统一管理全国教育。学部成立后,各省改“学政”为“提学使司”,府、州、县设立劝学所,管理地方教育。如下图是《学部官报》书影。这一现象的出现说明(     
   
A.西方文官制度引入B.选官制进入新阶段
C.封建教育退出历史D.科举制被彻底废除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清末新政期间,清政府对选官制度进行部分更新。规定凡学堂考试合格毕业者均给予贡生、举人、进士等出身,对成绩优秀者进行殿试后,“酌加擢用,予以官阶”。这说明(     
A.新政改革循序渐进B.官制改革新旧并存
C.科举制实际并未废除D.清政府重视新式教育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7 . 如表是某学者统计的清末新政时期从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至宣统四年(1911年)度支部(清代掌管财政事务的机构)官员数量及人员构成。据此推断,清末新政(     
A.增加了晚清政府的财政收入B.挽救了清朝的统治危机
C.扩大了新学人才的参政渠道D.造成了严重的冗官现象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8 . 梁启超在《康有为传》中写道:“戊戌维新……看其形式,则殊多缺点……看其精神,则纯以国民公利公益为主,务在养一国之才,更一国之政,采一国之意,办一国之事,盖立国之大原,于是乎在。精神既立,则形成随之而进,虽有不备,不忧其后之不改良也,此戊戌维新之真相。”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梁启超认为戊戌变法的缺点是仅学西方国家
B.梁启超肯定了戊戌变法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
C.梁启超准备掀起新文化运动,推动国民觉悟
D.梁启超放弃君主立宪主张,主张民主共和制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近代前期受“经世致用”思想的影响,洋务派提出了“中体西用”主张;梁启超在《古议院考》中也强调中国古代早有“议院”,只是被后来的“民贼”湮没。这表明当时中国(     
A.救亡探索深受传统文化影响B.传统文化内涵进一步丰富发展
C.西学传播瓦解传统思想观念D.“托古改制”是历史必然选择
10 . 1898年9月28日,谭嗣同等戊戌六君子被慈禧以谋反的罪名斩首于菜市口。在行刑之时,围观的百姓几乎个个都在拍手称快,还有人向刽子手扔赏钱来表达自己内心的畅快与喜悦。由此可见(     
A.民众的思想启蒙尚需加强B.戊戌变法损害了大众权益
C.戊戌变法推动新思想传播D.清政府统治基础得到强化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