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第一次鸦片战争的过程和影响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06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西学东渐东学西传

材料一 明末清初传教士的科技译述(1584~1790年)

16世纪

17世纪

18世纪

总数

百分比(%

数学

16

4

20

14.6

天文

83

6

89

65

物理

6

6

4.4

地质

3

3

2.2

生物和医学

8

8

5.8

军事科学

8

8

5.8

杂录

1

2

3

2.2

总计

1

126

10

137

100

——摘编自《中国翻译通史(古代部分全卷)》

材料二 鸦片战争后,西方的殖民者、传教士纷纷东来,并开始系统地翻译中国古代的学术文化经典,但这些典籍的翻译往往参杂着片面性与民族偏见。此时,王韬、陈季同、辜鸿铭等人注意到东学西渐的重要性,着手中华古代文化典籍的对外翻译。陈季同以欧洲人的写作风格,写就《中国人自画像》《中国人的戏剧》等书,记述中国人的风俗习惯、文学艺术、伦理道德,并指出西方文明与远东文明之间的异同。辜鸿铭着手翻译儒学经典,如《论语》《中庸》。中国学者所做出的努力,在近代中西文化交流史上占有重要的位置。

——摘编自史革新《略论中华文化在晚清时期的外传》

(1)明末清初“西学东渐”有何特点?
(2)东学西传是在什么背景下出现的?谈谈你的看法。
2024-04-09更新 | 29次组卷 | 1卷引用:贵州省毕节市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第八中学2024届高三最新模拟(三)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近代史的发展走出了一条“U”字形路线。在近代中国历史的前期,其基本特征是“沉沦”;在近代中国历史的后期,其基本特征是“上升”。20世纪头20年,即《辛丑条约》签订以后至北洋军阀统治时期是“谷底”,是中国社会最困难的时候。

近代中国这个“沉沦”到“谷底”,然后“上升”的过程,就体现了中国近代史的发展规律。

——摘编自张海鹏《现代化的研究视角与近代中国现代化的历史进程》等


根据材料并结合中国近代史相关内容,自拟论题并加以阐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2024-03-27更新 | 26次组卷 | 1卷引用:贵州省铜仁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3 . 下表是晚清时期具有“变局”观的人物统计表。据此可知(     
时期时长(年)人数代表人物及其身份(部分)
1844—1860年172黄均宰(下层知识分子);徐继畬(督抚)。
1861—1882年2228冯桂芬(一般京官);王韬、薛福成(下层知识分子);李鸿章(总督, 北洋大臣); 奕䜣、奕䜣、世铎(亲王); 郑观应(商人); 曾纪泽(驻外使节) 等。
1883—1894年1225郭嵩焘(驻外使节);康有为(下层知识分子)等。
1895—1898年425严复、谭嗣同(中下层地方官); 盛宣怀(一般京官); 张之洞(督抚, 南洋大臣);聂缉槊(巡抚) 等。
A.“变局”观念主要受到鸦片战争影响B.近代民族意识已全面觉醒
C.“变局”观念是国际国内形势的体现D.晚清政府积极应对大变局
2024-03-20更新 | 59次组卷 | 1卷引用:贵州省六校联盟实用联考2024届高三下学期三模历史试题
4 . 下图为1893——1937年武汉棉业产业链基本形态图。这体现了近代中国(     
A.实业救国观念深入人心B.自然经济的逐渐解体
C.棉纺织技术领先于世界D.经济结构转型的完成
2024-03-01更新 | 26次组卷 | 1卷引用:贵州省贵阳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南京条约》签订后,道光帝、耆英等以为通过进一步与英国“交涉”便可换取所谓“万年和好”,于是签订了《中英五口通商章程》等附件。同时,认为给予英法美等“片面最惠国待遇”,就可坐收“以夷制夷之利”。这说明(     
A.近代国家外交理念转型B.不平等条约签订影响深远
C.列强侵略进一步的加强D.思想认识关乎国家的利益
2024-02-23更新 | 90次组卷 | 3卷引用:贵州省贵阳市2024届高三一模历史试题
6 . 19世纪30年代,安徽的茶叶外销路线往往是自安徽经江西至广东,19世纪40年代后,安徽的茶叶外销路线逐步转为自安徽至上海。这主要是因为上海(     
A.被开放为通商口岸B.交通体系不断完善
C.是对外开放桥头堡D.官员具有责任意识
2024-02-09更新 | 23次组卷 | 1卷引用:贵州省毕节市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7 . 下图出自 1845 年伦敦出版的《复仇神号亲历记》。与此图片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A.鸦片战争B.八国联军侵华
C.中法战争D.甲午中日战争
2024-01-27更新 | 6次组卷 | 1卷引用:贵州省六盘水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8 . 学者陈旭麓认为某场战争“对于中国来说, 是一块界碑。它铭刻了中世纪古老的社会在炮口逼迫下走入近代的最初一步”。这场战争是(       
A.鸦片战争B.第二次鸦片战争C.中法战争D.甲午中日战争
2024-01-27更新 | 20次组卷 | 1卷引用:贵州省遵义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9 . 墨海书馆是1843年由英国传教士麦都思创办的现代出版社,先后出版了《数学启蒙》《代数学》《代微积拾级》等著作,厘定了“圆锥”“曲线”“轴线”等几何术语,首次向中国介绍了虚数,并引入了×、÷、=、∵、∴等西方运算符号,还培养了一批通晓西学的学者王韬、李善兰等。书馆还创办刊物介绍中西方世俗风情。由材料可知(       
A.中国教育体制迎来改革新机B.中西文化可以交流互鉴
C.晚清传媒事业进入工业时代D.科学知识成为传教工具
2023-12-29更新 | 50次组卷 | 1卷引用: 贵州省“3+3+3”高考备考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诊断性联考(一)历史试卷
10 .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国家始终是以变体的家长制形态出现的,也就是“家天下”的变体。当时由于小农经济无法提供足够的经济支持,国家的权力机构往往并不深入到乡村社会,而是止于县政;在乡村社会通过“家国同构”的社会组织,利用乡村自治组织力量将农民束缚在土地上。农民对“家”的认同自然而然地延伸为对“国家”的认同。因此,治国和治家的规则是通用的,“三纲五常”既界定了个人与家庭的关系,又规范了个人与国家的关系。而专制皇权也正是看到了这一点,因而往往借助乡村社会内生的伦理教化来实现在乡村的统治,而不仅仅是借助“横暴的权力”。

——摘编自任剑萍《对中国古代“家国同构”之探析》

材料二 “国家观”是一个意识形态层面的概念,可以理解为民众、统治阶级对国家的认识与归属感。鸦片战争前对于国人来说,并没有一个完整成型的“国家观”概念。近代以来,战争敲开了禁闭已久的国门,也带来了新思想、新理论,国人的近代国家观念开始逐渐萌发并传播。有识之士并没有沉浸在国将不国的悲痛中,而是积极唤醒国人。梁启超在《时务报》中表述了自己的民权和主权意识,在国际交往中中国官员也开始接受并运用“国家主权平等原则”这一国际法内容。1898—1912年是清政府大厦终倾、中华民国日出东方的时期,是近代化的新型国家在废墟上建立的时期。随着中华民国建立,新生政权以法律形式规定了中国的疆界,明确了国家主权,意味着我国在形式上已经转变为一个近代国家。

——摘编自秦磊《中国近代国家观的形成与发展:1898—1912》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中国政治统治的基本特点,并分析形成上述特点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近代国家观念形成的背景,并简析其影响。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