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第一次鸦片战争的过程和影响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21 道试题
1 . 据吕思勉《中国近代史》记载:“清道光二十二年,英兵既逼江宁,清廷战守俱穷,与英使订立条约。许英商任意与华人贸易,进出口税则订明秉公议定。”这一“条约”
A.迫使中国开放上海为通商口岸
B.使西方侵略势力深入中国内地
C.拓展了列强对华资本输出的途径
D.使清廷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
2 . 林则徐在鸦片战争初期提出“弃大洋,守内河。以守为战,以逸待劳,诱敌登岸,聚而歼之”的总体策略。由此判断其
A.在战略准备上重视主动进攻
B.受到传统国防思想的影响
C.在战略方向上海防塞防并重
D.对西方社会认识十分深入
3 . 鸦片战争爆发后清政府从各省调兵25万增援东南沿海,执行情况举例如下表:
命调时间调出省兵数调往方向
1841年1月5日贵州1000广东
1842年3月24日甘肃1000浙江
1842年6月1日山西1000江苏

对此分析正确的是
A.清朝军事动员体制落后
B.清朝全民动员抗击英军
C.清朝政治腐朽军备废弛
D.清朝战和不定指挥失当
4 . 某部历史题材的电影剧本叙述了1843年上海的场景,其中有悖历史事实的镜头是
A.英国士兵在街上巡逻,英国旗在飘扬
B.悬挂日本国旗的工厂一家接一家
C.民众对政府割香港岛给英国感到气愤
D.码头上大清官员与英国领事商谈海关税额
2017-12-18更新 | 130次组卷 | 19卷引用:安徽省亳州市蒙城县第八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段考历史试题

5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明清时期,江南地区出现了一些城市,如棉纺业发达的松江、陶瓷业发达的景德镇、冶铁业发达的佛山、长江的商品转运码头汉口等地。……丝织巨镇盛泽镇,本是青草滩上一荒村,“明初居民止五六十家,嘉靖间倍之,以绫绸为业,始称为市”,因“丝绸之利日扩”。……到乾隆时,“居民百倍于昔,绫绸之聚亦且十倍……盖其繁阜喧盛,实为邑中诸镇之第一

——岳麓版高中新课程(《历史》必修Ⅱ)

材料二在昔日广州商馆时期,一般贸易品的走私是没有的。后来,许多特权由条约获得,世界上的注意力转向中国。与此同时发生的就是鸦片走私,于是就不可避免地就导致了一般的走私。俟后太平天国的叛变产生了混乱,在这混乱之中,广州完全被“叛军”包围,上海也从帝国官员的手里被夺去。外国在广州和上海的周围维持着中立……上海实际上已经变成一个自由港,从1854年5月起,中国政府从它的对外贸易方面就没有收到关税

——【美】马士《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

材料三普遍走私的那种“自由的”制度必须觅得另一种制度来代替;所宣布过的那种中立化的严格执行必须放弃。作为让步,阿礼国建议用外国人监督的方法去实现,人员由领事推荐,但是为中国服务,由中国付给薪金,并且在中国长官的节制下工作。……新的税务机构在1854年7月12日成立……新章程的实施受到了领事们的欢迎,因为他们的目的是要终止那时存在的无政府状态;它也受到商人大众的欢迎,因为它结束了只对他们当中诚信较差的那些人有特殊利益的那种情况;再者,它使这个口岸的税务长官,能够获得除此之外并无别法取得的一项国税。

——【美】马士《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

(1)根据材料一,指出明清时期城市发展的主要原因;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时期城市经济发展的新特点。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上海成为“自由港”的原因和产生的不良影响。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措施对中国产生了哪些影响?

6 . 道光帝对签订《南京条约》的原则性指示是:“广东给过银两,烟价碍难再议;战费彼此均有,不能议给,其平行理可以通融;贸易之所,前已谕知耆英,将香港地方暂行赏借,并许以闽浙沿海,暂准通市。该逆既来诉冤,经此次推诚晓谕,当可就我范围。”由此可知道光帝的外交思想属于
A.近代国家思想B.屈辱外交思想
C.传统夷夏思想D.殖民外交思想
7 . 《鸦片战争:一个帝国的沉迷和另一个帝国的堕落》写道:“当(英)舰突破虎门要塞,沿江北上,开向马乌涌(炮台)时,(珠)江两岸聚集了数以万计的当地居民,平静地观看自己的朝廷与我军的战事,好像观看两个不相干的人争斗。”材料主要说明
A.国人对世界局势一无所知
B.清政府完全失去人民支持
C.英军笼络了广东下层民众
D.普通民众对战争比较茫然
2017-10-26更新 | 362次组卷 | 42卷引用:安徽省宿州市砀山县第二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唐律·名例》规定:“诸化外人,同类自相犯者,各依本俗法;异类相犯者,以法律论。”即同国籍外国侨民在中国犯罪的由唐王朝按其所属本国法律处理实行属人主义原则不同国籍侨民在中国犯罪者按唐律处罚实行属地主义原则。

——摘编自陶舒亚主编《中国法制史》

材料二1844年的中美《望厦条约》将美国在华领事裁判权以法律形式加以固定,规定美国在中国的侨民不受中国法律管辖,只由该国的领事或设在中国的司法机构依其本国法律裁判。清政府通过修订法律、改良司法等措施,以期早日收回这种司法主权。1927年1月,美国出于远东战略利益的考虑,决定通过谈判途径尽快解除美在华享有的治外法权。1928年,中美签订新关税条约后,在中方的坚持下,中美开始就撤销美在华领事裁判权问题进行谈判。美国与英国在1943年1月11日,同时宣布放弃包括领事裁判权在内的在华特权,接着荷兰、比利时、挪威、巴西等国也相继采取同样步骤。自此,开始了全面废除帝国主义在华领事裁判权。

一一摘编自仇华飞《美国在华领事裁判权的形成与撤废》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唐代涉外案件处理的原则及原因,并加以简要评价。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中国领事裁判权产生的影响及美国1943年放弃在华领事裁判权的原因。

2017-10-12更新 | 215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六安市第一中学2018届高三9月月考历史试题
9 . 以下四条是中国近代若干不平等条约的具体内容,按照时间先后顺序应为
①(英国)“大臣遇有要事,不论何时应准到北京暂住,与内阁大学士或与派出平行大宪酌议关涉彼此利益事件。”
②其英人如何科罪人,由英国议定章程、法律,发给管事官照办
③朝鲜国确为完全无缺之独立自主国……该国向中国所修贡献典礼等,嗣后全行废绝。
④各使馆境界以为专与住之处,并独有使馆管理,中国民人概不准在界内居住。
A.③①④②
B.②①③④
C.①③②④
D.②④①③
10 . 有学者认为,“鸦片战争之后,现代国际体系塑造出‘中国’这一现代概念,她需要以一国的身份参与世界各国事务,而不再是以天下共主的身份领导无边无际的‘天下’。由此,中国在外来军事的挑战下,开始向近现代社会艰难转型”。下列能够体现中国逐渐融入近现代国际体系的是
A.承认租界管理本国侨民
B.允许西方人来华传教游历
C.互派公使进驻对方国都
D.甲午战争后放弃宗藩朝鲜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