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第二次鸦片战争的过程和影响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53 道试题
1 . 选做题(请任选1题作答)

【写一写】



请回答:
(1)根据鸦片战争爆发原因示意图,阐述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

【谈一谈】

有人说“鸦片战争打开了中国大门,从此改变了中国社会,开始了近代的历史”。


请回答:
(2)你是否赞同这一观点?请谈谈你的看法。

【说一说】

1988年,圆明园遗址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光明日报》2020年11月12日报道,有人大代表近期提出“重建圆明园,加强国家爱国主义文化建设”,对此国家文物局答复称,圆明园遗址不仅是清代皇家园林的重要代表,更是近代中国被侵略、被殖民的历史见证,遗址以断壁残垣告诫后人勿忘国耻、警钟长鸣。建圆明园缺乏必要的考古及历史文献依据,且将改变圆明园遗址被列强破坏的历史现状,应慎重论证其必要性和可行性。

——摘编于刘雪松《重建圆明园”这个话题该罢休了》


请回答:
(3)对于提出此建议的人大代表,你有什么话想对他说?
2022-09-08更新 | 165次组卷 | 1卷引用:高中历史大单元作业(纲要上)第六单元近代中国的沉沦与转型
2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吴民生齿最繁,恒产绝少,家杼轴(代指织机)而户纂组(泛指精美织锦),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相依为命久矣……浮食奇民,朝不谋夕,得业则生,失业则死……染坊罢而染工散者数千人,机户罢而织工散者又数千人,此皆自食其力之良民也。

——摘自《明神宗实录》

材料二   1890年,李鸿章指派招商局会办马建忠接办上海机器织布局。经多方筹集资金,在上海杨树浦建设三层厂房,购买英国制布机530台,美国纱锭35000锭以及锅炉、蒸汽机等。该厂以男工为主,也有报道说该厂“上等女工能司两机”。销路扩大,除上海外,布匹运往天津、镇江、宁波及东北等地。织布局“每日日用500两,获利约500两”。

——摘编自许涤新、吴承明主编《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7世纪苏州手工业的发展特点及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世纪末上海机器织布局诞生的意义。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允许传教士前往内地传救:同时,列强政府为加紧侵略大量任用熟悉中国情况的传教士。西方商人为利用传教士刺探经济情报,也对其进行资助。以丁韪良为代表的一部分传教士企图靠影响中国上层来传播基督教。1872年,英国和美国传教士在北京创办了华北地区第一个外国报刊《中西闻见录》。该报从创刊至18758月停刊,共36期,主要用于免费赠送给北京的政府官员。其内容主要与近代科技相关,同时也有大量的国际国内新闻报道。该报虽然发行时间短,发行量也不大,但流传范围很广,影响颇为可观。

材料二   在《中西闻见录》的49篇有关中国的报道中,中国被刻画成一个“病者”形象,而这个“病者”也是一个彻底分裂的“两面派”:一方面,中国是一个贫穷,迁腐、不擅创新、连守旧制的落后者:另一方面,中国国内的一小部分人已经开始承认这个国家处在病态当中的事实,并着手寻医问道,为了让国家摆脱落后挨打的现状而不断地奔波着、努力着。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朱世培《《中西闻见录)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西闻见录》创办的背景,并分析其史料价值。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一小部分人“寻医问道”代表的历史事件,并对这一事件进行评价。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6世纪至今约五百年的时间里,西方社会进入快速发展时期,在西方社会发展过程中存在如下规律:思想启蒙带动科学进步,从而引发政治革命,促进了社会发展,最终又产生了新的思想启蒙。法国大革命的发生便与法国思想启蒙运动密不可分,甚至可以说是其直接结果,至此,资本主义制度在法国确立。两次鸦片战争之后,中国启蒙思想家以非凡的胆略向世人揭示了中国社会面对“千古未有之变局”,凡有血性的中国人应当奋发图强,创建“千古未有之奇业”,抓住这千载难逢的机遇,转变中国社会的命运。此后,冯桂芬、薛福成、郑观应等思想家都相继发出改革社会的强烈呼声。他们要求清政府顺应形势发展的趋势,深化改革,加快政治制度、经济制度和文化结构的转型,按照国际惯例进行国与国之间的交往,实现中国社会的全面转型。

——摘编自陈琛《探究中西方思想启蒙在社会发展转型中的作用》

从材料中提取一个关于近代中西方思想启蒙的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证。(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近代以前的传统中国是一个自以为世界中心的封闭体系,其基于“天下共主”理念的中央王朝,都把自己凌驾于万邦之上,而把周边地区的国家和部族视为“藩属”或“夷狄”。这些藩属国必须按时向中央王朝“进贡”,得到本朝天子的“册封”后,才能取得合法统治地位。这样就形成了一种以中央王朝为中心,以四夷为外服,以“朝贡”为理想图式的“华夷秩序”。美籍历史学家徐中约认为“儒家意识的天下一统帝国,传统上不维持任何西方所理解的平等外交关系;也不承认有任何对外事务,只认为有藩务、夷务或商务”

——摘编自王承庆《中国外交体制的建立与近代化转型》

材料二   近代以来,经过长期的中西文化冲突和融合,中国政府在被动应付中寻求主动,从探索性地建立“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开始,又经过清末十年基于“外务部”的外交体制改革,“在很大程度上消除了传统体制的残迹,为民国外交体制奠定了基础”,终于形成了基本上符合国际外交通例的近代化的中国外交体制。国民政府外交部的成立,改变了中国的行政模式,完成了中国外交近代化的形式需求,但中国的分裂状态与国际地位并未发生实质性转变,致使这种近代化的转型还远远不能完成。

——摘编自王承庆《中国外交体制的建立与近代化转型》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外交“华夷秩序”观念形成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鸦片战争后中国外交的变化趋势,并对中国近代外交进行评价。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中国近代史的“沉沦”与“上升”

材料   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开始向半殖民半封建社会“沉沦”,直到北洋军阀时期,“深渊”到了“谷底”,对于中国社会的发展来说,这个时候面临的主要是“沉沦”。虽然,这时中国在经济、政治、思想、文化诸方面,存在着积极的、向上的“上升”因素,但相对于社会“沉沦”主流来说,它是弱小的。北洋军阀往后,直到20世纪40年代,中国逐渐走出“谷底”。此时,随着新的经济因素不断成长、壮大,随着新的社会阶级的出现,人民群众、社会精英民族意识和阶级意识的日渐觉醒,虽然“沉沦”的因素仍然存在,但社会向上的、积极的因素逐渐发展成为的主流因素,历史发展呈现出“上升”态势。

—摘编自张海鹏、翟金懿《简明中国近代史读本》


上述材料是学者对中国近代史“沉沦”与“上升”的阐释。结合所学知识,选取中国近代史的一个时段,围绕“沉沦”与“上升”主题拟定一个论题,并进行简要阐释。(要求:论题需涵盖“沉沦”与“上升”两种态势,论题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逻辑清晰。)

7 . 史料一 随着工业的发展,英国涌现了许多新兴工业大城,这些工业城市具有大规模的工厂,制造着各种工业品。由于英国工业的飞跃发展,提高了商品对殖民地和其他国家输出的要求;又由于新式交通工具的使用,英国得以广辟新市场和新殖民地。

——摘编自范文澜《中国近代史》,1947年版

史料二 鸦片战争前夕,英国政府认为深入中国本土风险过多,暂取沿海各海岛之事较为可行。外交大臣巴麦尊向懿律指示战争部署的信件称:立刻封锁广州与白河或北京诸河,占领舟山群岛中的一个岛,或厦门镇,陛下政府还打算立刻开始捕捉,并扣押海军所能够弄到手的一切中国船只。战争期间,英军所至六七省,攻陷城池,如入无人之境,且其所陷之地,旋据旋弃,不敢远离船舰,深入腹裹。这种与古代中国历代国内战争迥异的战略战术使英军虽远离本土、兵力有限,仍能反客为主,取得战争的主动权。

——摘编自林庆元《论清政府在第一次鸦片战争中的战略战术》

史料三 




(1)根据史料一,概述范文澜先生对鸦片战争起因的认识。
(2)根据史料二,指出英军在第一次鸦片战争中采取的战略战术方针。
(3)根据史料三,指出第二次鸦片战争后相对于鸦片战争后开放的通商口岸特点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近代中国人下的美国形象(节选)

徐继畲《瀛寰志略》(1848年)带有"夷族"色彩的"兀兴腾"统一改译为"华盛顿",并把华盛顿比之于陈胜、吴广。
郑观应《易信》(1875年)认为"美国秉性守礼,风俗庞厚,与中国素无猜嫌,积极主张与美国发展友好关系。
崔国因《出使美日秘日记》(18891893年)对美国议院制度赞赏有加,认为"大事为议院主之,总统不过奉行焉耳"。
邹容《革命军》(1902-1903年)以美国《独立宣言》为蓝本,提出了建立"中华共和国"的方案。

——摘编自贺昌盛、黄云霞《被塑造的"他者"——近代中国的美国形象》等


从材料中提出一个论题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表述清晰。)
2022-03-25更新 | 468次组卷 | 8卷引用:江苏省南通市泰州市2022届高三二模历史试题
9 . 中国近现代外交经历了由屈辱走向辉煌的历程。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英《南京条约》签订后,关于鸦片问题,双方争论异常激烈,只好采取暂时的妥协政策——“罂粟小姐”成了黑户——英国只能暗地里进行鸦片交易、可是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中国清政府迫于英国强大武力的威慑,无奈地同意了鸦片贸易的合法化。日本通过明治维新运动,国力得到了巨大提高,开始了与中国争夺朝鲜宗主权的斗争。李鸿章在国力虚弱的情形下,积极主张朝鲜与西方列强签订条约,以此来制约日本对朝鲜的侵略。但在甲午战败后,中国在签订的城下之约中丧失大量的权益,包括对朝鲜的宗主权。

——摘编自李胜臣《中国近代外交的特征及成因探析》

材料二   中国的反动分子在外交上一贯是神经衰弱怕帝国主义的。清朝的西太后,北洋政府的袁世凯,国民政府的蒋介石,哪一个不是跪倒在地上办外交的呢?中国100年来的外交史是部屈辱的外交史。我们不学他们。我们不要被动、怯懦,而是认清帝国主义的本质,要有独立的精神,要采取主动,没有畏惧,要有信心。

——周恩来《新中国的外交》(1949118日)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晚清时期中国外交的特点,并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的外交与近代外交相比发生的重大变化,并简述新中国成立初期外交政策的意义。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唐律名例疏议释义》说:中华者,中国也。亲被王教,自属中国。衣冠威仪,习俗孝悌,居身礼仪,故谓之中华。……(唐)皇甫浞在《东晋元魏正闰论》中说:“所以为中国者,以礼仪也。所谓夷狄者,无礼仪也。岂系于地哉?”

——摘编自冯世瑜等著《中华文化论》

材料二   1922年梁启超著文说:“彼,日本人;我,中国人,凡遇一他族而立刻有‘我中国人’之一观念浮于其脑际者,此人即中华民族一员也。”

——摘编自《中国历史上民族之研究》

材料三   中华人民共和国,(简称“中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一词的涵义在古代与近代的差异并分析原因。
(2)结合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概括影响古今“中国”涵义的因素。
2022-08-25更新 | 77次组卷 | 1卷引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2023届高三上学期开学质量监测历史试题
首页6 7 8 9 10 11 12 13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