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第二次鸦片战争的过程和影响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7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516世纪以来,整个世界逐渐融为一体,海洋实力的提升、海洋利益的争夺和海洋秩序的塑造也日渐成为西方强国的主要战略指向。葡萄牙和西班牙的海洋战略实质都是以开辟新航路和新土地为先导,通过对海外资源和财富进行暴力掠夺以及对海外领土实施殖民统治,实现了其成为世界性海洋强国的远景规划。英国作为一个纯粹的海洋国家,将海权视为国家兴衰的核心,在战略上既合理地发挥了其环境的优势,又充分与自身的国内基础相契合,从而在海洋时代成为世界体系的霸主。同时,作为陆地文明居于主导的国家,法国与俄国也将海洋崛起视作国家战略的关键目标,并长期拥有着强大的地区影响力。

——摘编自刘笑阳《海洋强国战略研究》

材料二   中国虽然是陆海复合国家,但政治中心在元朝以前,长期滞留于黄河中上游地区,元代以后,才移到东部(南京—北京)。独特的地缘政治环境,加上中国传统的塞防思想,造成历代统治者对海防的重要性缺乏认识。两次鸦片战争后,李鸿章根据西方海洋战略理论,提出了海疆自守策略:“唯有分别缓急,择尤为紧要之处,如直隶之大沽、北塘、山海关一带,系京畿门户,是为最要。江苏吴淞至江阴一带,系长江门户,是为次要。盖京畿为天下根本,长江为财赋奥区,但能守此最要、次要地方,其余各省海口边境略为布置,即有挫失,于大局尚无甚碍。”这标志着清政府开始了由原来单一“坚船利器”海防观念向全方位的海防观念转变,由原来被动的防御战略向主动的海防战略转变。从1880年起的十余年里,在李鸿章筹划下先后兴建了大沽、旅顺、威海等海军基地。中法战争后,各地督抚亦纷纷陈奏,掀起了海疆防御的大讨论。张之洞提出要设立北洋、南洋、闽洋、粤洋四大海军;李鸿章认为“选将储才之法,尤为至要至急”,为此要多办学堂来鼓励有识之士学习海军,并提倡去国外留学。自此以后,清政府开始明确将加强海防确立为国家安全体系的重中之重。

——摘编自郭渊《海疆危机与近代中国的国家构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近代以来西方大国重视建设海洋强国的原因及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晚清政府海权观念的变化,并分析其变化的历史背景。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今天我国建设海洋强国的认识。
2023-09-07更新 | 207次组卷 | 7卷引用:福建省邵武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9月月考历史试卷
2 . 国际法与近代中国郑观应是洋务运动的代表人物,并提出了早期的维新思想。

1864年,总理衙门组织出版了《万国公法》(《国际法原理》中译本),较全面地介绍了近代国际法。郑观应阅读此书后写道:“其所谓公者,非一国所得而私;法者,各国尽受其范”,列强争雄之际,“公法一出,各国皆不敢肆行,实于世道民生,大有裨益”,认为中国应加入国际法体系。他将国际法规范与列强强加给中国的不平等地位相比照,指出依据国际法原则,“定税之权操诸本国”,他国不得干涉,中国应据此要求修改条约,提高关税,“彼虽狡悍,亦可以理折之也”。

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前,面对日本咄咄逼人的侵略图谋,郑观应修改自己关于国际法的文章,增加了普法战争中法国的遭遇,及越南、缅甸等小国作为“太弱者”无法援用国际法自卫等事例,感叹说:“由是观之,公法仍凭虚理,强者可执其法以绳人,弱者必不免隐忍受屈也。是故者,唯有发愤自强,方可得公法之益。倘积弱不振,虽有百公法何补哉?

——摘编自赖骏楠《国际法与晚清中国》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评析郑观应对国际法认识的变化。
3 . 民族意识的觉醒是一个国家独立自强的重要前提。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有天地开辟以来未有之奇愤,凡有心知血气,莫不冲冠发上指者,则今日之以广运万里地球中第一大国而受制於小夷也。……据英人地理全志稽之,我中华幅员八倍於俄,十倍於米,百倍於法,二百倍於英,地之大如是。五洲之内,日用百需,无求於他国而自足者,独有一中华。……而今顾腼然屈於四国之下者,则非天时、地利、物产之不如也,人实不如耳。

——冯桂芬《校邠庐抗议》(1861年)

材料二   晚清时期的中国所匮乏的是现代的民族国家意识和政治形式,因此梁启超所致力建构的是一种以国民共同体为核心的民族主义,“国家者,以国为一家私产之称也。国民者,以国为人民公产之称也。国者积民而成,舍民之外,则无有国。”因为国民的独立自由是国家独立自由的前提,所以梁氏的民族主义既是自由民主的,肯定人的基本权利和法律自由,也是共和主义的,强调国民拥有参与政治的权利,“以一国之民,治一国之事,定一国之法,谋一国之利,捍一国之患,其民不可得而侮,其国不可得而亡”。

——摘编自许纪霖《家国天下》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作者所说“奇愤”因何事件而起?概括作者的主要观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该观点产生的原因。
(2)与材料一相比,指出材料二中梁启超的思想有何进步之处。
(3)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民族意识在近代中国发展中的作用。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8411842年的远征军在1841821日由香港出发,首先占领厦门,然后占领了舟山岛,把这个岛作为他们以后军事行动的军事基地。这种军事行动的目的,在于侵入中部大河长江,并溯江而上,直达离江口约200英里的南京城。     

——据[德]恩格斯《英人对华的新远征》

材料二:伦敦和利物浦的商界……希望:自1842——1844年签订的条约应予修订……中国关税应予重订;另外,所有的外国人均可进入大多数的港口,甚至可以沿河道和运河深入中国的内地。

——《两个世界杂志的年鉴》第7期(1856——1857

材料三:历史的脚步,告诉近代中国的爱国主义者,在抵抗外国侵略的这一基本要求下,必须有了解世界、学习西方的眼光和心思,把外国的好东西作为改造中国的借鉴。     

       ——据陈旭麓《中国近代史十五讲》


(1)材料一中英国的“远征”是哪次侵华战争?指出其根本目的。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英国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原因。第二次鸦片战争对中国经济发展产生了怎样的重大影响?
(3)概括说明19世纪先进的中国人在“学习西方”基础上进行了哪些重大实践活动。
2022-03-03更新 | 120次组卷 | 1卷引用:福建省福州超德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中国现代的消防制度始建于晚清;1868年,香港成立了中国地区最早的现代消防队,成员是当时英国驻香港总督召集的志愿者。内地第一支消防队,是在八国联军攻占天津后才出现的。意大利首先效法其国内,招募了一批华人在天津租界组织起一支官办救火队,随后英租界也组织了天津志愿消防队。1902年,清朝政府在天津成立南段巡警总局后,租界消防队移交由清政府管理,改称南段巡警总局消防队,成为中国第一支现代意义的消防队。次年,清政府在北京也组建了消防警察队。其后,国内的哈尔滨、保定、南京、昆明、广州、沈阳、长沙等省会城市也相继组建了地方的消防队,这些消防队均由当地警察厅、局直接管辖。1905年,清政府成立巡警部,下设五个司和一个部属消防队,部属消防队专司救火。1906年,改巡警部为民政部,消防队仍属民政部直辖。

——摘编自《中国近代消防发展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晚清现代消防制度创建的背景和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晚清消防制度改革的意义。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国际法”一词最早是18世纪末英国法学家边沁提出来的,他所指的“国际法”是一种源于欧洲国际社会的国际法律规则体系,这一规则体系最初出现于17世纪的欧洲,如1648年《威斯特伐利亚和约》就确认了国家主权和主权平等原则。在殖民时代,欧洲列强不仅对所谓的未开化地区实行直接殖民统治,否认其国家与欧洲圈的“文明”国家之间存在着平等关系,无视或贬低其主权,甚至以“欧洲中心论”否认非欧洲文明和国家权利、如印度这样的古代文明,欧洲就实行完全剥夺其主权的做法。

——摘编自何力《人类命运共同体视角下的国际法史与文明互融》

材料二   同治三年(公元1864年),普鲁士公使李福斯乘坐军舰“羚羊号”停泊于大沽口,逗留期间发现了大沽口拦沙江外的三艘丹麦商船(时值普丹战争爆发),李福斯立即指示军舰追赶并扣押了三艘商船。按照国际法一般原则,交战国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缉拿敌国商船的,但无论是当时还是现代国际法都规定:不得在中立国领海行使这项权利。总理衙门大臣奕䜣以《万国公法》的相关条规为依据,照会李福斯“在中国洋面,扣留别国之船,乃显系夺国之权”,李福斯最初以扣留商船之地属于公海范围、自己无全权处理此事为由,拒绝解决此事,但都被奕䜣一一照例驳回,同时奕䜣要求“另请真正有权之员前来”处理此事,最终迫使李福斯承认“咎在我国”,释放商船并赔偿1500元银洋。

——摘自况落华《大沽口船舶事件:晚清外交运用国际法的成功个案》

材料三   1945年以来,国际法由原来的欧洲集团扩大至遍及七大洲的180多个国家,以欧洲为核心概念的国际法原则受到了巨大的挑战。国际法的范围扩大了,出现了新兴的分支——国际经济法。许多国家要求修改调整外国投资开发和其他部分的国际法内容,使得传统国际法的一些原则进行了实质性的修改或采取了新的概念。随着科技进步,传统国际法的内容扩大,产生如外层空间法和环境保护法等新分支。

——摘编自周忠海《国际法史与国际法的发展》

(1)根据材料一,概括近代国际法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大沽口船舶事件能得以妥善解决的原因,并说明大沽口船舶事件的影响。
(3)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二战后国际法的变化并分析其原因。
2024·福建·模拟预测
7 . 《2022中俄联合声明》于2月4日公开发布。中俄两国利益契合点越来越多,合作领域越来越广,关系越来越密切。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俄东段边界以黑龙江、乌苏里江为界,黑龙江以北、乌苏里江以东划归俄国。原住这一地区的中国人,仍准留住”。“东北新定边界地区准许两国之人随便贸易,并不纳税”。“俄罗斯国人若有杀人、抢夺、重伤、谋杀、故烧房屋等重案,查明系俄罗斯国人犯者,将该犯送交本国,按律治罪”。

——摘编自1860年中俄《北京条约》

材料二   1950年,中苏签订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斯大林希望与新中国结盟的方式和表现形式不致破坏雅尔塔体系及损害苏联在中国东北的既得利益,而毛泽东考虑的则是如何树立新中国独立自主的外交形象。苏联向中国提供3亿美元的低息贷款,但却提出从1950年到1963年,中国必须把它所有过剩的工业原料统统卖给苏联,而不得卖给第三国。苏联坚持在帮助中国建立航空、造船、石油、有色金属等工业方面实行合管。对于苏联的上述行为,毛泽东极端反感。但由于中苏两国强弱悬殊和中国处于受援国地位的现实状况,不论如何努力,中国都不可能争取到真正的平等。

——彭明主编《中国现代史资料选辑》

(1)依据材料一,指出《北京条约》侵犯了我国哪些主权?
(2)依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对中国的主要影响。为了“树立新中国独立自主的外交形象”,我国在20世纪50年代做了哪些重大努力?综合以上材料,反思中俄两国关系的发展,谈谈你的认识。
2023-10-28更新 | 79次组卷 | 1卷引用:福建省福州黎明中学2024届高三选择考冲刺(六)历史试题
8 . 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历史的开端,某校学生对此开展了研究性学习,请你帮他们解决学习过程中的一些问题。
一、战争的背景

材料一 1793年,英国使臣马戛尔尼觐见中国乾隆皇帝,以下是期间英国的礼单和中国的回礼单。

礼单一(部分):天文仪器有天体运行仪、地球仪、望远镜、气候架等,工业品有棉织品、钢铁制品,军事装备有毛瑟枪、装备有110门火炮的巨型战舰模型等。

礼单二(部分):珐琅、珍宝、玉器、漆器、花缎、画册、鼻烟壶、扇、签,普洱茶48团,茶膏9匣和各色食品等。

——据《1793乾隆英使觐见记》等材料整理


二、历史的转折

材料二  结合所学知识不平等条约的相关知识完成下表。

条约名称签约时间签约背景(战争)历史意义
《南京条约》
《马关条约》
《辛丑条约》

材料三  大陆政策是日本自明治维新后,“不甘处岛国之境”,立足于用战争手段侵略和吞并中国、朝鲜等周边大陆国家的对外扩张政策,是日本近代军国主义的主要特征和表现。该政策于19世纪80年代趋于成熟。


三、历史的反思

材料四 1843731日,美国公使顾盛来到中国,进呈皇帝的礼品有航海地图、地球仪、六轮手枪、步枪、蒸汽战舰及蒸汽挖掘机模型,还有关于构筑要塞、造船、海陆军战术、地质、化学等方面的书籍,但都被清朝官员视为“奇巧淫技”给谢绝了。186010月,英法军队闯入圆明园。让英国人十分意外的是,当年马戛尔尼送给乾隆皇帝的那些标志着进步和文明的礼品,都原封未动地堆在那里,上面落满了灰尘。


(1)材料中哪一个是英使进呈中国皇帝的礼单?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两张礼单表明18世纪末中、英社会文明进程有何显著不同。
(2)完成材料二的表格。
(3)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指出“大陆政策”在19世纪90年代在中国的主要表现。
(4)材料四说明了什么问题?这段材料对我们有何警示意义?
2022-12-05更新 | 73次组卷 | 1卷引用:福建省南平市建瓯市芝华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9 . 海关设在开放口岸,是一个国家对输出入国境货物的监督管理和征收关税的行政机关。近代中国海关,是在列强争夺中国权益的半殖民地时代产生的。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晚清中国近代海关设关地点与年代一览表

通商口岸设关年代通商口岸设关年代通商口岸设关年代
上海1854芝罘1863秦皇岛1902
广州1859琼州1876江门1904
汕头1860芜湖1877长沙1904
福州1861温州1877安东1907
镇江1861蒙自1889满洲里1907
宁波1861沙市1896海拉尔1907
天津1861杭州1896齐齐哈尔1907
九江1861苏州1896哈尔滨1907
厦门1862梧州1897长春1907
汉口1862腾越1900奉天府1907

——摘编自陈诗启《中国近代海关史》


概括指出晚清中国海关设置的空间演进特征,并说明成因。
2022-11-21更新 | 71次组卷 | 1卷引用:福建省漳州市诏安县桥东中学2023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10 . 各国均重视海洋利益和海军建设。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美国马汉的“海权论”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风靡欧美发达国家。不久,英国著名的海权战略学者有约翰·科洛姆、朱利安·科贝特等,代表著作有《论我们的商业保护和海军力量分配》等。科贝特提出了“取得相对制海权——维护海上交通线畅通——在陆上实施有限战争——支援陆上盟友或者实现陆上有限目标”的逻辑链条。德国海军元帅提尔庇茨提出“风险理论”。提尔庇茨认为,德国所要做的是,强大到一定程度,即可改变英国对开战的评估。因为如果英国与德国开战,英国即使获胜,其实力也会大大折损,导致其无法再在第三方海军面前享有优势,这样的风险会威慑英国的进攻行动。

——摘编自师小芹《海权战略思想寻迹》

材料二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在清政府的大力推动下,江南水师学堂等官办机构事实上已成为中国最早的军事研究机构,他们延揽中外人才,筛选有代表性和实用性的西方海防著作进行译介,以服务清政府海防建设的需要。除了了解西方国家地理知识以外,用先进的科技手段和方法研究中国本土的海洋地理及测绘类的著作也得到了更多的关注,傅兰雅主持翻译的《海道图说》等著作相继翻译出版,这使得晚清海防地理与测绘研究有了长足发展。晚清西方海防著作译介是近代中国为实现海洋强国梦在军事研究层面实施的一次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翻译活动,其持续时间之长,涉及领域之广,翻译成果之丰,是中国翻译史和海军史上前所未有的。它调动了当时政府、军方和民间的大量资金和技术资源,更为重要的是它聚集了一大批国内外军事研究与翻译领域最高水平的专门人才。

——摘编自张瑞嵘、龙心刚《海洋强国梦的先声:晚清西方海防著作译介研究》

材料三   20世纪的英国经历了空前巨变:目前皇家海军仅相当于美国海军一支分舰队的规模;金本位制度造就的金融秩序早已一去不返,如今,人们对美元、欧元的依赖程度远高于英镑。作为工业强国,英国在1890年被美国赶超,此后又先后被德国、日本和法国所超过,到20世纪末已经落到和意大利不相上下的水平。与此同时,英国对国际事务的影响力也不断降低——在丘吉尔所鼓吹的外交“三环”中,英国的政治、经济和军事影响力无一不在持续收缩,其外交的成效越来越多地取决于形势、机会以及与其他伙伴的合作,英国甚至都难以成为全球化进程的重要表现形式——欧洲一体化进程的最主要受益者。所有这一切无不凸显出英国在20世纪无可避免地走向了衰落。

——摘编自梁军《二十世纪英国的衰落及其外交努力》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后期海权学说风靡西方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晚清西方海防著作译介发展的特点。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从20世纪英国的衰落历程中可以得到哪些历史启示。
2023-11-28更新 | 75次组卷 | 1卷引用:福建省龙岩市一级校联盟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