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第一次鸦片战争的过程和影响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6 道试题
1 . 古代中国在世界上拥有崇高的国际地位,近代中国落后于世界,处于被动挨打的地位。

材料一 唐朝时,亚、非地区许多国家的使节、商贾、学者、艺术家、僧侣等,不断地来到唐朝访问、求学和贸易。唐朝派往国外的使臣、僧侣、商人也不绝于途。那时和唐朝通使交好的国家,主要的有70多个。唐政府在中央设有鸿胪寺,负责接待各国使节和宾客,在缘边之地设互市监、市舶使掌管对外贸易。长安的大学里有数量众多的外国留学生,很多留学生回国后按照唐朝模式改造本国社会,日本“大化革新”就是由回国留学生策划的。唐朝的对外交通很发达,陆路交通以长安为中心,出玉门关西行,可通中亚、西亚、巴基斯坦和印度。海上交通,从广州出发,过马六甲海峡可到印度尼西亚的爪哇、斯里兰卡和印度进而到达波斯湾沿岸各国。

——摘编自朱绍侯等主编《中国古代史》

材料二 (近代)中国总的图像就是一个专横腐朽的统治阶级治理着一个沉沦堕落的民族……只有三种合理的办法,要么从地球上消灭这个民族,要么以最轻蔑的态度对待它,要么改造它。这三种办法大体上是在中国的三类外国人的主张,这三类人依次是外商、在华外交官与传教士。

——摘编自杰罗姆·陈《中国与西方》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代国际交流所呈现的特点,并说明上述国际交流的积极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杰罗姆·陈对近代中国的认识。
2019-04-13更新 | 88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邵阳市邵东县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文)试题

2 . 阅读下列材料:

图一:鸦片战争失败后,1842年8月29日,耆英代表清王朝和英国的代表璞鼎查在“康华利”号上签订了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

图二:经过艰苦卓绝的抗战中国人民终于取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图为1945年日本向中国政府投降的签字仪式。

请回答:

(1)请你扼要叙述《中英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一句话概括该条约的签订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的重要影响。

(2)第二幅图所反映的战争有人说是十四年抗战,有人说是八年抗战。你赞同哪一种,请根据相关史实说明理由?

(3)简述抗日战争胜利的伟大历史意义。

2018-11-04更新 | 62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慈溪市三山高级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10月月考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鸦片战争后,随着中外不平等条约关系的建立,传统单一的法律体制局面被打破,打乱了清王朝的法律体系。《大清律例》不得不进行修改。经过甲午战争和庚子事变的创巨痛深,清政府由被动走向主动,开始借鉴和吸收西方法律,改变以刑为主、诸法合体的传统架构,建立诸法并重、诸法分立的近代法律体系,与世界法律相衔接。例如,区分实体法和程序法,制订刑法、民法暨诉讼法,以及其他部门法。1908年颁布的《钦定宪法大纲》,明确规定公民有人身自由权,即不受非法逮捕、监禁、处罚权。而从《大清民律草案》来看,更为“注重世界最普通之法则”,尽管作过民事调查,却没有很好地容纳本国民事习惯,当时便遭到猛烈抨击,民国初年最终被废弃。

——摘编自李育民《中外条约关系与晚清法律的变化》


(1)根据材料,概括晚清法制改革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晚清法制改革。
2018-12-24更新 | 187次组卷 | 2卷引用:【全国百强校】河南省洛阳市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12月月考历史试题

4 . 阅读下列材料:

图一:鸦片战争失败后,1842年8月29日,耆英代表清王朝和英国的代表璞鼎查在“康华利”号上签订了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

图二:经过艰苦卓绝的抗战中国人民终于取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图为1945年日本向中国政府投降的签字仪式。

请回答:

(1)请你扼要叙述《中英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一句话概括该条约的签订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的重要影响。

(2)第二幅图所反映的战争有人说是十四年抗战,有人说是八年抗战。你赞同哪一种,请根据相关史实说明理由?

5 . 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材料三八国联军统帅瓦德西说:“然实则无论欧美日本各国,皆无此脑力与兵力,可以统治此天下生灵四分之一也”“故瓜分一事,实为下策”。—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义和团》

(1)请用一句话概括材料一反映的这些历史事件对中国社会性质产生的深远影响。

(2)根据材料二、三提供的信息,概括列强未能把近代中国变为其殖民地的主要原因。

(3)对于材料一,你有什么直接的感受?请简要说明你的理由。你认为改变这一现状的出路是什么。

2017-10-14更新 | 46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铜川市同官高级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中华文明史世界上最古老的且未曾中断的文明。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在其有史以来的大部分时间里,四面一直被山脉、沙漠、辽阔的太平洋所隔绝。这种隔绝的意义在于,它使中国人能在更少面临外来入侵的情况下,发展自己的文明。那里的土壤和气候条件结合的很好,能供养数量可观的人口。汉朝拥有5950万人,明朝时1亿多,超过当时整个欧洲的人口,到19世纪中叶,中国的人口已激增到4亿以上。由于人数上的优势,他们总能同化或者驱逐入侵者。中国还存在着最古老的商朝的书面语,这种共同的书面语是为中国提供统一性和历史连续性的一种重要力量。与书面语有关的,是非凡的国家考试制度——科举制。他们通过考试、品评人才的优劣,为政府机构配置文官。征召有才之人较之西方所依靠的法律和制度,能更好地解决国家的种种问题。促成中国文明内聚性的还有儒家学说的道德准则、文学和思想的遗产。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四千年中中国人发展起一个独特的自治社会。这一社会以农业为基础,由地主和官僚统治。这一自给自足、自满自足的社会认为世界上其他社会都是低下的、从属的社会。从1514年开始葡萄牙人、荷兰人、英国人陆续来到中国,中国人坚决避免同所有这些入侵者亲近,他们将贸易关系限制在少数几个港口,拒绝在完全平等的基础上建立外交关系。

19世纪中期到19世纪末,中国遭受了三次灾难性的战争,这迫使中国人重新评价自己的传统文明。其结果是入侵和反入侵的连锁反应:它产生了一个新中国,产生了至今震撼着远东和全球的影响。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文明未曾中断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近代中国人对传统文明的认识有何变化?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认识变化的背景。
(3)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49年以来的新中国震撼远东和全球的表现。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