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502 道试题
23-24高二上·全国·课前预习
材料分析题 | 较易(0.85) |
1 .

材料:古代社会自郡县制以来,政权只设到县一级,社会基层长期维持“乡绅自治”。这种治理格局概括为“皇权不下县,县下惟宗族,宗族皆自治,自治靠伦理,伦理造乡绅”。中国传统基层自治的存续,得益于既是社会经济单位、又是政治责任单位的家户制度和儒家意识形态的教化。

——任杰、郁建兴《中国基层社会治理中的自治、法治与德治》

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归纳中国古代基层治理的特点及其历史意义
2023-11-04更新 | 59次组卷 | 4卷引用:山东省高中名校2024届高三12月统一调研考试历史试题变式练习主观题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史料一   朱德毛泽东式、方志敏式之有根据地的,有计划的建设政权的,深入土地革命的,扩大人民武装的路线……无疑义地是正确的。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史料二   中国仍属于以农业生产方式为主体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经济和交通极端落后,各地区发展不平衡,那种在资本主义比较发达的国家主要依靠工人阶级在反动统治力量强大的城市进行革命的理念,不符合中国国情。

——刘宇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探究】
(1)根据史料一,概括“工农武装割据”理论的主要内容。
(2)根据史料二和所学知识,归纳影响我国民主革命道路选择的具体因素。
2023-09-14更新 | 65次组卷 | 2卷引用:2024届湖北省十堰市高三下学期4月调研考试(二模)历史试题变式练习主观题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3 . 历史学习需要培养归纳概括的能力,某同学对中国古代历史发展基本阶段及其特征有如下描述,对应正确的是(     
A.秦汉时期——中华文明的起源B.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社会
C.宋元时期——大一统国家建立与巩固D.明清时期——政权分裂与民族交融
4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汉高祖初得天下,即下令招贤。直到汉武帝,这一趋势达到正式的法制化,全国优秀青年,受国家大学教育,凭其成绩,补郎补吏,加入政府。不到一百年,西汉政府早已完全是一个士人政府了。

——钱穆《中国传统政治》

材料二   魏晋时代的九品中正制,乃因当时地方骚乱,交通阻梗,中央政府行使职权能力有限,全国选举难于推行,乃由中央指定各地域服务中央政府官吏中之性行中正者,采访同乡舆论,开列各地区人才,造成表册,送政府作为录用之根据。

——钱穆《中国传统政治》

材料三   科举之善,在能破朋党之私……前此选举,皆权在举之人,士有应举之才,而举不之及,夫固无如之何。既可(科举)……不能应试者,有司虽欲徇私举之而不得;苟能应试,终必有若干人可以获举也。此实选举之官徇私舞弊之限制。

——吕思勉《中国制度史》

(1)根据材料一、指出西汉时期的选官制度。
(2)根据材料二、概括魏晋时期中央政府选拔官吏的办法。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科举选官制度的历史进步性。综合上述材料,归纳中国古代选官制度演变的特点。
2024-01-06更新 | 151次组卷 | 2卷引用:2024届湖北省十堰市高三下学期4月调研考试(二模)历史试题变式练习主观题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5 . 归纳概括是重要的历史学习方法之一、以下选项中主题与内容对应正确的是(     
序号主题内容
A早期国家的制度建设禅让制井田制郡县制
B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刀耕火种铁犁牛耕郑国渠
C赋役制度的发展演变编户制度租调制两税法
D不断完善的监察体系御史大夫十三州刺史科举制
A.AB.BC.CD.D
6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鸦片战争后,道光帝说:“不得不勉允所请,藉作一劳永逸之计……从此通商,永相和好。”1867年,在讨论修约问题时,李鸿章指出,各国“均有保护其民、自理财赋之权”,对其“上侵国家利权,下夺商民生计”的种种非分要求,“皆可引《万国公法》直自斥之”。

——摘编自王建朗、黄克武《两岸新编中田近代史·晚清卷》


(1)根据材料一概括晚清统治者外交理念的变化,并说明其原因。

材料二:1919127日,顾维钩指出:“三千六百万之山东人民,有史以来为中国民族,用中国语言,信奉中国宗教”;“胶州为中国北部之门户,亦为沿岸直达国都之最捷径路”,在国防上具有重要地位:“以文化言之,山东为孔孟降生,中国文化发祥之圣地”;“以经济言之,人口既已稠密,竞存已属不易”,“不容他国之侵入殖民”。

——摘编自石源华《顾维钧:雄辩于巴黎和会上》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列强对顾维钧在巴黎和会上提出的“正义要求”的态度,这引发了中国哪一重大历史事件。

材料三:毛泽东的“求同存异”外交思想是以其矛盾学说为哲学基础的。毛泽东矛盾学说以其辩证思维超越了“求中”或“求异”的单一思维,其“求同存异”外交思想以“求同”为基本价值取向,以“异”的非对抗性质为基本前提,以“异”的具体状况为策略根据,以“同”与“异”的发展变化为实现条件,指导了新中国外交实践。

——王建:《试论毛泽东的“求同存异”外交思想与实践》


(3)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指出在“求同存异”外交思想的指导下建国初期有哪些处交实践。
(4)综合上述材料,归纳影响国家外交活动的主要因素。
2023-02-26更新 | 122次组卷 | 4卷引用:安徽省合肥市六校联盟2024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变式练习主观题
7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十月革命后,李大钊发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一文,系统介绍了马克思主义学说。1920年,李大钊在北京发起了马克思学说研究会;同年,陈独秀在上海组织了马克思主义研究会。李达、陈望道等人投身于马克思主义学说的翻译和宣传。正是他们的共同努力,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

——摘编自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历史》

材料二   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在大革命遭到失败、敌我力量对比极端悬殊的情况下,   中国共产党人不可能像俄国十月革命那样,通过首先占领中心城市来取得革命在全国的胜利,而必须走一条适合中国实际的正确革命道路,最后夺取全国革命胜利。

——摘编自《中国共产党简史》


(1)根据材料一,归纳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主要方式。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中的“正确革命道路”是什么。
(3)根据上述材料,概括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主要原因。
22-23高三上·全国·单元测试
材料分析题 | 较易(0.85) |
8 . 阅读与古代历史上著名战争相关的史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公元前334年,亚历山大继承王位以后立即开始了对波斯帝国的征服战争。十年征战,亚历山大不仅将原来波斯帝国的版图据为己有,而且有所扩大。从地中海到印度河,从黑海、里海、咸海到阿拉伯海、波斯湾、红海,几乎都被囊括在他的帝国之下。东征之时,亚历山大就抱有一种把“已知人类居住世界”联合为一体,建立大同社会的愿望。他不仅随军带有专家学者,而且还资助他们进行科学研究工作,亚历山大的所作所为无疑加深了东西方之间彼此的了解,为新的希腊化文化的产生提供了可能性。

——杨俊明《古代帝国与东西方文明的交流传播》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希腊化时代的主要特征。

材料二   在公元634年到公元750年,阿拉伯人建立起一个西起比利牛斯山脉,东至中国边境的帝国。阿拉伯的地域扩张刺激了经济的发展,农业、手工业和商业都进入了繁荣时期。阿拉伯本来就处于东西方贸易的交通要道,帝国建立后的经济繁荣又使阿拉伯商人的足迹踏遍了亚、非、欧三洲。商业贸易频繁交往的同时,科学文化的交流也大大加强了。阿拉伯的统治者对异族文化的宽容态度促成了中世纪阿拉伯科学的进步。……在历史上,阿拉伯文化对欧洲科学的发展也起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纳忠《阿拉伯通史》,彭树智《阿拉伯国家史》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亚历山大帝国、阿拉伯帝国统治范围的共同特点。要说明阿拉伯帝国能够促进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主要条件。

材料三   1219年春,成吉思汗统领大军出发亲征花剌子模,此外,还有金国、西夏新归附的契丹军、汉军、河西军以及大批能工巧匠。”“成吉思汗从不花剌进军撒麻耳干……那些被认为有用的人(如技术工匠)被带往蒙古。”《丝绸古道上的文化》载:“马可·波罗及其他一些欧洲人,都曾作为传教士或者外交使节去过蒙古地区或中国,如果没有蒙古的和平环境,他们的旅行就是不可能的。”……中国的绘画和波斯的绘画彼此相识并交流,马可·波罗得知了释迦牟尼这个名字,北京有了天主教的总主教。

——摘编自马婷《蒙古西征与中西文化交流》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蒙古帝国时期推动中西文化交流的方式及文化交流的表现。
2022-08-21更新 | 249次组卷 | 4卷引用:河南省顶级名校联盟2024届高三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变式练习主观题
9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玉米、番薯、马铃薯这几种美洲作物均适应较强,耐旱耐瘠,使过去并不适合粮食作物生长的沙砾瘠土、高岗山坡、深山老林等地成为宜种土地。于是,广大居民,“即苃尽草根、兴种玉米、番薯、马铃薯、花生、芝麻之属,弥山遍谷,到处皆有”,“南坝山地、高处,低坡,皆种包谷,为酿酒、饲猪之用。”在中华民族数千年的历史上,突出的人地矛盾以及庶民百姓的吃饭难问题都是围绕历代统治者的死结。明中叶以后涌入中国并很快普及开来的粮食作物无疑起到了缓解这一死结的作用。因有耐瘠的美洲作物传入,人口才能向土地贫瘠的地区流动,才能开山垦荒活命。但流民的这种垦荒种植是开山砍伐、粗放型经营的。

——摘编自郑南《美洲原产作物的传人及其对中国社会影响问题的研究》

材料二   新航路开辟后,出现了史无前例的大规模人口迁徙。16世纪初、第一批奴隶从非洲被直接运往美洲,万恶的黑奴贸易开始,持续时间长达三四百年。……1680-1775年英国人向美洲各殖民地共输送黑奴300多万名,获利极为丰厚。黑奴贸易还是支撑当时世界上最活跃的大西洋贸易体系的基础。统计显示,1709-1787年间,英国从事海外贸易的船只增加了4倍,开往非洲的船只增长了11倍。造船业的发展、运往非洲交换黑奴的枪支、小商品的日益增多,引起连锁反应,促进了其他制造业的发展。

——摘编自王斯德主编《世界通史》等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洲作物在中国广泛种植的原因及其对中国经济和社会生活产生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概括17-18世纪黑奴贸易对英国工业革命的影响。
(3)综合以上材料和所学知识,归纳人口迁移和物种交换的作用。
10 . 公共卫生和疾病防治历来颇受重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古代中国是一个多疫灾的国家。古代政府在与疫病作斗争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一套较为得力的疫病防治措施。唐代政府通过普及医学知识、设立太医署等手段,防控疾病,同时公共卫生也受到重视,如饮食卫生,设置城市排污系统。宋代建立了以政府为主导,社会民众为辅的疾病防治体系,加强对药物的统一管理,设立了药局等官方机构。清代以乡贤为主导的地方绅士集团和民间社会慈善机构为主的社会力量,在促进官府实行救疗的同时,自身也开展一些救疗活动。

——据石涛《我国古代政府的疫病控制措施》等

材料二   欧美传教士深感中国城市公共卫生问题严重。他们将传教事业与公共卫生工作联系在一起,取得的突出成就有预防天花的种牛痘技术的推广、对眼病的防治、对鼠疫等流行病的预防宣传和治疗。租界等外国人居住集中的地区,则成为中国公共卫生事业近代化的先行地区。上海租界自从成立之初,就逐步完善市政建设,建立公共卫生制度。辛亥革命后,大批海外留学生回国,带来了先进的卫生知识与疾病预防的新思想。从总体上说,民国年间多数城市都设立了专门管理公共卫生的卫生局,公共卫生事业有所发展。现代医学的提倡者们主张大力促进公共卫生事业的发展,但他们攻击传统中医知识是不科学的和迷信的,使中西医关系紧张。

——摘编自何小莲《论中国公共卫生事业近代化之滥殇》

材料三   新中国成立初期,公共卫生体系十分薄弱。从1953年起,在国家的统一领导和部署下,通过行政、立法等手段,到21世纪初,形成了中央、省、市和县四级疾病预防控制体系。中国卫生工作走的是以预防为主的低投入、高产出、低成本、高效益的道路,面向最广大的人民群众提供了最基本的公共卫生保障。这种“中国模式”取得了巨大成果。通过60年的不懈努力,中国传染病大规模暴发、流行减少。进入21世纪,我国新医疗体系改革取得重要成就,已经基本形成了医疗保障体系的全覆盖。

——摘编自李立明《新中国公共卫生60年的思考》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应对疾病的主要措施。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近代公共卫生事业兴起和发展的原因及对近代中国社会产生的影响。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新中国公共卫生建设的特点,并说明其意义。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