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第二次鸦片战争的过程和影响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8 道试题
1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圈地运动早在15世纪就已经在英国盛行,它为资本家提供了雇佣劳动力,并将封建土地所有制转化为资本主义大土地所有制。16世纪中期,土豆被一个西班牙殖民者从南美洲带到欧洲,17世纪时,土豆已经成为欧洲的重要粮食作物。18世纪初,英国人唐森仿效荷兰人的做法,用粘土和石灰混合成泥灰做肥料,施焚沙地上,使之变成可耕地。这在英国起了重要的示范作用。1842年,英国和德国兴建了制造化肥的工厂。1861年,美国拥有的收割机已超过10万台。1860-1910年间,美国小麦产量增长近3倍,畜牧业也有了迅速发展,很快成为世界上小麦、棉花、肉类等的重要出口国。

——摘编自王荣声《近代欧美国家农业资本主义发展初探》

材料二   近代中国是世界粮食进口大国。1871年-1873年,中国进口大米41.6万公担(1公担=100公斤),到1909年-1911年,进口大米猛增至373.2公担,增加约8倍。上海是主要粮食进口地区。上海开埠后,粮食需求量不断上升,大米进口量由1913年的0.012万公担上升到1922年的98.08万公担。面粉进口则由1864年的0.63万公担增至1900年16.91万公担。其次,广州开埠后也成为主要的粮食进岸,自1912年至1918年,广东每年平均进口大米、面粉等各类粮食8亿斤。福州、厦门被迫开放为通商口岸,外国米源源不断以低价向福建倾销。

——摘编自汪德平《近代中国粮食国际贸易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近代以来欧美各国能实现粮食安全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中国成为世界粮食进口大国的原因。
2024-02-20更新 | 20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咸阳市实验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阶段性检测(三)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世纪以后,西方殖民主义开始侵略中国并逐步升级,使中国人深刻地意识到什么是“皮之不存毛将焉附”。于是类似三元里抗英、联省自保这样以局部自保为目的的事例逐渐减少,全国性的革命运动显著增多。近代以来,中国被迫融入国际社会,许多西方近代观念,如民族国家、主权、国际法等大量涌入……大致在1905年前后,民族主义作为完整的思想体系在中国已经形成。民族主义作为一种对本民族无比热爱、无比忠诚的强烈感情,它一经产生,对本国、本民族的发展将产生巨大的影响。

——摘编自易刚明《民族主义在中国的兴起及其对近代中国的影响》

材料二:当代中国民族主义可以称之为新民族主义。正如伯林认为,“世界主义是空洞的,人们若不属于某个文化,是无从发展起来的”。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不仅仅是在“长江、黄河、黄皮肤”等这些地理及生物种族认同的基础之上,而且更重要的是各个民族在长期历史融合过程中,形成了休戚与共、团结友爱、平等互助的民族精神。随着中华民族的不断团结、民族精神逐步提升与整合,新民族主义情绪化倾向逐渐衰落,理性化逐渐增强。全球化趋势已经成为不可逆转的历史潮流,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新民族主义要想获得较好的发展,必然要保持开放性。

——摘编自李军虎《浅论当代中国新民族主义的内涵及特征》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中国民族主义兴起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当代中国新民族主义的特征。
2023-07-03更新 | 25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西省宜春市三校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联考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朝贡外交是中国古代王朝特有的一种外交体系……自商周以来,中原王朝都一直认为自己居天人之中,是“天朝上国”,凡要与中原王朝建立关系、展开外交者,必须以朝贡方式进行。到了清朝,造就万邦来朝、八方来仪的盛世,并没有其他帝国那种军事的、经济的功利要求……中国近代外交转型是中西方文化碰撞的结果,它不是基于晚清社会内部新因素产生与发展的刺激而做出的主动反应,而是晚清政府所做出的被动对策。这个特点决定了中国近代外交转型的发展过程,就是如何处理中国传统外交观念和西方近代外交理念与制度之间关系的过程。尽管晚清外交转型没有能够指导晚清外交奏响胜利的旋律,但在西方近代外交理念与制度的挑战下,在中国形成的近代外交思想还是有着重要的历史地位和价值,这就是:它在一定程度上促使中国步入近代化轨道。

材料二 中华人民共和国六十年的外交历程,就是冲破各种阻力走向世界,与各种不同类型国家逐步建立友好合作关系的历史。



                              1949——2008年中国与外国建交状况曲线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形成了1949年、1972年和1992年三次与外国建交的高峰(见上图),到20世纪90年代后期,中国外交开始转型,其核心是由普通外交转变为大国外交,由弱势外交转变为强势外交,由消极被动外交转变为积极主动外交。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朝贡外交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近代外交转型的历史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从1949年、1972年和1992年三次与外国建交的高峰中任选一次,分析形成该建交高峰的国内外因素,并提出你对当今中国外交的建议。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虎门销烟发生后)托利党议员格兰斯顿反对内阁发动侵华战争的议案。他说:“我不知道而且也没有读到过,在起因上还有比这场战争更加不义的战争,还有比这场战争更加想使我国蒙受永久耻辱的战争。······英国国旗在广州上空的升起是为了保护臭名远扬的走私贸易。”但是,首相巴麦尊否认他的内阁支持这种不法的鸦片贸易,以此手法巧妙地转移议会辩论的中心。最后,托利党的反战决议案只以五票之差被否决。

——摘编自崔瑞德等主编《剑桥晚清史》

材料二 鸦片战争揭开了资本主义列强大举入侵中国的序幕。继此以后,英法又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并以腐败的清朝政府失败、在炮口下签订不平等条约而告终。根据这些条约,列强在中国夺得了掌控海关管理等特权。这是鸦片战争后清朝对外贸易半殖民地化开始的最主要的标志。

——摘编自王炎《鸦片战争与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对外贸易关系的 形成》


(1)材料一体现了英国政体的哪些特点?简析格兰斯顿反战的理由。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阐述两次鸦片战争期间清朝对外贸易半殖民地化的表现。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中国近代史,是一部屈辱的历史,也是一部抗争与探索的历史。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西方列强在中华大地上恣意妄为,封建统治者孱弱无能,中国逐步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劫难。英雄的中国人民始终没有屈服,在救亡图存的道路上一次次抗争、一次次求索,展现了不畏强暴、自强不息的顽强意志。

——习近平:《在纪念辛亥革命11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材料二   “能变则全,不变则亡;全变则强,小变仍亡。”这段话出自康有为的《上清帝第六书》,代表了维新派的共识。最后两句,批评了惨淡经营30年的洋务运动;同时,又说明了近代社会演变过程中的质、量、度。洋务运动带来的小变并不是坏东西,但那不过是一种量变。与这种“小变”不同的,是全变。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1)指出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材料一中“文明蒙尘”的典型例子。列举1840—1900年间的重大史实(除洋务运动外),实证中国各阶级“在救亡图存的道路上一次次抗争、一次次求索,展现了不畏强暴、自强不息的顽强意志。”
(2)列举洋务派的两个代表人物。指出洋务运动的根本目的,结合所学知识,扼要分析材料二中的“洋务运动带来的小变并不是坏东西,但那不过是一种量变”。
6 . 中国近代史,是一部屈辱的历史,也是一部抗争与探索的历史。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西方列强在中华大地上恣意妄为,封建统治者孱弱无能,中国逐步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劫难。英雄的中国人民始终没有屈服,在救亡图存的道路上一次次抗争、一次次求索,展现了不畏强暴、自强不息的顽强意志。

——习近平:《在纪念辛亥革命11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材料二   “能变则全,不变则亡;全变则强,小变仍亡。”这段话出自康有为的《上清帝第六书》,代表了维新派的共识。最后两句,批评了惨淡经营30年的洋务运动;同时,又说明了近代社会演变过程中的质、量、度。洋务运动带来的小变并不是坏东西,但那不过是一种量变。与这种“小变”不同的,是全变。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三   中国则不同。中国的特点是:不是一个独立的民主的国家,而是一个半殖民地的半封建的国家;在内部没有民主制度,而受封建制度压迫;在外部没有民族独立,而受帝国主义压迫······在这里,共产党的任务,基本地不是经过长期合法斗争以进入起义和战争,也不是先占城市后取乡村,而是走相反的道路。

——摘自《毛泽东选集》.《战争和战略问题》


(1)指出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材料一中“文明蒙尘”的典型例子。列举1840-1900年间的重大史实(除洋务运动外),实证中国各阶级“在救亡图存的道路上一次次抗争、一次次求索,展现了不畏强暴、自强不息的顽强意志。”
(2)列举洋务派的二个代表人物。结合所学知识,扼要分析材料二中的“洋务运动带来的小变并不是坏东西,但那不过是一种量变”。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指出毛泽东为中国革命找到了一条怎样的正确道路?他提出这条道路的依据是什么?列出中共为此所创建的第一个根据地的时间和名称?
7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吴民生齿最繁,恒产绝少,家杼轴(代指织机)而户纂组(泛指精美织锦),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相依为命久矣……浮食奇民,朝不谋夕,得业则生,失业则死……染坊罢而染工散者数千人,机户罢而织工散者又数千人,此皆自食其力之良民也。

——摘自《明神宗实录》

材料二   1890年,李鸿章指派招商局会办马建忠接办上海机器织布局。经多方筹集资金,在上海杨树浦建设三层厂房,购买英国制布机530台,美国纱锭35000锭以及锅炉、蒸汽机等。该厂以男工为主,也有报道说该厂“上等女工能司两机”。销路扩大,除上海外,布匹运往天津、镇江、宁波及东北等地。织布局“每日日用500两,获利约500两”。

——摘编自许涤新、吴承明主编《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7世纪苏州手工业的发展特点及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世纪末上海机器织布局诞生的意义。
8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清咸丰同治时期(1851-1874)主要财政收入趋势表。


注:清咸丰年间,“盐引停运,关税难征,地丁钱粮复间因兵荒而蠲免(注:免除)缓征”。清政府为镇压太平天国,在国内交通要道设立关卡,依商品数量或价值加征约百分之一的税,称为“厘金”。


对19世纪60-70年代清政府财政收入结构变化的总体趋势进行解读。
9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近代中国大城市主要兴起于沿海和条约口岸。这些地方外资集中,进出口贸易繁忙,政府又开展了自强运动,使得更多的中国商人移居那里,同时,失去生计的农民也来到城市寻找工作。这样,越来越多的沿海和条约口岸成为中国金融、工商业和人口集中之地。

——摘编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影响近代中国大城市发展的因素?

材料二最初,中国政府对租界内行政、司法还保有干预权,后来外国侵略者逐渐排斥中国的主权,实行独立于中国的行政系统和法律制度,使租界成为“国中之国”,成为他们进行政治和经济侵略的基地。在通商口岸,外国侵略者开设洋行,强划租界,享有治外法权,鸦片贩子、投机商、流氓、骗子等等蜂拥而至,成为冒险家的乐园。

——《中国近代史》李侃等著


(2)根据材料二,指出列强在通商口岸获取的特权。

材料四:上海县城墙始建于明代中叶,到了晚清,上海官绅间开始出现围绕上海城墙的拆与不拆展开争论。

拆墙派:上海一隅,商务为各埠之冠,而租界日盛,南市日衰,推原其故,租界扼淞沪咽喉,地势宽而展布易,南市则外濒黄浦,内逼城垣,地窄人稠,行栈(注:一种商业机构)无从广设……以致稍挟资本之商,皆舍而弗顾。绅等朝夕筹思……窃维城垣之设,所以防盗贼而限戎马,表治所而卫仓狱。欧洲古制亦复相同。近数十年策军事海防者多重炮台而不尚城守。埃及罗马之名城观同古器,柏灵巴黎之都会即藉市场,参互而观,可为明证。不拆墙派:十六铺南市马路近邻法界,市面较盛,法人垂涎已久;……城垣一拆,则菁华贯萃于一带,愈足启法人觊觎;法界果因而扩入,非特城内均属难保,而贯连之南马路,亦必并为所夺,一利而失两地;法界紧接之处,华商百货所萃,厘局(注:旧时管理征收商业税的机关)林立其间,倘为法并,势必免厘,洋债从何拨补;职等聚族而聚,与斯城相依为命,毁弃之后,如被法占,则生息于外人卵翼之下,国权益消,民气益衰,恐全埠为香港之续;城内地方辽阔,警察既未大备,又无租界之团练,兵舰严密保卫,如无城垣庇护,盗贼更易生心,后患何可胜言。

——《上海市自治志公牍甲编》中的《苏淞太道瑞照会奉文饬议拆城详案文》


(3)假设你负责记录当时的这场争论,请分别记录材料四中拆除城墙派和不拆除城墙派的主要理由。
2022-12-13更新 | 41次组卷 | 1卷引用:天津市南开中学滨海生态城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允许传教士前往内地传救:同时,列强政府为加紧侵略大量任用熟悉中国情况的传教士。西方商人为利用传教士刺探经济情报,也对其进行资助。以丁韪良为代表的一部分传教士企图靠影响中国上层来传播基督教。1872年,英国和美国传教士在北京创办了华北地区第一个外国报刊《中西闻见录》。该报从创刊至18758月停刊,共36期,主要用于免费赠送给北京的政府官员。其内容主要与近代科技相关,同时也有大量的国际国内新闻报道。该报虽然发行时间短,发行量也不大,但流传范围很广,影响颇为可观。

材料二   在《中西闻见录》的49篇有关中国的报道中,中国被刻画成一个“病者”形象,而这个“病者”也是一个彻底分裂的“两面派”:一方面,中国是一个贫穷,迁腐、不擅创新、连守旧制的落后者:另一方面,中国国内的一小部分人已经开始承认这个国家处在病态当中的事实,并着手寻医问道,为了让国家摆脱落后挨打的现状而不断地奔波着、努力着。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朱世培《《中西闻见录)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西闻见录》创办的背景,并分析其史料价值。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一小部分人“寻医问道”代表的历史事件,并对这一事件进行评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