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2347 道试题
1 . 我国古代经济发展的重心经历了由北向南的过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江南)地广人稀,饭稻羹鱼。……无冻饿之人,亦无千金之家。                  

——《史记》

材料二  (南朝)江南……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   

——《宋书》

材料三   北宋时,南方人在全国统一的科举考试中优势明显。自南宋起,江渐一带尤其成为人才集中的地区。为将南方财赋顺利北运,元朝重新开通了大运河和开辟了长途海运航线。

——摘自宁欣主编《中国古代史(下)》等

材料四   明清时期,在工商业发达地区和交通要冲,兴起了一大批以经济功能为主的中小工商业市镇,尤以江南地区为盛。这些市镇商业繁荣,人口密集,有的多达数万人。        

——摘编自范文澜《中国通史》


(1)据材料一、二,概括秦汉与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经济面貌有何变化?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元经济重心南移的影响。
(3)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明清商业发展的表现。
2023-12-14更新 | 67次组卷 | 1卷引用:福建省连城县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月考二历史试题
2 .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智慧结晶。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体现优秀传统文化的部分引文

材料二 “中华民族具有5 000多年连绵不断的文明历史,创造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经过几千年的沧桑岁月,把我国56个民族、13亿多人紧紧凝聚在一起的,是我们共同经历的非凡奋斗。”“为什么中华民族能够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顽强生存和不断发展呢?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我们民族有一脉相承的精神追求、精神特质、精神脉络。今天我们使用的汉字同甲骨文没有根本区别,老子、孔子、孟子、庄子等先哲归纳的一些观念也一直延续到现在。这种几千年连贯发展至今的文明,在世界各民族中是不多见的。”

——根据习近平《从小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等整理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原因。
(3)综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当代价值的认识。
3 . 【百家争鸣】

材料一 西周宗族制度,到了东周时期发生了比较剧烈的破坏,东周大小宗族间展开了长期的兼并战争,许多国家和采邑灭亡了。而伴随着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和经济大变动,王官之学的退场、私学的兴起,最终造就了诸子百家争鸣的兴盛局面。

--《中华文明史》

材料二 在治国的方略上,孔子主张“为政以德”,用道德和礼教来治理国家是最高尚的治国之道。 这种治国方略也叫“德治”或“礼治”。孔子的仁说,体现了人道精神,孔子的礼说,则体现了礼制精神。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德治思想,发展为仁学说,成为其政治思想的核心。孟子认为,这是一种最理想的政治,如果统治者实行仁政,可以得到人民的衷心拥护;反之,如果不顾人民死活,推行虐政,将会失去民心,被人民推翻。孟子总结各国治乱兴亡的规律,提出了一个富有民主性精华的 著名命题:“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摘编自《论孔孟的儒家思想》

材料三 韩非子推崇法制,他认为,高度集中的王权是法律的来源,是君主权力的一部分,法律由王权统一颁布并由下属遵照执行。韩非子这种王在法上的法制实质上是披着法律外衣的人治,其政体是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这种政体权力高度集中于中央,而在中央权力又高度集中于君主个人。

--摘编自朱韬《法制之殇读韩非子有感》


(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归纳百家争呜局面出现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三,分别概括孔子孟子和韩非子的治国方略。
(3)简述百家争鸣的历史意义。
2023-10-15更新 | 58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恩施州咸丰春晖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9月月考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从唐中期至宋,当时的人普遍认为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城市要数扬州和益州(成都)。唐开元年间,成都府的人口户数为137046户,在当时位列全国第二。宋代时,成都为西南大都会,素号繁丽、百货川委。宋人田况有诗写到: “蜀虽云乐土,民勤过四方……所以农桑具,市易时相望”。

——摘编自何一民、王毅《成都简史》

材料二   14世纪后,欧洲人口缓慢地恢复到原先的水平,然后开始增长,在欧洲大陆……特别是在地中海沿岸和西北欧,贸易及制造业发展迅速。城市的规模愈发扩大,商人们也变得愈发富有。在每个国家,商人阶级都变得重要起来……1350年至1450年间,法兰西、西班牙、英格兰、苏格兰、丹麦、瑞典和匈牙利的统治者纷纷加强君主统治,在全国范围内扩大自身影响力,同时减少封建贵族和教会权力机构的土地。伊比利亚半岛的两个国家卡斯带利亚和阿拉贡,1469年因女王伊莎贝拉和国王费迪南联姻而统一,至此现代的西班牙和葡萄牙已初步形成。

——摘编自(美)约翰·梅里受《欧洲现代史:从文艺复兴到现代》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唐宋时期成都城市经济繁荣的表现,并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中世纪晚期欧洲社会出现的新变化。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哥伦布探险队1492年起航之前,不仅是美洲大陆不为外界所知,中国和欧洲相互之间也了解甚少。然而,一个世纪之后,整个世界的面貌发生了巨大改变:西班牙的大型帆船航行到了中国的港口,带来了非洲人在南美采集的银矿;西班牙的商人们则从墨西哥的中间商那边买到了中国的丝绸;而寻找消遣方式的有钱人,纷纷点燃从美洲进口的烟叶。烟草、马铃薯、火鸡从美洲传到欧洲,欧洲人则带着小麦、马匹和麻疹来到美洲。除了白银,欧洲人从美洲带来的农作物(土豆、番薯和玉米),在中国社会的发展方面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

——摘编自新闻晚报《“哥伦布大交换”如何改变地球》

材料二   16世纪开始,跨国长途贸易成为欧洲资本积累的主要手段。有人把当时全球贸易格局概括为两个大三角:一个是东方或亚洲三角;另一个是大西洋三角。西方史学家布罗代尔说“美洲白银1572年开始一次新的分流,马尼拉大帆船横跨太平洋,把墨西哥的阿卡普尔科港同菲律宾首都马尼拉连接起来,运来的白银被用来收集中国的丝绸、瓷器和印度的高级棉布、以及宝石、珍珠等物品。”

——摘编自高德步主编《世界经济史》

材料三   由于欧洲水手探索世界海洋并建立起远洋贸易的航线,全球贸易和物种交流发展起来。……地理知识的积累使他们能够把世界各地区通过便捷的贸易网络连接起来。然而,商业交流并非是全球网络的唯一结果。粮食作物、牲畜品种、病菌与人类移民也漂洋过海,极大地影响着全世界的各个社会。农作物的移植和牲畜的传播改善了人类的营养状况,增加了东半球的人口。外来的病原体引发的传染病使美洲和太平洋岛屿上的土著人大量减少。大量移民和人类群体的迁移改变了美洲的社会文化图景,加速了世界人民的融合。欧洲的航海探险、远洋贸易网络以及哥伦布交换使得世界各地区相互依存,推动了全球一体化进程。

——(美)杰里·本特利《新全球史——文明的传承与交流(下)》


(1)请根据材料一、概括“哥伦布大交换”的主要内容。
(2)依据材料二、归纳当时海上贸易的特点。并分析其兴起的主要条件。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概括新航路开辟的世界性影响。
2024-03-31更新 | 69次组卷 | 1卷引用:福建泉州外国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3月月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6 . 历史学习需要培养归纳概括的能力,某同学对中国古代历史发展基本阶段及其特征有如下描述,对应正确的是(     
A.秦汉时期——中华文明的起源B.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社会
C.宋元时期——大一统国家建立与巩固D.明清时期——政权分裂与民族交融
材料分析题 | 较易(0.85) |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史记》运用先秦以来的典籍资料,广泛搜集各地传说,梳理、创建了一个支系庞大而主线清晰的族谱体系。在该体系中,传说中的黄帝是夷夏各族共同的始祖,“华夷之辨”也是司马迁民族观讨论的主要问题之一。司马迁以华夏中国为中心,将四夷纳入王朝的统治,这种“夷夏同朝”、“天下一家”的大一统王朝观将夷夏一家的共同体意识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摘编自武沐《大一统视域下的司马迁炎黄共同体理论》

材料二   《新纂云南通志》中记载,“有自从汉俗定姓者,皆以明时始著姓”。云南地区少数民族采用汉族姓氏制度可以争取更多的社会文化资源。以科举制为例,在汉文化中心主义占主导的文化语境中,少数民族常常受到歧视,很难在科场中脱颖而出,步入仕途,而攀附汉姓,假扮民族身份,不失为种理性的选择。如彝族李学周,就是改汉姓穿汉装前往北京赶考应试考中进士的。汉族的门当户对、从一而终、三从四德的思想观念在云南地区广泛传播。

——摘编自廖国强《清代云南少数民族之汉化》


(1)根据材料一,概括司马迁的民族观。
(2)根据材料二,归纳清代云南少数民族认同汉文化的表现。
2023-12-26更新 | 40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六校协作体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三次考试历史试题
8 . 归纳概括是重要的历史学习方法之一、以下选项中主题与内容对应正确的是(     
序号主题内容
A早期国家的制度建设禅让制井田制郡县制
B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刀耕火种铁犁牛耕郑国渠
C赋役制度的发展演变编户制度租调制两税法
D不断完善的监察体系御史大夫十三州刺史科举制
A.AB.BC.CD.D
2023-12-16更新 | 39次组卷 | 1卷引用:甘肃省张家川回族自治县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12月月考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唐前期继续推行北魏以来的“均田制”,在此基础上,实行租庸调制,整个国家财政中占据了重要地位。唐中期以后,随着人口增加,土地兼并加剧。均田制急剧崩坏,租庸调制难以维持。“家累千金者,乃薄赋之;又有年齿已壮,而身居穷约,家无置锥者,乃厚赋之,岂不悖谬?”……百姓举家逃亡,规避赋税,被称为“客户”。780年,宰相杨炎推行新税制:按资产缴纳户税(钱),按田亩缴纳地税(粮),一年两次征收,即“两税法”。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

材料二   丝绸之路开通后,匈奴势力消退,汉王朝控制了西域地区。异域经济作物的引进与种植增加了汉王朝的物产种类,丰富了中原地区人们的饮食生活,一些经济作物还因其药用价值而促进了中原地区医药学的发展。异域诸国对汉朝丝绸、漆器等的需求促进了国内相关产业的繁荣。此外,社会上胡风兴起,人们的衣、食、住,行等各个方面均受到了胡风的影响。佛教的传入为汉代原有的思想体系注入了新的活力,丰富了汉人的信仰体系。在国际贸易中、丝绸、铁器等商品的畅销彰显了汉朝在国际经济关系中的重要地位,帝都长安与洛阳作为中西商品的集散地,已经发展为国际性的商贸中心。

——摘编自董莉莉《丝绸之路与汉王朝的强盛》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两税法改革的背景和征税标准的变化。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丝绸之路的开通对中国历史发展的意义。
2023-11-01更新 | 58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红河州蒙自市第一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10月月考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至于元嘉末 …… 兵车勿用,民不外劳(负担额外的劳役),役宽务简,氓庶(民众)繁息,至余粮栖亩,户不夜扁(门闩),盖东西之极盛也 ……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 (庄稼成熟),则数郡忘饥。会土(会稽那)带海傍湖、良畴(良田)亦数十万顷,膏腴上   地、亩直一金,鄂杜(此处泛指关中地区)之间,不能比也。荆城(荆州,此处泛指长江中 游地区)跨南楚之富,扬部(扬州,此处泛指长江下游地区)有全吴之沃,鱼盐杞梓(此处 代指森林)之利,充仞八方,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

——《宋书》

材料二中国古代有三次大的人口迁徙,第一次是南北朝时期的“永嘉南迁”,第二次是唐朝时的“安史之乱”,第三次是“靖康之变”。这几次南迁都是因为北方战乱不止,在求生的欲望 下,北方人民纷纷向南迁徙。而南迁带给中国历史的影响不只是人口重心的变化,更导致了文化和经济重心的变化。优秀的北方人去到南方,不仅带去了优秀的文化,而且将南方变成 了经济的重心,直到今日还处于中国经济的领先地位。

——摘编自刘建军《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十六讲》


(1)根据材料一,概括当时南方经济发展的表现,并分析原因。
(2)归纳材料二的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这一观点。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