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62 道试题
1 . 武汉,在哭!这座有1000多万人口、素有“九省通衢”之称的城市,正全力抗击新型冠状病毒引发的疫情。武汉从明清兴起,经历了近代的艰难曲折发展,特别在改革开放后,已从一个较封闭的区域中心城市转型为一个开放程度较高的国家中心城市。历史上,武汉又是一座英雄的城市。武汉,不哭!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清朝前期的商业很发达,陆路和水路的商旅往来频繁,形成了由农村集市、城镇市场、区域性市场和全国性市场组成的商业网。湖北的汉口镇在明朝中期才发展起来,到清朝时已成为“人烟数十里,贾户数千家”的都会。

材料二:1858年,清政府被迫与俄、美、英、法签订《天津条约》——列强获得了外国公使进驻北京;增开汉口、南京等十出为通商口岸;外国商船和军舰可以在长江各口岸自由航行等特权。

材料三:


武昌起义后形势图


武昌首义纪念碑

材料四:(1927年)在遭受严重挫折后,中共中央在汉口秘密召开紧急会议,这便是八七会议。这是中国共产党在处于生死存亡关头召开的一次紧急会议……会议确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它使中国共产党看到了新的出路,踏上新的征途。

——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第一卷)

材料五: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武汉会战是抗日战争战略防御阶段规模最大、时间最长、歼敌最多的一次战役。大大消耗了日军的有生力量,此后,中国抗日战争进入战略相持阶段。

——百度百科

材料六:“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

——毛泽东《水调歌头·游泳》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概括清朝前期的商业状况。汉口镇成为“人烟数十里,贾户数千家”都会的地理优势是什么?
(2)材料二中,汉口被开辟为通商口岸是在哪一次战争期间?与第一批开放的五个通商口岸相比,汉口的地理位置有何特点?这说明了什么问题?
(3)材料图片反映了哪一场伟大革命?如何理解这场伟大革命在中国近代化探索进程中的作用?
(4)据材料四,你怎样理解“踏上新的征途”的含义?
(5)依据材料五和所学知识,说说武汉会战在抗日战争中地位。
(6)材料六中“一桥飞架南北”指哪座桥?属于哪一建设计划的成就?该计划完成的意义是什么?
(7)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你怎样为武汉抗疫胜利凝聚精神力量?
2020-04-03更新 | 142次组卷 | 1卷引用:2020届高考历史学术热点与时政历史透析-专题02抗击新型冠状病毒,打响武汉战“疫”
2 . 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后,面对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向西方学习以救亡图存逐渐成为近代中华文化的潮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英国遣使来华,清朝皇帝的回信)尔国距中华过远,遣使远涉,良非易事;且来使于中国礼仪不能谙习,重劳唇舌,非所乐闻。天朝不宝远物,凡尔国奇巧之器,亦不视为珍异。尔国王其辑和尔人民,慎固尔疆土,无间远迩,朕实嘉之。嗣后毋庸遣使远来,徒烦跋涉。但能倾心效顺,不必岁时来朝始称向化也。俾尔永遵,故兹敕谕!

——《清仁宗实录》

材料二   以下是英国使臣给乾隆皇帝祝寿的“礼单"和中国回赠给英国的“礼单”。英国礼单:天体运行仪和望远镜;座钟一架;天体仪;地球仪;奇巧椅子一对(能随意转动);毛瑟枪、连珠枪、铜炮,榴弹炮数门;军舰模型;以及英国的土特产若干。中国礼单:珐琅、珍宝、玉器、漆器、花缎、画册、鼻烟壶、扇、签、普洱茶48团、茶膏9匣和各色食品等。

——摘编自《1793年乾隆英使觐见记》

材料三   彼之大炮远及十里内外,若我炮不能及彼,彼炮先已及我,是器不良也。彼之放炮如内地之放排枪,连声不断。我放一炮后,须辗转移时,再放一炮,是技不熟也。求其良且熟焉,亦无他深巧耳。……盖内地将弁兵丁虽不乏久历戎行之人,而皆睹面接仗。似此之相距十里八里,彼此不见面而接仗者,未之前闻。徐尝谓剿匪八字要言,器良技熟,胆壮心齐是已。第一要大炮得用,今此一物置之不讲,真令岳、韩束手,奈何奈何!

——选自林则徐谪戍伊犁途中致友人的信函

(1)阅读材料一,指出在发展两国关系方面,中国皇帝回信与英方要求有何不同?并分析其原因。
(2)材料二中“两张礼单”中的礼品有什么特点?从中可以看出中英两个国家有怎样的不同。
(3)根据材料三,指出林则徐的信关注到什么问题。以此为视角,结合学所阐述林则徐、魏源揭开“向西方学习以教亡图存”的序幕。
3 . 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隋唐与魏晋南北朝时民族交融相比,有其自身的特点。它没有魏晋南北朝时期那样频繁的民族迁徙,没有各族之间的争战、割据以及由此产生的各族之间的同化、融合的复杂性和曲折性;而是在统一政权下内地汉族统治阶级通过各种政令、措施,逐渐同化、融合周边各族,或周边各族与邻近汉族和其他民族的自然融合;汉化仍然是隋唐时期民族融合的主流。

——摘编自周伟洲《试论隋唐时期西北民族融合的趋势和特点》

材料二 在唐代,来华的西方各族人员,人数众多,规模空前。唐帝国的首都长安, 就居住着来自欧、亚各地的侨民,成为古代的世界大都会。开通的社会风气,使当 时长安人的服饰都受到西方的影响。妇女常常身披仿自印度的披肩,头戴步摇(一   种流行于萨珊波斯的耳环),男子汉“着胡帽”,更是司空见惯的现象。在沿海和内 地的一些城市,更聚居着越来越多的来自西方的客商。

——何芳川、万明《古代中西文化交流史话》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隋唐统治阶级加强与周边各族交融的举措。
(2)依据材料二,概括唐代对外来文化兼容并收的特点。
2023-10-13更新 | 79次组卷 | 3卷引用:湖南省长沙市长郡中学2024届高三上学期月考(二)历史试题变式练习主观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关于如何解决国际争端,成为了世界所思考的问题。国际联盟作为第一个立誓共同防御侵略、以非暴力方法解决争端的世界范围的国际合作组织……在民族自决原则的基础上重新划分欧洲边界的特点……《国际联盟》第22条把从同盟国手中获得的殖民地居民看作是,在现代世界的紧张形势下还不能自己站立的民族。,因此,这一条款规定:"这些民族的监护应该委托给那些先进民族,。

——摘编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联合国宪章把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的主要责任交给以五大国为核心的安全理事会,使其有权作出全体会员国都有义务接受并执行的强制性决议。宪章取消了国联盟约的一致通过原则,把大国地位和大国一致的内容明文载入有关条款。表决程序采取大会2/3多数和简单多数通过两种办法,否决权仅仅限于安理会,只给五个常任理事国。不仅如此,联合国还拥有派遣部队充当安理会支配下的一支常设军事力量的权力。这样联合国不仅从道义上而且在武力上使其决议具有强制性的约束力。

——摘编自高华《联合国与国际联盟比较研究》


(1)根据材料一,指出国际联盟解决国际争端的方式,并指出国联形成决议的原则。
(2)根据材料二,概括并简要评述在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问题上联合国运行机制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和雅尔塔体系有何共同之处。
5 . “二战”后,国际经济合作对经济全球化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为顺应经济全球化的迅猛发展,中国也积极参与国际经济合作与治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二战期间,英国和美国都在酝酿战后经济秩序的方案。19431944年,英、美经过多次谈判,商定了以美国《怀特计划》为基础的妥协方案。19447月,英、美等44个国家的代表通过了以英美妥协方案为基础的《国际货币基金协定》和《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协定》。

材料二   19474月,美、英、中、法等23个国家进行关税减让的谈判,双边关税谈判共进行了123项,涉及大约5万种商品。10月,23国签订了《关贸总协定》。关贸总协定除每年召开大会外,主要活动是主持减税谈判……有力地推动了全球贸易的自由化进程。

——以上两则材料皆选自高德步、王玉《世界经济史》

材料三   从全球治理体系来看,目前在经济发展领域主要由美国、部分西欧国家、日本等发达国家所主导……筹建亚投行是中国首次以规则制定者的身份参与全球经济治理,不仅提高了发展中国家在全球经济治理的话语权,也是中国承担更多国际责任的一个体现。

——国际在线网(2016114日)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二战后形成的经济体系以及主导国。
(2)根据材料二概括关贸总协定的宗旨。后来,它被哪个国际组织所取代?这反映了当今世界贸易体系有何特点?
(3)根据材料三,指出当前经济全球化的特点以及广大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全球化中地位的变化。
6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西周初年的主要诸侯国


诸侯国类别地理位置
同姓今山西
同姓今河南北部
同姓今山东南部
功臣今山东北部
商族后裔今河南东部
同姓今北京一带

材料二 《荀子》记载周初,“(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

材料三 宜侯矢铜簋,铭文记述了周王封宜侯并赏赐祭祀器皿、土地和奴隶之事。

材料四 周公教成王说:“你得用心考虑诸侯谁纳贡,谁不纳贡。纳贡的如果礼貌不好,即是辱慢王朝,等于不贡。”

——范文澜《中国通史》

材料五 天子适诸侯,曰巡守;巡守者,巡其所守也。诸侯朝天子,曰述职;述职者,述其职也。无非事者……一不朝则贬其爵,二不朝则削其地,三不朝则六师移之。

——《孟子·告子》

材料六 (周)王夺郑伯(郑庄公)政,郑伯不朝。秋,王(令)诸侯伐郑,郑伯击之。(周)王卒大败,祝聃(郑庄公的臣下)射(周)王中肩。

——《左传》

材料七 周王正妻所生之子称嫡子,其他妻室所生之子为庶子。周王的嫡长子、嫡长孙一系有继承王位的权利,称其为大宗。次子、庶子的后裔相对于大宗称为小宗。而次子、庶子的嫡长子、嫡长孙于本支又是大宗,其次子、庶子之后裔又是小宗。以此类推,形成一个庞大的宗族网。小宗必须服从大宗。

——《历史》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材料二、材料三概括分封制的特点。
(2)根据材料四、材料五说明受封诸侯对周王有哪些义务?
(3)材料六中反映了什么现象?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什么?
(4)材料七反映了西周时期的哪种制度,由材料看出,该制度的最大特点是什么?
(5)分封制与材料七中所反映的制度之间的关系如何?各有何积极作用?
2019-08-12更新 | 231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西省新余市第一中学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1课 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练习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清之际,我国和欧洲的文化交往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形成了中西文化交流的第一次高潮。在这次交流中,天主教传教士尤其是耶稣会士充当了桥梁和纽带。这一时期来华耶稣会士其数甚多,仅费赖之《在华耶稣会士列传及书目》所载就有467人,而荣振华《在华耶稣会士列传及书目补编》则有920人。耶稣会士们带来了中国第一张世界地图——《万国舆图》,上面所标明的世界那么多的国家,表明中国并非世界的中心。一大批书如《几何原本》《同文算指》《远西奇器图说》的翻译,使西方的天文学、数学、物理学、地理学和医学等诸多领域的科学知识开始传入中国。在这种新环境下,学界空气当然变换。此后清朝一代学者,对于历算学都有兴味,而且最喜欢谈经世致用之学。

——摘编自《明清之际的中西文化交流》

材料二   晚清时期,进行中西文化交流工作的,首推西方传教士。除了强势入侵之外,这个时候的传教士更多地采用办报、译书、兴学等间接传教手段,运用报纸、期刊、书籍这些媒介,将其所熟知的西方文化知识思想等传播到中国。西方文化得以大量传入中国,对当时许多中国人,尤其是维新派人士的思想触动极大,对孙中山等革命派的思想也产生过直接影响。除了传教士之外,从事东西方文化交流的另一大主力是大批中国留学生。自洋务运动开始,晚清政府便开始派遣学生出国留学,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文化。甲午战败,一大批知识分子纷纷到国外学习,掀起了一股狂热的留学运动。通过这些留学生,将西方重要的政治经济、文化思想翻译介绍到了中国,而在不断学习西方文化和不断的思想进步中,大部分爱国的留学生走上了反清革命的道路,极大地推动了民主革命运动的发展。

——摘编自易永忠《探源晚清时期的中西文化交流》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西文化交流第一次高潮的影响。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明清相比,晚清时期中西文化交流的特点及其形成原因。
2024-03-01更新 | 44次组卷 | 2卷引用:2024届江苏省南京市高三下学期第二次模拟考试历史试题变式练习主观题
8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351227日,毛泽东根据瓦窑堡会议的精神,作《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的报告,就是日本帝国主义要变中国为它的殖民地,威胁到了全国人民的生存。“这种情形,要求我们勇敢地抛弃关门主义,采取广泛的统一战线……”

——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材料二   20世纪50年代中期到60年代末期,这是民族独立运动以暴风骤雨之势席卷整个非洲大陆的时期。非洲各国的民族解放运动互相支持,并得到世界的同情和支持。在19571968短短的12年里,非洲民族独立运动的胜利具有重大的国际意义。新兴的非洲独立国家在联合国占了近1/3的席位,它们是第三世界一支重要的反帝反殖民力量

——段炳麟《世界当代史》

(1)结合所学知识,1935年下半年,日本在中国哪一地区策动了一系列侵略活动?根据材料一指出毛泽东针对时局提出的革命策略。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非洲民族独立运动的特点。
(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中国和非洲人民在争取民族独立斗争中的共同经验。
2023-09-15更新 | 20次组卷 | 2卷引用:2024届安徽省合肥市高三下学期第二次教学质量检测历史试题变式练习主观题
9 . 阅读下列材料:

民生问题事关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中国近现代历史上的三位伟人,都曾高度重视和关注民生问题。

材料一   民生主义真是达到目的,农民问题真要解决,是要耕者有其田。……现在俄国推翻一般大地主,把全国的土地都分到一般农民,让耕者有其田,耕者有了田,只对于国家纳税,另外没有地主来收租钱,这是一种最公平的办法。我们现在革命仿效俄国这种公平办法,才算是彻底的革命。

——孙中山《耕者要有其田》

材料二   中国共产党如果不能迅速地恢复和发展生产,并首先使工人生活有所改善,并使一般人民的生活有所改善,那我们就不能维持政权,我们就会站不住脚,我们就会要失败。

——《毛泽东.选集》第4卷

材料三   十二亿人口怎样实现富裕,富裕起来以后财富怎样分配,这都是大问题。问题已经出来了,解决这个问题比解决发展起来的问题还困难配的问题大得很。我们讲要防止两极分化,实际上两极分化已然出现利用各种手段、各种方法、各种方案来解决这些问题。少部分获得了那么多财富,大多数人没有,这样发展下去总有一天会出现问配不公,会导致两极分化,到一定时候问题就会出来。

——《邓小平年谱》


(1)根据材料一,回答孙中山在土地政策上有何新举措?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政策发生变化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毛泽东同志认为解决民生问题的重点和关键是什么?有何重要意义?
(3)根据材料三,指出邓小平的领导的改革有什么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
(4)综合上述材料,指出从三民主义、毛泽东思想到邓小平理论有哪些共同追求?
2017-11-24更新 | 204次组卷 | 14卷引用:人民版高二必修3历史专题检测试卷:专题四 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
材料分析题 | 较易(0.85) |

10 .

材料一沈括(1031—1095)字存中,钱塘(今浙江杭州)人,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科技思想家之一。《宋史》卷331《沈括传》说他“博学善文,于天文、方志、律历、音乐、医药、卜算无所不通,皆有所论著”,嘉祐八年沈括登进士第。熙宁二年(1069)二月,沈括因支持变法而被任命为删定三司条例官。熙宁六年(1073)奉诏提举司天监,从此开始了他投身于振兴宋代科技事业的人生历程。晚年退隐润州梦溪因而著《梦溪笔谈》一书。

——吕变庭《北宋科技思想研究纲要》

材料二为了确定极星的位置,他(沈括)曾连续三个月进行测量,才得到极星离开北极三度有余的结论;为了验证“虹能入溪涧饮水”的问题,曾“与同职扣涧观之”,并进而发现“自西望东则见,立润之东西望,则为日所铄,都无所睹”。此外如关于凹、凸面镜的成像特点的认识,关于指南针装置方式的认识,关于月亮盈亏现象的认识等等,都是通过实验得到的。……对于所观察到的现象和问题,经反复思索,研究后仍无法解决的,他就只是如实记录,并说明不知其中道理的症结所在,而决不故弄玄虚,妄下断语。例如,在记述磁针有指南、也有指北的现象后,说“理应有异,来深考耳”。

——白寿彝《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沈括的人生历程。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沈括的科学精神。

2016-05-27更新 | 71次组卷 | 3卷引用:优生百日闯关系列 专题21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