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第二次鸦片战争的过程和影响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7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516世纪以来,整个世界逐渐融为一体,海洋实力的提升、海洋利益的争夺和海洋秩序的塑造也日渐成为西方强国的主要战略指向。葡萄牙和西班牙的海洋战略实质都是以开辟新航路和新土地为先导,通过对海外资源和财富进行暴力掠夺以及对海外领土实施殖民统治,实现了其成为世界性海洋强国的远景规划。英国作为一个纯粹的海洋国家,将海权视为国家兴衰的核心,在战略上既合理地发挥了其环境的优势,又充分与自身的国内基础相契合,从而在海洋时代成为世界体系的霸主。同时,作为陆地文明居于主导的国家,法国与俄国也将海洋崛起视作国家战略的关键目标,并长期拥有着强大的地区影响力。

——摘编自刘笑阳《海洋强国战略研究》

材料二   中国虽然是陆海复合国家,但政治中心在元朝以前,长期滞留于黄河中上游地区,元代以后,才移到东部(南京—北京)。独特的地缘政治环境,加上中国传统的塞防思想,造成历代统治者对海防的重要性缺乏认识。两次鸦片战争后,李鸿章根据西方海洋战略理论,提出了海疆自守策略:“唯有分别缓急,择尤为紧要之处,如直隶之大沽、北塘、山海关一带,系京畿门户,是为最要。江苏吴淞至江阴一带,系长江门户,是为次要。盖京畿为天下根本,长江为财赋奥区,但能守此最要、次要地方,其余各省海口边境略为布置,即有挫失,于大局尚无甚碍。”这标志着清政府开始了由原来单一“坚船利器”海防观念向全方位的海防观念转变,由原来被动的防御战略向主动的海防战略转变。从1880年起的十余年里,在李鸿章筹划下先后兴建了大沽、旅顺、威海等海军基地。中法战争后,各地督抚亦纷纷陈奏,掀起了海疆防御的大讨论。张之洞提出要设立北洋、南洋、闽洋、粤洋四大海军;李鸿章认为“选将储才之法,尤为至要至急”,为此要多办学堂来鼓励有识之士学习海军,并提倡去国外留学。自此以后,清政府开始明确将加强海防确立为国家安全体系的重中之重。

——摘编自郭渊《海疆危机与近代中国的国家构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近代以来西方大国重视建设海洋强国的原因及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晚清政府海权观念的变化,并分析其变化的历史背景。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今天我国建设海洋强国的认识。
2023-09-07更新 | 207次组卷 | 7卷引用:福建省邵武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9月月考历史试卷
2 . 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历史的开端,某校学生对此开展了研究性学习,请你帮他们解决学习过程中的一些问题。
一、战争的背景

材料一 1793年,英国使臣马戛尔尼觐见中国乾隆皇帝,以下是期间英国的礼单和中国的回礼单。

礼单一(部分):天文仪器有天体运行仪、地球仪、望远镜、气候架等,工业品有棉织品、钢铁制品,军事装备有毛瑟枪、装备有110门火炮的巨型战舰模型等。

礼单二(部分):珐琅、珍宝、玉器、漆器、花缎、画册、鼻烟壶、扇、签,普洱茶48团,茶膏9匣和各色食品等。

——据《1793乾隆英使觐见记》等材料整理


二、历史的转折

材料二  结合所学知识不平等条约的相关知识完成下表。

条约名称签约时间签约背景(战争)历史意义
《南京条约》
《马关条约》
《辛丑条约》

材料三  大陆政策是日本自明治维新后,“不甘处岛国之境”,立足于用战争手段侵略和吞并中国、朝鲜等周边大陆国家的对外扩张政策,是日本近代军国主义的主要特征和表现。该政策于19世纪80年代趋于成熟。


三、历史的反思

材料四 1843731日,美国公使顾盛来到中国,进呈皇帝的礼品有航海地图、地球仪、六轮手枪、步枪、蒸汽战舰及蒸汽挖掘机模型,还有关于构筑要塞、造船、海陆军战术、地质、化学等方面的书籍,但都被清朝官员视为“奇巧淫技”给谢绝了。186010月,英法军队闯入圆明园。让英国人十分意外的是,当年马戛尔尼送给乾隆皇帝的那些标志着进步和文明的礼品,都原封未动地堆在那里,上面落满了灰尘。


(1)材料中哪一个是英使进呈中国皇帝的礼单?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两张礼单表明18世纪末中、英社会文明进程有何显著不同。
(2)完成材料二的表格。
(3)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指出“大陆政策”在19世纪90年代在中国的主要表现。
(4)材料四说明了什么问题?这段材料对我们有何警示意义?
2022-12-05更新 | 73次组卷 | 1卷引用:福建省南平市建瓯市芝华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国际法”一词最早是18世纪末英国法学家边沁提出来的,他所指的“国际法”是一种源于欧洲国际社会的国际法律规则体系,这一规则体系最初出现于17世纪的欧洲,如1648年《威斯特伐利亚和约》就确认了国家主权和主权平等原则。在殖民时代,欧洲列强不仅对所谓的未开化地区实行直接殖民统治,否认其国家与欧洲圈的“文明”国家之间存在着平等关系,无视或贬低其主权,甚至以“欧洲中心论”否认非欧洲文明和国家权利、如印度这样的古代文明,欧洲就实行完全剥夺其主权的做法。

——摘编自何力《人类命运共同体视角下的国际法史与文明互融》

材料二   同治三年(公元1864年),普鲁士公使李福斯乘坐军舰“羚羊号”停泊于大沽口,逗留期间发现了大沽口拦沙江外的三艘丹麦商船(时值普丹战争爆发),李福斯立即指示军舰追赶并扣押了三艘商船。按照国际法一般原则,交战国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缉拿敌国商船的,但无论是当时还是现代国际法都规定:不得在中立国领海行使这项权利。总理衙门大臣奕䜣以《万国公法》的相关条规为依据,照会李福斯“在中国洋面,扣留别国之船,乃显系夺国之权”,李福斯最初以扣留商船之地属于公海范围、自己无全权处理此事为由,拒绝解决此事,但都被奕䜣一一照例驳回,同时奕䜣要求“另请真正有权之员前来”处理此事,最终迫使李福斯承认“咎在我国”,释放商船并赔偿1500元银洋。

——摘自况落华《大沽口船舶事件:晚清外交运用国际法的成功个案》

材料三   1945年以来,国际法由原来的欧洲集团扩大至遍及七大洲的180多个国家,以欧洲为核心概念的国际法原则受到了巨大的挑战。国际法的范围扩大了,出现了新兴的分支——国际经济法。许多国家要求修改调整外国投资开发和其他部分的国际法内容,使得传统国际法的一些原则进行了实质性的修改或采取了新的概念。随着科技进步,传统国际法的内容扩大,产生如外层空间法和环境保护法等新分支。

——摘编自周忠海《国际法史与国际法的发展》

(1)根据材料一,概括近代国际法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大沽口船舶事件能得以妥善解决的原因,并说明大沽口船舶事件的影响。
(3)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二战后国际法的变化并分析其原因。
4 . 读如表。下列各项中对19世纪出国契约华工人数变化的原因分析,正确的有( )
1801—1875年出国契约华工人数估算表(部分)单位:人   
国家/地区1801—1850年1851—1875年
共计人数年均人数共计人数年均人数
美洲60000120053500021000
美国180003601600006400
澳大利亚和新西兰10000200600002400
①清政府被迫允许列强招募华工出国
②澳大利亚发现金矿,采矿业迅速发展
③欧洲人入侵和传染病的流行造成美洲和大洋洲原住民锐减
④英美等国陆续颁布禁止奴隶贸易的法令,黑奴贸易受到限制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2023-04-09更新 | 669次组卷 | 10卷引用:福建省南平市政和县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天津条约》本已明确规定西方公使可以常驻北京,并得到了咸丰皇帝的亲自批准,但皇帝本人压根就没打算认真履行条约,而是不久就试图借上海关税谈判之机,极力想取消条约中关于公使驻京、内江通商、内地游历等条款,而公使驻京是皇帝特别要打掉的“第一要事”。为此,竟不惜以全免关税和开放鸦片自由贸易为条件。也就是说,皇帝下旨,只要外国公使答应不常驻北京,中国关税也不收了,鸦片贸易也可以放开。(注:《天津条约》是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中国与英、法等国签订的)

——袁南生《不平等条约的另一面》

材料二   1860年与英法媾和的惨痛教训,促使恭亲王对洋人的态度发生了彻底的转变。在此以前,他也是激烈反洋的,主张对外夷索求作坚决抵制并处死巴夏礼(Harry Parkes);而在媾和以后,他形成了对夷务的新概念。他逐渐尊重甚至崇拜英国的力量,认定中国别无选择,只有去学会如何与西方共处。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材料三   就在一战正酣的时候,俄国爆发十月革命,中国政府遂趁机开始声称为了“不为接济乱党之用”停止支付俄国赔款:“兹俄国内乱有难平定,其正式政府尤未知何日始能成立,拟将前项赔款自本月份起,仍行停止交付,以期慎重。”……19187月到19197月,苏俄发出过三次声明,表示放弃旧俄在华一切特权,包括“停止1901年中国政府签订的条约中规定的偿付军费形式向中国索收的款额,包括未来应付款额外过去的欠款。”……直至19203月北洋政府才开始认真考虑苏俄放弃庚子赔款的问题。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清政府对待《天津条约》的态度及其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清政府对外政策发生的变化。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北洋政府废止庚子赔款中对俄赔款的原因。根据上述材料,简述你对中国近代外交的认识。
2021-04-14更新 | 86次组卷 | 1卷引用:福建省南平市浦城县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6 . 民族意识的觉醒是一个国家独立自强的重要前提。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有天地开辟以来未有之奇愤,凡有心知血气,莫不冲冠发上指者,则今日之以广运万里地球中第一大国而受制於小夷也。……据英人地理全志稽之,我中华幅员八倍於俄,十倍於米,百倍於法,二百倍於英,地之大如是。五洲之内,日用百需,无求於他国而自足者,独有一中华。……而今顾腼然屈於四国之下者,则非天时、地利、物产之不如也,人实不如耳。

——冯桂芬《校邠庐抗议》(1861年)

材料二   晚清时期的中国所匮乏的是现代的民族国家意识和政治形式,因此梁启超所致力建构的是一种以国民共同体为核心的民族主义,“国家者,以国为一家私产之称也。国民者,以国为人民公产之称也。国者积民而成,舍民之外,则无有国。”因为国民的独立自由是国家独立自由的前提,所以梁氏的民族主义既是自由民主的,肯定人的基本权利和法律自由,也是共和主义的,强调国民拥有参与政治的权利,“以一国之民,治一国之事,定一国之法,谋一国之利,捍一国之患,其民不可得而侮,其国不可得而亡”。

——摘编自许纪霖《家国天下》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作者所说“奇愤”因何事件而起?概括作者的主要观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该观点产生的原因。
(2)与材料一相比,指出材料二中梁启超的思想有何进步之处。
(3)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民族意识在近代中国发展中的作用。
7 . 著名历史学家黄仁宇先生写道:“《南京条约》签订之后十年,感到不满意的不是战败国而是战胜国。”战胜国“不满意”的原因最有可能是
A.掠夺的战争赔款太少
B.鸦片尚不能正常输入中国
C.商品在中国仍然滞销
D.清政府排外态度没有改变
2017-02-17更新 | 256次组卷 | 24卷引用:福建省漳州市平和县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