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第一次鸦片战争的过程和影响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0 道试题
1 . 中国近代史既是一部屈辱史,又是一部探索史。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有学者认为:中国近代史的发展呈现出“沉沦”到“上升”的发展过程,中国社会走出了一条“U字”形路线,在近代中国历史的前期,其基本特征是“沉沦”;近代中国历史的后期,基本特征是“上升”。在“沉沦”与“上升”中间有一个过渡期(1901年到1920年),就是“沉沦”的谷底、“上升”的起始时期。

材料二   为发动蓄谋已久的侵华战争,日本进行了充分的准备。1887年天皇带头捐款,下令从皇室经费中挤出30万元作为海军补助费,1893年起,再从文武百官的薪金中抽出1/10,补充造船费用。日本各界为动员民众筹措战费,于甲午战争前掀起了一个以筹措战费为主要内容的“军资献纳运动”和“义捐运动”。

——摘编自周彦、于春梅《论甲午战前日本的总体战准备》

材料三   甲午战争前,大多数中国人不了解明治维新后的日本,普遍存在盲目虚骄、对日心存轻视。对日本最有警惕的朝廷高官李鸿章,在1894年朝鲜东学党起义后的中日外交危局中,仍判定日本不可能侵略中国,仍想通过“以夷制夷”的外交手段摆平。

——摘编自薛伟强、吴克燕《也谈中日甲午战争研究中的层累现象》

材料四   辛亥革命是国家转型的助推器……推动国家权力的合法基础从“主权在君”转向“主权在民”;推动国家权力的运转方式从“集权专断”转向“分权制衡”……推动治国理民的游戏规则从“礼法之治”转向“宪法之治”。

—―颜德如《国家转型的助推器:现代国家构建视野下的辛亥革命》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指出中国近代开始沉沦始于哪一历史事件?该事件出现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三,归纳甲午战争中国战败的原因,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影响。
(3)指出材料四中推动国家转向“宪法之治”的法律文献及该文献的性质。
2023-02-26更新 | 71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清远市连南县大坪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2 . 每两白银可以兑换制钱比,直隶1839年为1679文,1840年为1644文,1841年为1547文;浙江1840年冬为1600文,1841年2月稳定在1570文。这说明当时
A.各地银钱比价变化一致B.鸦片战争导致银贱钱贵
C.政府统一南北银钱比价D.五口通商影响银钱比价
3 . 以下资料可以作为研究虎门销烟直接证据的是
A.虎门销烟池遗址B.电影《林则徐》
C.虎门销烟浮雕(人民英雄纪念碑碑座)D.[英]蓝诗玲著《鸦片战争》(2015年)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行商浩官我可以讲一下发生在近50年前的一件事,作为另一个例子,来说明他的慷慨或宽宏大量的性格。这件事是因为他的要求没有被遵守而造成的。我们曾为他运输一船货物——主要是属于他个人的生丝,这些丝是他从产地收购的。当时,丝卖掉后获利极大。他的要求是将所得利润用加尔各答东印度公司汇票转回。令我们吃惊,同时也让他失望的是,这宗货物的利润却被转换成一船英国货物,而贩运大宗英国制品在当时是不明智的,因为自由贸易刚刚开始,英国商品市场很小,而丝的需求量很大——这样一来,他损失了几千元。当他得知自己的要求被误解的同时,也接到我们的通知:他不应因为这次事故而蒙受损失,为了弥补这次损失,我们将把赔偿转入他的账户中。这位老绅士用洋泾浜英语回复说他要想一想,第二天再告诉我们他的决定。到了第二天,他在自己的办公室里,用手杖敲击地板,强调着他的决定:请给C先生写信,告诉他今后一定要仔细。他接受了英国的羊毛制品,却不收任何赔偿。

——(美)威廉·C·亨特《广州番鬼录》

(注:18251844年亨特在广州从事商业活动,本书为其所记见闻。材料中的“浩官”是广州十三行的一位中国行商。)


请回答:
(1)请从材料中分别提取19世纪前期中、英两国外贸方面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1840年后中国的外贸状况发生了何种变化,并说明原因。
2021-08-02更新 | 112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汕头市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英国军官利洛参与了《南京条约》的签署,他在日记中写道:“在欧洲,外交家们极为重视条约中的字句和语法,中国的代表们并不细加审查,一览即了。很容易看出来,他们焦虑的只是一个问题,我们赶紧离开。”据此判断,当时
A.英国忽略了关键问题B.政府官员缺乏近代外交理念
C.中英双方相互有让步D.清廷极力维护国家领土主权
2021-07-11更新 | 20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肇庆市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6 . 在17、18世纪,中国典籍经过传教士传到西方的只有《诗经》《书经》《道德经》等。而在鸦片战争后,中国学者开始系统翻译、外传中国学术文化经典,如《四书》《五经》等儒学经典以及《红楼梦》《水浒》等文学经典,对此现象解读最准确的是
A.西学东渐成为思想主流B.东学西传成为思想主流
C.忧患意识助推文化传播D.列强迫切需要了解中国
7 . 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签订后,直接导致下表中数据变化的条约内容是
货物旧税率(%)新锐率(%)
棉花24.195.56
棉纱13.385.56
斜纹布14.925.56

1843年前后中英两国进出口货物税率表
A.割让香港岛B.战后赔款C.五口通商D.协定关税
2021-02-25更新 | 164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广州市广东实验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8 . 鸦片战争以来,耆英、伊里布等人有相当大的外交自主权,如允许外国人建立租界、让外国人充任海关税务司等极为重要的决定最初都是由他们做出的,在成为既成事实之后才呈递给省和中央政府最终核准。这反映出晚清时期
A.专门外交机构已经出现B.近代外交格局已然确立
C.外交重臣主权意识薄弱D.地方分裂势力愈益强大
9 . 下表是鸦片战争前后(清朝)白银外流一览表(节选)
        
年份白银外流量(单位:银元)
道光十一年(1831年)

6,843,873
道光十八年(1838年)

13,877,144
道光二十年(1840 年)

-3,519,872
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

9,798,644
道光三十年(1850年)21,955,964

表格可以佐证
A.鸦片战争的爆发阻止了中国白银外流
B.鸦片贸易合法化使中国白银外流加剧
C.英国发动鸦片战争旨在扭转贸易逆差
D.鸦片战争是炮舰保护走私贸易的战争
10 . 下表是鸦片战争中英双方兵力投入及损耗概况表
英国中国
总兵力20万人80万人
投入兵力初期7000人,结束时2万人水师1万,陆军10万
伤亡人数共计401人(死亡59人)约4600(死亡3300)
阵亡高级将领11人
战争花费1263万两白银3000万两白银

由此可知
A.英国蓄谋侵略战争B.政府极力抵抗外辱
C.清朝军队纪律涣散D.清政府的腐败无能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