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重要改革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58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清朝自17世纪后期以降,财政长期盈余,即使是十九世纪六七十年代,仍能保持盈亏的大体均衡。甲午战后,清廷开支急剧上涨,入不敷出状态愈演愈烈。清政府不得不推行改革,力求财政的“近代化”。考察东西洋各国的大臣回国后提出效仿东西各国,设财政部、会计检察院等,慈禧等最终弃“财政部”不用,改户部为自古已有的“度支”,对会计检察院等更是置之不理。1908年,清廷决议“采行新的预决算制度,欲整齐天下之财政”,具体的过程中,各省与度支部的主张并不相同,特别是涉及到各省岁入、岁出的安排,在各省造册上报的省预算中,体现出保护地方利益、推诿抵制的倾向。清政府为推行“新政”、摊派赔款等,默许地方就地筹款,国家传统税收外的各种捐税逐渐取得了合法地位,一时间民心涣散,民变四起。

——摘编自王燕《晚清财政变革与国计民生》

材料二   财政收入从1950年的62亿元提高到2018年的18.3万亿元,财政支出则从68亿元提高到22.1万亿元。长期计划经济时期生产建设型财政之后,逐渐演化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期的公共财政,以2018年为例,教育、社会保障和就业、城乡社区等支出占全国财政支出的比重分别为14.6%、12.3%、10.3%,均超过了10%。财政政策在历经长时期的紧缩被动选项之后,自1998年以来逐渐走向主动积极,成为国家实施宏观经济调控的两个重要工具之一。我国长期实行的高度集权的统收统支模式,在20世纪90年代的分税制改革后,明确了地方财政地位、注入了确定性,充分调动了地方各级政府当家理财的积极性、主动性。

——摘编自王振宇《新中国财政70年回眸与展望》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晚清财政近代化转型的背景并分析其失败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财政治理的变迁并分析其意义。
2 . 【国家战略与区域经济】

材料一   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为应对错综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和潜在的战争威胁,尽快改变中国工业的不合理布局,中共中央作出了重点在西南、西北开展三线建设的重大战略决策,发挥计划经济的优势举全国之力进行了一场以备战为中心的大规模工业建设。三线建设以国防科技工业、机械与能源工业等为重点,极大地增强了新中国的工业实力。

——摘编自朱佳木《进一步认识三线建设史研究的意义与任务》

材料二   20世纪80年代,党中央对中国发展不平衡的特点,提出了“两个大局”的战略构想。一个大局,就是沿海地区加快发展时,中西部地区要顾全这个大局。另一个大局,就是当沿海地区发展到一定时期,要拿出更多的力量帮助中西部地区加快发展,东部沿海地区也要服从这个大局。1999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作出关于西部大开发战略任务的部署。2008年西部地区进出口总额达1068亿美元,是1999年的近8倍,年均增长23.2%;进出口总值占全国比重由1999年的3.8%,上升至2008年的4.2%%,促进各地经济协调发展。实施西部大开发10年来,中国西部呈现区域合作、全面对外开放新格局。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对于扩大内需,推动国民经济持续增长,对于加强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和巩固国防,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摘编自赵立《“三线建设”战略与“西部大开发战略”比较》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三线建设的特征。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意义。
2023-11-23更新 | 39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宜昌市部分省级示范高中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1月月考历史试卷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江西省城乡居民家庭每百户拥有“新三件”的数量示意图

(单位:台)


——摘编自《江西改革开放简史(1978—2018)》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材料中的某一个主题进行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紧扣题意,逻辑严密,表述成文)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56年6月30日,一届人大三次会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奋斗目标,这是党中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命题的标志。在实践过程中先后经历了从农业合作化到"大跃进";从纠"左"到"右倾"扩大化;从批评"包产到户到社会主义社会阶级斗争。党从建设会主义新农村的良好愿望出发,经过了艰苦而长期的探索,在实践中却走入了以为通过激烈的阶级斗争方式便可实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伟大目标的误区,这是引以为戒的。"

——摘编自罗建平、王静《我国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时间经验探论》《社会主义研究》2008年第1期

材料二 日本政府于1955年提出了“新农村建设构想”,以订立法规、精准规划发展目标、健全农协组织体系、架建乡村融资系统为主要内容。从1967年开始以强化基础设施建设、拓宽农户收入渠道、建设生态宜居乡村、逆转人口外流趋势为主要措施。20世纪70年代末,开展了由各村村民主导、各级政府引导支持的"造村运动"。以培育区域农特产品、建设农产品的加工链、建设农业科技体系、为农户提供低息贷款和免息贷款为主要措施。通过持续推进乡村建设,日本农业现代化水平得到提升,农业机械化有序实现,保障了粮食的供给,带动了农户收入水平的提高和农民购买力的提升,刺激了农村消费结构的多元化转型,实现了现代化的日本新乡村。

——摘编自乔婷《发达国家和地区乡村振兴经验及借鉴》《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年第6期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括并分析我国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误区的表现和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概述日本新农村建设的成功经验。
(3)结合以上材料,谈一谈你对乡村振兴的认识。
2023-05-11更新 | 29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曲靖市会泽县实验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月考(三)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张之洞(1837- -1909),字孝达,是洋务运动的主要代表人物。1889 年身为两广总督的张之洞向清政府提出了修筑卢汉铁路计划,但由于条件不具备,而被暂时搁置。他在湖北主政期间(1889-1907年),于1890年创办了中国近代最早的官办钢铁企业汉阳铁厂,从此,中国钢铁工业蹒跚起步;1894年又建成了湖北枪炮厂(汉阳兵工厂),后又陆续在该厂内开设了枪厂、炮厂、炮弹厂、枪弹厂等等,成为中国近代主要的枪炮制造厂;1897年4月,由张之洞主持修筑的卢汉铁路正式动工,历时近10年,1906年全线通车。1909 年10月4日,张之洞去世后清廷即颁布上谕,称赞他“提倡新政,利国便民”,赐谥号“文襄”。....20世纪50- -70年代,全面否定洋务运动和洋务派的观点,占了统治地位。在这种主流史学观点的影响下,作为晚清洋务运动代表的张之洞被全盘否定,被扣上了“汉奸”“卖国贼”的帽子。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学术界提出了与过去不同的看法,肯定了张之洞在近代早期工业化中的积极作用。

——摘编自《张之洞:近代钢铁工业创始人》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张之洞被称为“近代钢铁工业创始人”的史实依据。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学术界对张之洞评价变化的原因。
2023-04-14更新 | 68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名校联盟2022-2023学年高二4月联考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洋务派不是资产阶级集团,而是一个带有资本主义色彩的封建地主阶级官僚集团。中国近代化由这个官僚集团来启动,是中国近代社会历史的特点决定的。19世纪60年代,由于外国资本主义侵入的刺激和中国封建经济结构的开始解体,中国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生已成为不可避免的历史潮流。中国封建社会内孕育着的资本主义萌芽,尚未发展到工场手工业阶段,就被外国资本主义的侵入所摧毁,因此中国没有一个像西方社会中那样的市民等级来肩负这个使命。当时掌握政权的洋务派官僚集团,从外国侵略中国的过程中,不但“渐知泰西火器之利”,并且发现廉价的纺织品、便捷的轮船和煤铁之利,可以裕财政、浚饷源,既可维护封建统治,又可为本集团带来利益,于是充当了启动中国近代化的角色。由于中国封建生产方式发展得极其成熟而完备,特别坚固,在洋务派被迫采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时,不可能排除封建生产方式的顽强抵制,只能在不改变封建主义内容的基础上,引进外国先进的机器设备和管理制度,移植来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这便形成了中国特有的扭曲了的近代化经济形态。

——摘编自《历史学习》2000.11

材料二   如同世界各主要国家近代企业制度的演变一样,近代中国企业制度在其生成、演变的过程中,大致上经历了“特许制”与“准则制”两大阶段。在近代公司法尚未制定和颁行之前,所谓的特许制则是经地方封疆大吏奏准后的特许。如轮船招商局的设立不是依照适用法律注册登记,而是经地方官员向朝廷奏准后设立的。这在轮船招商局最初发行的股票中写得十分清楚,轮船招商局“奉直隶爵阁督部堂李奏准设局招商”。这一由地方大宪奏准设立的重要性不仅仅在于特许制本身,更重要的是在当时的体制下,由谁奏设,谁就取得了该设立企业的实际掌控权,如奕䜣所说“招商局由李鸿章奏设,局务应由李鸿章主政”。早期的企业设立特许制,以及特许制下的地方大员掌控制,是近代中国早期企业产权制度的一个极为重要的制度特征。

——摘编自《1872~1883轮船招商局早期的企业制度特征》

材料三   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在逻辑与西方式现代化的逻辑不同,中国式现代化遵循的是“以人民为中心的逻辑”。这一现代化的基本要求是,一方面,遵循现代市场经济规律,积极吸收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有益成果,通过市场经济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构筑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大的物质基础。另一方面,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让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

——摘编自《学习时报》(20221207日)

(1)根据材料一,归纳洋务派启动中国近代化的原因。
(2)上海轮船招商局被誉为“中国民族企业百年历程的缩影”,根据材料二,指出其创办的途径。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概述上海轮船招商局在近代商业经营方式的探索。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分别指出中国式现代化和西方式现代化所遵循的历史逻辑。
(4)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结合所学,概括过渡时期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党和政府对中国式现代化的宏观设计。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王安石变法以理财为重点,主张政府分割地主、高利贷经营者和商人的利润,实现政府增收、抑制兼并和平抑物价多重目标。但变法没有突破北宋立国的政治、经济和军事体制,在边患不至于亡国的情况下,北宋君臣面临的最直接困难还是财政赤字。面对财政危机,加税已势在必行,然而,这种方法过于激进,更重要的是,王安石变法极大违背了士人所持的观念和准则,为推行新政将异见官员统统赶出中央,促使这场政见之争演变为执政党与在野党的斗争,旧党维护传统价值的斗争,最终招致失败。

——摘编自李光伟《千秋功罪——对王安石变法得失的几点思考》

材料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改革开放建设成就(部分)

时间(年)成就
1978-2008GDP增长了64.4倍,经济总量排名世界第四,人均CDP总量增长了42倍,国家外汇储备居世界第一位,外贸进出口总额居世界第三位
2003成功发射载人宇宙飞船
1978—2006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了34倍,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增长了27倍
2007490万大学毕业生走出校门
2007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范围已覆盖4亿多农民,人民生活实现了由温饱到总体小康的历史性跨越
2008成功举办北京奥运会
2010承办上海世界博览会

——据曹淑英《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强国富民之路》等整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改革开放的成就,并简析改革开放的宝贵经验。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城市的情况虽然有了根本的变化,但原有的社会权势阶层未被触动,封建残余势力依旧剥削控制群众,阻碍政府与群众的直接联系。1951年,中国开封市委决定开展民主改革运动,将“半封建半殖民的旧城市”打造成新的“人民城市”。在工厂要铲除不合理的旧的封建把持制度;在行业中铲除封建把头制;在区镇街道清除保甲统治的余威,建设区镇政权。在每一方面都选取重点,然后由点到面全面展开。

——摘编自霍晓玲《城市民主改革运动与新中国初期的政权建设----以河南开封为例》


(1)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初期城市民主改革的特点。
(2)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新中国初期城市民主改革的意义。
2023-09-22更新 | 30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常州市八校2022-2023学年高二10月联考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01年,慈禧太后宣布实施“新政”,她在集权与放权之间踌躇不前,只能以传统的统治之术和仅存的权威勉强维持岌岌可危的政权。……很多政府官员对新政“应喜者不喜,应惧者不惧,相与漠然置之”。满族贵族在新政中不断削弱汉人和地方督抚的权力,使权力日益向自己倾斜。……在保路运动中,地方实力派、民族主义者、激进的立宪派和负担太重的贫苦农民等利益集团竟然在反对路权国有化的口号下空前团结起来,形成一股势不可挡的反政府的政治大同盟。

——摘编自史成虎、张晓红《亨廷顿改革理论视域下的清末新政败因》

材料二   城市的情况虽有了根本变化,但原有的社会权势阶层未被触动,封建残余势力依旧剥削控制群众,阻碍政府与群众的直接联系。1951年,中共开封市委决定开展民主改革运动,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城市”打造成新的“人民的城市”。在工厂要铲除不合理的旧的封建把持制度;在行业中铲除封建把头制;在区镇街道清除保甲统治的余威,建设区镇政权。在每一方面都选取重点,然后由点到面全面展开。

——摘编自霍晓玲《城市民主改革运动与新中国初期的政权建设——以河南开封为例》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末“新政”失败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新中国初期城市民主改革的特点。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影响改革成败的主要因素。
2022-10-13更新 | 109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部分省示范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10月阶段性联考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78年,小岗村开启了中国农村改革的序幕,封闭僵化的人民公社体制在包产到户的大潮下迅速解体,农村一度出现了治理真空,影响了基层治理秩序。1980年,广西罗城等地开始了村民自治的自发探索,随着影响力的扩大,引起了中央的关注和肯定。1982年,宪法明确规定村委会的性质、地位和作用。1998年,人大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村民自治在实践中,形成了“直选”、“海选”、“独立提名”、“两票制”等民主机制。不过,村民自治的实践与制度初衷存在不小的差距,绕不开行政化的影响,村民委员会和村党支部委员会,也会存在矛盾。21世纪,随着工业化、市场化和城镇化的提速,城乡间的流动性空前加强,农村社区建设提上议事日程,2001年,农村社区进入自发试点阶段,2007年,民政部发文在全国推广。实践中,农村社区建设逐渐形成“一村一社”、“一村多社”和“多村一社”等发展态势。一定程度上改变广大农民居住分散,基础设施薄弱和公共服务缺乏的现状,重构了新的乡村社会共同体。

——摘编自李春根 罗家为《从动员到统合:中国共产党百年基层治理的回顾与前瞻》

(1)据材料,概括新时期中国农村基层治理改革的特点。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时期中国农村基层治理改革的影响。
2023-06-29更新 | 126次组卷 | 5卷引用:江苏省扬州市扬州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10月月考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