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第一次鸦片战争的过程和影响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74 道试题
1 . 下表为晚清时期西学输入的基本脉络,该表反映出(       
时间代表作
鸦片战争后《海国图志》《瀛寰志略》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克虏伯炮说》《水师操练》《探矿取金》《工程致富》
甲午中日战争后《中东战纪本末》《泰西新史揽要》《文学兴国策》
戊戌变法后《约论》《万法精理》《自由原论》《美国独立宣言》
A.中西方思想文化逐渐融为一体B.先进中国人已找到救国之路
C.西方的民主制度被广泛接受D.民族危机推动学习西学的深入
2023-12-23更新 | 181次组卷 | 29卷引用:陕西省铜川市铜川阳光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2 . 近代早期通商口岸成为中国土货与洋货的转运之地,它们内引外联是国外经济的晴雨表,也是国内经济的标杆,海外土货市场之行情、洋货在中国市场行销之状况,都能通过通商口岸表现出来。由此可知,当时中国(     
A.主要属于外向型经济B.经济具有较强依附性
C.传统贸易已彻底解体D.新型转口贸易已形成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3 . 在山东烟台,进口的“本色花布在1866年每匹价格大约是二两九钱到四两白银,1867年是二两五钱至三两,而1868年每匹的价格大约在二两二钱到二两五钱之间。”这种低价格的洋布(     
A.适合中国市场的消费水平B.刺激了洋布的大量进口
C.抢占国际市场的大量份额D.促进了耕与织的分离
2023-10-25更新 | 460次组卷 | 8卷引用:陕西省西安市雁塔区第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就世界大势论,鸦片战争是不能避免的。”

材料二   英国的大炮破坏了中国皇帝的权威,迫使天朝帝国与地上的世界接触,与外界完全隔绝曾是保存旧中国的首要条件,而当这种隔绝状态在英国的努力之下被暴力所打破的时候,接踵而来的必然是解体的过程,正如小心保存在密闭棺木中的木乃伊一接触新鲜空气便必然会解体一样。

材料三   我们反思这场战争,不是计较一场军事战争的胜负,它不是一个军事问题,而是一个思想问题,中国文明,经历了内部的改良与革命,还有外来的侵略和支援,从清朝的封闭和黑暗的中世纪文化,重新回到全面开放和多样化的近代文明转型。

——裴钰《改变中国——鸦片战争英国出兵170周年反思》

材料四   一般而言,历史事件随着时光流逝其意义日减,鸦片战争则不然。它是中国历史的转折,提出了中国必须近代化的历史使命。中国的近代化一日未完成,鸦片战争的意义就一分不会减。

——茅海建《天朝的崩溃》

材料五   当中国盛时,日本不敢与抗。咸丰庚申中英之战,败衅,英、法、俄、美并为有约之国,日本不得与……是役(甲午战争)后,日人资中国赔款以兴百政,培力既厚。俄、法、德以仗义归辽,责报殊奢,而中国复乖于应付,于是俄据旅顺、大连湾,英据威海卫,德据胶州,法据广州湾,以互为钤制。中国乃不国矣。

材料六


——以上材料摘编自杨松《中国近代史资料选编》


(1)结合以上材料及所学,分析鸦片战争的原因及对近代中国产生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五、六,概括指出甲午战争中国战败所造成的危害。
2023-07-06更新 | 61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西安市阎良区关山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在《南京条约》的谈判中,“中方没有翻译,对约文的英文本全不过问;而对中文本的字句也不做仔细的斟酌”。在《天津条约》的谈判中,外国人记载:“全权大臣们没读完条约就签了名,他们已经习惯了不加反驳地就签名,以至于可以让他们签署任何条约。”更让外国人想不到的是,条约签订之后,朝廷就把它们“藏之金匮”,秘而不宣。据此可知,当时(       
A.不平等条约对华的影响力有限B.列强对中国国情认识存在偏差
C.清政府缺乏近代国家主权意识D.清政府的权威受到冲击和挑战
2023-07-06更新 | 62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榆林市府谷县府谷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6 . 下列对《19世纪40-50年代中国进口商品关税税额简表》信息解释正确的是(     

进口商品(部分)

关税税额(单位:两)

1843年前

1843年后

1858年

棉花/担

1.74

0.4

0.35

棉纱/担

2.41

1.0

0.70

布(本色)/匹

0.37

0.10

0.08

布(漂白)/匹

0.64—0.70

0.15

0.08

大呢/丈

1.24

0.15

0.12

A.中国的自然经济完全解体B.协定关税便利列强对华商品倾销
C.西方列强完全控制中国海关D.形成以中国为中心的白银贸易网络
7 . 三元里抗英斗争,史学界有不同的认识。如:观点一,认为三元里人民的英勇斗争显示下层民众抗击侵略军的坚定意志和英勇气概,用事实击灭了英军不可战胜的神话,有力驳斥了清政府内部的妥协主义和投降主义;观点二,认为三元里抗英斗争受传统夷夏思想的影响,主观上是一次保家卫国的自觉战斗,只能发生于英军侵略肆虐的地区。下层民众当时还没有国家利益和民族主义的意识。这两种观点(     
A.结论相互矛盾故都不能成立B.可互证形成全面丰富的解释
C.基于对立角度的主观化解读D.观点二的论证违背历史真实
8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鸦片战争后,道光帝说:“不得不勉允所请,藉作一劳永逸之计……从此通商,永相和好。”1867年,在讨论修约问题时,李鸿章指出,各国“均有保护其民、自理财赋之权”,对其“上侵国家利权,下夺商民生计”的种种非分要求,“皆可引《万国公法》直自斥之”。

——摘编自王建朗、黄克武《两岸新编中田近代史·晚清卷》


(1)根据材料一概括晚清统治者外交理念的变化,并说明其原因。

材料二:1919127日,顾维钩指出:“三千六百万之山东人民,有史以来为中国民族,用中国语言,信奉中国宗教”;“胶州为中国北部之门户,亦为沿岸直达国都之最捷径路”,在国防上具有重要地位:“以文化言之,山东为孔孟降生,中国文化发祥之圣地”;“以经济言之,人口既已稠密,竞存已属不易”,“不容他国之侵入殖民”。

——摘编自石源华《顾维钧:雄辩于巴黎和会上》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列强对顾维钧在巴黎和会上提出的“正义要求”的态度,这引发了中国哪一重大历史事件。

材料三:毛泽东的“求同存异”外交思想是以其矛盾学说为哲学基础的。毛泽东矛盾学说以其辩证思维超越了“求中”或“求异”的单一思维,其“求同存异”外交思想以“求同”为基本价值取向,以“异”的非对抗性质为基本前提,以“异”的具体状况为策略根据,以“同”与“异”的发展变化为实现条件,指导了新中国外交实践。

——王建:《试论毛泽东的“求同存异”外交思想与实践》


(3)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指出在“求同存异”外交思想的指导下建国初期有哪些处交实践。
(4)综合上述材料,归纳影响国家外交活动的主要因素。
2023-02-26更新 | 120次组卷 | 4卷引用:陕西省渭南市蒲城县蒲城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真题 名校
9 . “对于中国人来说,这场战争是一块界碑。它铭刻着中世纪古老的社会在炮口逼迫下赶往近代的最初的一步。”“这场战争”是指(       
A.鸦片战争B.第二次鸦片战争C.甲午中日战争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2022-12-26更新 | 593次组卷 | 183卷引用:2015-2016年陕西省延川县中学高二下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6世纪至今约五百年的时间里,西方社会进入快速发展时期,在西方社会发展过程中存在如下规律:思想启蒙带动科学进步,从而引发政治革命,促进了社会发展,最终又产生了新的思想启蒙。法国大革命的发生便与法国思想启蒙运动密不可分,甚至可以说是其直接结果,至此,资本主义制度在法国确立。两次鸦片战争之后,中国启蒙思想家以非凡的胆略向世人揭示了中国社会面对“千古未有之变局”,凡有血性的中国人应当奋发图强,创建“千古未有之奇业”,抓住这千载难逢的机遇,转变中国社会的命运。此后,冯桂芬、薛福成、郑观应等思想家都相继发出改革社会的强烈呼声。他们要求清政府顺应形势发展的趋势,深化改革,加快政治制度、经济制度和文化结构的转型,按照国际惯例进行国与国之间的交往,实现中国社会的全面转型。

——摘编自陈琛《探究中西方思想启蒙在社会发展转型中的作用》

从材料中提取一个关于近代中西方思想启蒙的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证。(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