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百日维新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6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1 . 1894年,翁同龢在读到《新学伪经考》后,在日记中评论康有为说:“真说经家一野狐也”。赞同变法的大臣孙家鼐读了《孔子改制考》之后,也忧心忡忡,“窃恐以此为教,人人存改制之心,……是导天下于乱也”。这说明(     
A.变法冲击了儒学的地位B.维新思想冲击晚清统治基础
C.新旧知识分子阵营分明D.改革势力之间尚未达成共识
2023-10-18更新 | 605次组卷 | 6卷引用:第17课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分层作业)-【上好课】高一历史同步备课系列(统编版纲要上)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2 . 19世纪90年代初,康有为在广州创办万木草堂,至1897年已有求学者数百人。在课堂上,康有为纵论天下大事,每讲一学,必然上下古今,究其沿革得失,并举出欧洲的例子以资证明。康有为此举力图(     
A.培养近代新式变法人才B.揭开维新变法运动序幕
C.开启经世致用治学路径D.增强国人民族民主意识
2023-06-01更新 | 887次组卷 | 10卷引用:纲要上第17课-实战高考2024年一轮复习全考点突破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3 . 1898年,清政府拟定发行国家公债章程,定名“昭信股票”,时过半年,募得白银仅及原定数额的十分之一二,杯水车薪。广东布政使岑春煊总结昭信股票发行失败的教训时说:“伏查泰西强国,皆有国债,其办理妥善,皆交由银行经理,不归地方官吏,日本利清偿妥速,行之有素,故集巨款无难。”以下理解正确的是(     
A.晚清政府的中央权威式微B.百姓们思想僵化阻碍认购
C.近代化缺乏相应制度保障D.戊戌变法推动金融业变革
2023-04-27更新 | 292次组卷 | 4卷引用:选必一第4课-实战高考2024年一轮复习全考点突破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4 .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同治五年(1866),闽浙总督左宗棠奏设船政学堂于福州,是为清末教育改革,接受西方近代教育体系之始。光绪二十四年(1898),京师大学堂创办于北京,成为戎戌变法后推行的新政之一。光绪二十八年(1902),包括蒙学堂、小学堂、中学堂、高等学堂、京师大学堂钦定章程及《考选入学章程》的“壬寅学制”颁布,但未及施行。次年十一月,包括《学务纲要》与初等小学堂、中学堂、高等学堂、大学堂、初级师范学堂、优级师范学堂以及各级农工商实业学堂等章程的“癸卯学制”颁布,成为中国近代史上第一部系统而又完备的新式教育制度。这一制度规定了各级各类学校的办学目标、年限、入学条件、课程设置及相互衔接关系。光绪三十一年(1905),袁世凯、张之洞等联衔奏请立停科举,迫使清王朝于当年八月“谕立停科举,以广学校”,使延续千余年之久的科举制度最终结束。

—摘自赵福寿主编《邢台通史()


(1)根据材料,概括清末教育改革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清末教育改革。
2023-02-27更新 | 155次组卷 | 2卷引用:高中历史大单元作业(选择性必修)选必1第7课近代以来中国的官员选拔与管理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22-23高三上·全国·课时练习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5 . 在百日维新中,前后发布变法命令110多道。包括废除八股文,改考策论(对国家面临的实际问题进行分析,提出建议);筹办京师大学堂,各地设立中小学堂;派遣留学生出国;创设中国银行、矿物铁路总局、农工商总局各地设商务局、丝茶公司等,提倡实业,广办邮政,兴修铁路,允许私人办兵工厂;奖励新著作、新发明;设立译书局,提倡学习西学,翻译外国书籍;准许自由开设报馆,报纸一律免税;准许自由组织各种学会。这些举措(     
A.危及统治者根本利益B.有效推动了工业化进程
C.具有鲜明的近代气息D.有利于改革螺旋式渐进
2022-11-27更新 | 81次组卷 | 2卷引用:高中历史大单元作业(选择性必修)选必1第4课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
22-23高三上·全国·课时练习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有学者认为:“我们一提到戊戌维新,首先联想到的可能就是康梁主导下的变法,但其实在当时,有许多人都在变法。陈寅恪先生就曾经提到过,他的父亲陈三立和祖父陈宝箴等人都曾在变法中发挥很大作用。当时朝中一些倾向变法的大臣也曾参与到变法当中,可能以张之洞为代表的一批原先的洋务派官僚在此时也进一步推动了变法,这就是戊戌变法的另一种叙事脉络。此外,江浙的士人可能对变法也有自己的一套历史叙事逻辑。”。该学着在此强调了戊戌维新(     
A.是康梁主导下的变法B.存在失败的必然性
C.缺乏完整的变革体系D.中心与路径的多元
22-23高三上·全国·课时练习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就本质而言,1898年的百日维新是从外交困境开始。而外交上的没办法,是因为中国的经济没办法中国经济没办法,又是因为中国政治没办法。所以,这样一环扣一环地推进,终于酿成了一场轰轰烈烈的政治变动。但是要说百日维新的起点,就必须从改组后的新政府重建具有近代特征的经济体制说起。

经济建设,以及为中国经济的长远发展营造一个良好的法律、体制环境,是戊戌维新时期的一个主要任务。但是,由于能够放手让光绪皇帝比较独立自主地主持政府事务的时间太短,在这仅仅一百天的时间里,除了留下这部专利奖励章程外,具体的经济建设都很难看出实际效果。同时,由于新政启动的时间过于短促,当新政诏书接二连三、联翩而至的时候,各级官吏实在是有点难以消化、承受。8月26日,光绪皇帝再下诏书,点名批评两江总督刘坤一和两广总督谭钟麟,指责他们“积习相沿,因循玩惕”,对新政诏书“置若罔闻”。

——马勇:《中国近代通史:从戊戌维新到义和团(1895-1900)》

材料二   庚子事变后,首祸诸臣如载勋、毓贤、载漪、载澜、英年、启秀、徐桐等或自尽、或赐死、或监禁、或正法、或革职等等,于是曾在朝中享有强大权势的守旧力量几被芟除殆尽,“转为国家权力结构里淹淹无气的一方”。这种国家权力结构内部的变迁导致如下结果:袁世凯、张之洞、刘坤一等督抚大臣进一步走向权力的中心,于是方有后来颇具影响的“江楚会奏变法三折”等;而且,朝中士大夫甚少再有明目张胆反对政治改革者,甚至出现“群臣争言新政”的局面。无论是出于自保,抑或真诚的认识到了变革的需要,这种政治气氛显然是新政改革的必要基础。当然,最关键的是帝国的最高统治者开始认识到新政改革的迫切性,终而有1901年1月29日的改革上谕。恰如因太后西狩而曾得宠的岑春煊所言,“朝廷自经庚子之变,知内忧外患,相迫日急。非仅涂饰耳目,所能支此危局。故于西狩途中,首以自强为询。……辛丑回銮以后,即陆续举办各项新政。”。

——《渐进与激进:清末立宪运动的兴起》


(1)根据材料一分析百日维新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分析清末“新政”的背景,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百日维新和清末“新政”不能推动中国实现社会转型的根源。
2022-10-31更新 | 61次组卷 | 2卷引用:高中历史大单元作业(选择性必修)选必1第3课中国近现代政治制度的演变
22-23高三上·全国·课时练习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8 . 维新派一直宣传民权、开国会,但在政治改革方面,“维新”实际所做的不过是减汰冗员、裁撤机构,设立制度局等行政方面的措施,而并没有颁布关于定宪法或开议会的谕旨。此举 (     
A.推动维新变法运动取得了实效B.表明清廷已放弃政治体制改革
C.完全沿袭日本政治近代化之路D.意在减轻来自守旧势力的阻力
2022-10-31更新 | 204次组卷 | 2卷引用:高中历史大单元作业(选择性必修)选必1第3课中国近现代政治制度的演变
22-23高三上·全国·课时练习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9 . 《中东战纪本末》中记载:(1895年)朝廷创办新事业(推行新政),在需款,战后经济至为拮据,国家财政未经彻底改革,固决不足以担负此无数之开办费也。而况新政人才亦至为缺乏,内外政事又积重难返,故推动一事,往往障碍重重,枝节横生,以至迁延日久,不能大见成效。这一记载折射出当时( )
A.推动变革面临多重困境B.变法运动陷入失败境地
C.战争阻断近代化的进程D.统治阶层思想故步自封
2022-10-31更新 | 44次组卷 | 2卷引用:高中历史大单元作业(选择性必修)选必1第3课中国近现代政治制度的演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真题 名校
10 . 戊戌变法期间,德国获悉《京师大学堂章程》中有聘任英文教习12人、德文教习1人的计划后,德国公使照会总理衙门,称这将会“损害中国的独立并使个别国家施加占优势的和不合理的影响”,要求增加德文教习名额。这一要求的实质是为了(     
A.缓和德英关系B.推广德语教育
C.维护中国权益D.争取在华利益
2022-10-27更新 | 3280次组卷 | 25卷引用:纲要上第17课-实战高考2024年一轮复习全考点突破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