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第一次鸦片战争的过程和影响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21 道试题
1 . 南京与中国近现代历史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它既见证了近代中国饱受劫难,又体现了近代中国奋进求索。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这场战争,自西方人1514年到中国起,是他们积325年窥探之后的一逞炮声震动了中国,也震撼了亚洲。对于中国人来说,这场战争是一块界碑。它铭刻着中世纪古老的社会在炮口逼迫下赶往近代的最初的一步……英国兵轮鼓浪而来,由沿海入长江,撞倒了堡垒一壁……结果是“华夷抗礼静海寺,俨然白犬丹鸡盟”,随后,“夷人中流鼓掌去,三月长江断行旅”。鸦片战争不仅是英国对中国的胜利,而且是先进的西方对古老东方的胜利。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二   也有另一种见解,把现代化作为自科学革命以来人类急剧变动的过程的总称,它不仅包括经济领域,也包括人类在政治发展、社会动员、心理适应和知识增长方面的急剧变化,它更重视社会制度与经济发展的关系。这派理论还特别提出“现代性”和“传统”两个概念,来对现代化过程进行对比分析。传统代表前工业社会的特征,现代性代表现代社会的特征。现代社会的特征包括如下方面:(1〉民主化,(2)法制化,(3)工业化……

——张海鹏《现代化的研究视角与近代中国现代化的历史进程》


(1)材料一中“界碑”“先进的西方对古老东方的胜利”的含义分别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中关于现代社会特征的分析,结合所学知识,扼要指出辛亥革命在这三个方面的具体表现。
(3)概括指出辛亥革命没有解决的根本问题是什么?
2 . 英国的格雷斯顿评价鸦片战争说:“在人类历史中,我从未见过如此不正义并故意要使国家蒙受永久耻辱的战争。飘扬在广州城头的英国国旗只是为了保护一桩可耻的交易进行的。”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作者没有看到英国发动战争的真实目的
B.作者在为英国发动战争作辩护
C.作者认为英国是在保护自由贸易的原则
D.作者支持中国的反侵略战争
3 . 马克思在1853年就预言:“与外界隔绝曾是保存旧中国的首要条件,而当这种隔绝状态在英国的努力下被暴力所打破的时候,接踵而来的必然是解体的过程。”马克思在这里使用了“暴力”一词,并没有用侵略和被侵略来概括全部中外关系,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A.“暴力”更能概括战争对中国的破坏性
B.马克思对于西方列强的侵略行径认识模糊
C.列强发动对华战争意在打破中国隔绝状态
D.被侵略的说法不足以说明侵略的全部影响
4 . 陈旭在《近代中国的新陈代谢》中写道:“它没有大炮那么可怕,但比大炮更有力量,它不像思想那么感染人心,但却比思想更广泛地走到每一个人的生活里去当它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之后,它同时成了人们生活的一个部分了。”文中的“它”最有可能指
A.西方商品
B.启蒙思想
C.民主制度
D.宗教信仰
6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南京条约》签订后,条约文本一直存放在两广总督衙门,而且并未颁行。以致“历来办理夷务诸臣,但知有万年和约之名,而未见其文”。相反,英国人却将其刊刻成书,四处出售,“民间转无不周知”,似成为中国外交史上的一个大笑话。

——李育民《中国废约史》

材料二 订立《天津条约》之初,桂良奏报咸丰:“此时英、佛(法国)两国和约,万不可作为真凭实据,不过假此数纸,暂且退却海口兵船。将来尚欲背盟弃好,只须将奴才等治以办理不善之罪,即可作为废纸。”

——《筹办夷务始末·咸丰朝》

材料三 同治五年三月,三口通商大臣崇厚奏请朝廷:“惟每遇中外交涉案件,该推官或有意延搁,或含混了事,甚有任意妄断,因小事而激生他事。推原其故,皆因不明条约,且有未经目见者。……饬下各省将军、督抚、府尹,转伤两司暨该管道府,将各国条约,重新刊刻,颁发各府厅州县,咸使知悉,如遇接替时,亦必移交后任。”

——《筹办夷务始末·同治朝》

材料四 《马关条约》签订后,光绪以丧失领土、主权严重,表示坚决“不允”,拒绝签字用宝。但是,以慈禧为首的投降派,密谋策划,威逼光绪画押。5月2日,奕、奕劻、徐用仪、孙毓汶四人在朝廷上,集体向光绪发难,要求光绪批准条约。“上(光绪帝)犹迟疑,问各国回电可稍后否?济宁(孙毓汶)坚以万不可恃为词,恭邸(奕)无语,乃议定。众枢在直立候,上绕殿急步约时许,乃顿足流涕,奋笔书之”。翌日,“合约用宝”,《马关条约》正式批准,11日,光绪帝明发朱谕,宣示批准合约之苦衷,求“天下臣民皆当共谅”,“我君沉惟期艰苦一心,痛除积弊”。

材料五 康有为在《上清帝第二书》里指出:割台湾是“弃台民”、“散天下”之举,要求“拒和”、“迁都”、“练兵”、“变法”,并提出了他的变法维新主张:下诏鼓天下之气(一下“罪己之诏”,二下“明罚之诏”,三下“求才之诏”),迁都定天下之本,练兵强天下之势,变法成天下之治。康有为认为以上三者,还只是“权宜应敌之谋”,而惟有“变法”才是“立国自强之策”。


(1)五则材料中对签订条约的态度和执行条约的方式各有哪几种?从材料二来看,清政府对执行条约抱怎样的心理?
(2)请根据以上材料谈谈你对中国近代不平等条约体系的认识。
2019-06-04更新 | 35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明光市包集中学2018届高三10月月考历史试题
7 . 《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中说:“鸦片战争是中西关系质变的临界点,整个中外关系至此逆转,旧格局随条约缔结而俱逝,中国被不情愿地拉入到国际资本主义的世界体系中。”以上内容属于
A.历史事实的叙述
B.历史过程的描述
C.历史原因的分析
D.历史结论的阐释
2019-04-04更新 | 817次组卷 | 32卷引用:安徽省亳州市蒙城县第八中学2024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8 . 南京静海寺安置着一尊高1.842米的警世钟,钟身铸“前事不忘,后事之师”。该钟提醒的不能忘记的“前事”是指
A.《南京条约》签订
B.天京变乱
C.日军制造南京大屠杀
D.国民政府垮台
9 . 1842年《中英南京条约》的第二条规定:自今以后,大皇帝恩准英国人民带同所属家眷,寄居大清沿海之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等五处港口,贸易通商无碍;且大英国君主派设领事、管事等官住该五处城邑,专理商贾事宜,与各该地方官公文往。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从社会史观看,五口通商有利于中国民族工业的兴起
B.从全球史观看,中国逐渐被纳入了资本主义世界体系
C.从文明史观看,五处港口成为中西文明碰撞的前沿
D.从现代化史观看,五口通商有利于中国社会的转型
2019-01-30更新 | 169次组卷 | 29卷引用:安徽省阜阳三中2017—2018学年第二学期高二年级第三次调研考试历史试题
10 . 有学者认为,“近代条约制度把西方的法治概念和对游戏规则在参加者之间平等讨价还价的概念引入中国……打破了官方对商业的垄断和对私商的任意侵夺,要求清政府将税收制度公平和透明化。”对材料理解最正确的是
A.近代条约制度客观上推动了中国近代化
B.条约制度便利了列强控制中国的经济
C.近代条约制度诱导了民族资本主义产生
D.近代与列强签订的条约具有不平等性
2019-01-30更新 | 108次组卷 | 18卷引用:安徽省巢湖市烔炀中学2016-2017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卷
首页4 5 6 7 8 9 10 11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