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恢复国民经济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8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迄今为止,公认中原地区最早的人工冶铁制品发现于公元前8世纪的河南三门峡虢国墓地,比西亚赫梯人的人工冶铁要晚了1000多年。战国时期冶铁业一般只能冶铸农具和少数手工工具,锻制兵器还比较少。西汉以来,钢铁冶炼行业不仅能生产铁制长剑、长矛、环首大刀,而且还能大批量生产生活器皿和杂用工具,如灯、釜、炉、剪等。罗马帝国的博物学家老普林尼在其著作《自然史》中曾说“在所有的各种铁之中,以中国铁为最好。中国人把它连同各种织品和皮货输送给我们”。鉴于铁在国家经济中的重要地位,历代王朝多直接控制钢铁冶炼,17世纪以前,中国至少有10项冶铁技术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对世界文明作出了巨大贡献。

——摘编自李绍强《中国手工业经济通史》

材料二   洋务运动后期,一些洋务派督抚开始在自己主政区域建立钢铁企业。1871年,福州船政局所属铁厂首先采用新的钢铁加工技术:安装吊车,铸造大型汽缸;购置3吨汽锤,锻造大车轴;建立轧钢厂,轧制15毫米以下的造船钢板和6120毫米圆钢、方铁。1890年,上海江南机器制造总局建成中国第一座3吨炼钢平炉,后又建成了一座15吨炼钢平炉。同年,湖广总督张之洞主持兴建湖北汉阳铁厂和大冶铁矿,这是中国也是远东第一座近代钢铁联合企业。1896年汉阳铁厂招股200万两白银,由官办改为官督商办。从18711895年,全国钢铁最高年产量,铁没能超过50万吨,钢没能超过10万吨。

——摘编自严中平等《中国近代经济史统计资料选辑》

材料三   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我国钢铁工业的基础十分薄弱,全国几乎没有一家完整的钢铁联合企业。但广大工人阶级在党的领导下不畏困难,凭着钢铁意志创造了钢铁业发展的奇迹。在苏联援助下,我国相继恢复和新建了鞍钢、武钢、包钢等钢铁厂。钢铁工业按照中央政府的计划构建起“三大”“五中”“十八小”的格局。三大是建设鞍钢、武钢、包钢三个大型钢铁基地;五中是扩建、新建五个中型钢铁企业,即扩建太钢、重钢、马钢、石景山钢铁厂,新建湘钢;十八小是新建十八个小型钢厂,即邯钢、济钢、临钢、新余、南钢、柳钢、广钢、三明、合钢、长特、新疆八一、杭钢、鄂钢、连钢、安钢、兰钢、贵钢、通钢。到1956年,新中国钢铁产量年均增长31.6%,到1957年达到了535万吨。

——摘编自董志凯《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钢铁冶炼业发展的特点及意义。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洋务钢铁企业的发展不同于古代钢铁冶炼业之处。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成立初期钢铁工业迅速发展所折射的时代特征。
2024-05-22更新 | 40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陕西省安康市高新中学高三5月模拟预测文综试题-高中历史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503月,中国政务院先后公布《关于统一国家财政经济工作的决定》等系列文件明确:“国家财政统一于中央人民政府”,“除批准征收的地方税收外,所有关税、盐税、货物税、工商税的一切收入,均归中央人民政府财政部统一调度使用”。

19513月,政务院公布《关于一九五一年度财政收支系统划分的决定》:地方财政收支,“由中央人民政府财政部就指定的收入及核准的各区预算,划分一部分为大行政区的收支;大行政区根据中央划分之收支,按所属各省(市)具体情况,划分为大行政区级与省(市)的财政收支”。

1954年,中央做了调整:财政支出基本上按照隶属关系,属于中央的企业、事业和行政单位的支出,列入中央预算;属于地方的企业、事业和行政单位的支出,列入地方预算;地方财政的年终结余,由各地在下年度安排使用,不再上缴。

195711月,国务院下发《关于改进财政管理体制的规定》:地方财政收入分为地方固定收入、企业分成收入和调剂分成收入三种;分成的计算方法和分成比例三年不变;地方预算在执行过程中,收入超过支出,地方可以自行安排使用。

19589月,国务院通过《关于进一步改进财政管理体制和改进银行信贷管理体制的几项规定(草案修改稿)》,决定从1959年起:除少数仍由中央直接管理的企业收入和不便于按地区划分的收入,所有其他各种收入,全部作为地方财政收入。除了保证中央各部门直接办理的支出以外,所有其他各种支出,全部作为地方财政支出。收入大于支出的地方,多余部分上解中央,收入小于支出的地方,不足部分由中央给予补助。地方上年结余和地方自行管理的收支,列入国家预算。

——摘编自刘晓泉、吴森军《新中国中央和地方财政关系探析》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50年代中央与地方财政关系发展轨迹,请对中央关于中央与地方财政关系调整进行原因分析。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总结20世纪50年代央地财政关系探索的基本经验。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清时期,人们对种子在农业生产过程中的重要性有了更加深刻的认知,当时“母强则子良,母弱则子病”“择种不当,贻误岁计”等观点得到了普遍认可。再加上当时作物的复种指数提高,对作物种植的要求也相应提高。明代《国脉民天·养种篇》对当时的选种工作作了详细记载:“凡五谷、豆、果、蔬菜之种,犹人之父也,地则母耳。母要肥,父要壮,必先仔细拣种……既颗颗粒粒皆要仔细精拣肥实光润者,方堪作种用……所长之苗,与所结之子,比所下之种必更加饱满……下次即用此种所结之实内,仍拣上上极大者作为种子……如此三年三番之后,则谷大如泰矣。”之后也有清康熙皇帝在丰泽园(现中南海内)的水田中偶然发现有的稻谷提早成熟,于是他每年都将早熟的稻穗留做种子待来年播种,终于以“一穗传”的育种方法,培育成了新的早熟稻。经过北方地区30多年的试种,御稻米才被推广到江南一带种植,后来被称为“康熙御稻”

——摘编自吕珊雁《古代品种选育和种子处理》

材料二   194912月,农业部召开第一次全国农业工作会议,会议确定推广良种为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的重要措施之一。19502月,农业部发布《五年良种普及计划(草案)》,要求开展群众选种运动,建立品种改良制度,保证五年内完成良种普及计划。1953年,政府大力组织群众评选和换种农家良种,并结合农业试验研究机构选育新良种,有计划地推行良种繁殖推广工作。1955年,农业、粮食、商业三部和全国供销合作总社联合发出《关于加强粮食、棉花、油料作物优良品种繁育推广工作的联合指示》,要求加速良种的评选和推广,逐步建立良种繁育推广制度。据不完全统计,1956年,全国23个省(市、自治区)共征集到77000多个农作物品种,选出并在全国推广的稻、麦、杂粮、棉花、油料作物等主要作物品种200多个在新政权积极倡导和鼓励选育、推广良种的宣传和实践中,19501954年,全国农村都普遍开展了良种的群众选育工作。

——摘编自张晓玲《新中国成立初期农作物良种改进的成就与经验》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明清时期良种选育与新中国成立初期良种选育的相同点,并分析中国古代重视良种选育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新中国成立初期开展良种选育工作的影响。
2023-05-11更新 | 115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榆林市2023届高三四模文综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49101日新中国宣告诞生为标志,新中国财政随之建立起来。在组建从中央到地方的财政管理机构并建立统一的财政制度的同时,面对当时饱经战火摧残、几乎处于崩溃边缘的国民经济,财政主要担负了两个方面的任务:筹集并支付巨额的军政费用,以消灭残余敌对势力、接收旧政权的人员和维持新政权的运转:治理通货膨胀和整顿生产生活秩序,尽快促进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改善人民生活水平。在短短的3年时间内,中央政府通过推出统一财经工作、平衡财政收支、稳定物价等一系列政策措施为国民经济的恢复、政权的巩固以及各方面的治理工作提供了有力的保证,从而实现了国民经济的全面恢复和国家财政状况的根本好转。中共中央的财税改革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发挥了重大作用。

——摘编自高培勇《新中国财税体制的演进历程、历史逻辑及时代潮流》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初期财税改革的条件。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新中国初期财税改革的意义。
2023-05-03更新 | 75次组卷 | 2卷引用:陕西省咸阳市永寿县中学2024届高三下学期模拟测试(二)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为保证军粮供应,明代继承元代的军户制度,政府于驻军所在地分拨田土,兵士屯种自给。军屯组织与卫所制度相适应,因而卫所屯田遍及全国。洪武年间,明政府采取移民屯种的方式,将狭乡人民大量地向宽乡迁移。为了保障边防军粮供给,明政府规定盐商运粮到边地可以换取政府的贩盐执照,然后持盐引到指定的盐场领盐,再到指定的地区贩卖,即“开中之法”。至清代屯田种类繁多,数额很大。特别是在新疆统一后,为戍守需要,从内地调派大批军民到新疆,掀起大规模屯垦戍边的热潮。在天山南北,主要是在北疆地区大办各种屯田。屯田最初以军屯为主,并逐渐发展到民屯、遣屯、旗屯、回屯等多种形式。到1840年,新疆各种屯田共有屯丁11万多人,垦地近300万亩。

——摘编自高德步《中国经济简史》

材料二1954年,国家经济建设按计划有序展开,军队也开始逐步推行义务兵役制度。10月,中央军委决定中国人民解放军驻疆部队全部就地集体转业,成立新疆军区生产建设兵团,脱离军队系统,成为正规国营农场。随着兵团事业的发展,兴建了一大批工矿企业。其中包括钢铁、煤炭、建材、机械、水泥、造纸等生产资料工业,门类多达上百个。20世纪60年代初期,兵团奉命在新疆边疆地带建立农牧团场,以完成中央交付的屯垦戍边任务,兵团先后在2000余公里的边境地点建立了58个农牧场团。这些场团分布在新疆9个地区的26个边境县,形成一个纵深达30公里的团场带。在新开辟的绿洲上,兵团在我国较早实行机械化生产和科学种田,建立了大批社会化生产的国有农场。1988年以来,兵团每年拨出一定数额的款项用于扶持生活贫苦的少数民族职工,帮助他们自力更生、脱贫致富。

——摘编自李东泽《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历史演进研究》


(1)根据材料一,概括明清新疆地区屯田推行的特点及顺利推行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说明新中国成立以来,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历史作用。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8世纪,英国人口的增长导致对粮食的需求增加。圈占土地,实行粮食生产的规模化经营变得更加有利可图。议会的态度也逐渐从此前的限制圈地转为支持圈地,并开始以立法形式通过私人提出的圈地协议,从而推动一系列圈地法案的形成。地主贵族对于土地经营及农业技术改进有着强烈的兴趣,因为这能提高土地的收益,增加他们的财富。1730年,政治家汤森德勋爵退出政坛后,回到诺福克郡全身心地投入农业改良,他把在国外见过的农业耕作技术在自己的土地上进行实验。在整个18世纪,甚至到19世纪初,农业通过向工业部门提供羊毛、皮革、兽脂等原料而与工业建立起密切联系。

——摘编自刘金源《农业革命与18世纪英国经济转型》

材料二   1951年,中共中央在第一次农业互助合作会议上指出:“党中央从来都认为要克服很多农民在分散经营中所发生的困难,就必须提倡‘组织起来'……”《决议(草案)》中还规定了政府在贷款、供给新式农具和优良品种、劳模奖励等方面的政策,鼓励农民加入互助合作组织,发展农业生产。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中国农村历经互助组、初级农业社、高级农业社、人民公社的发展阶段,而农业技术变革也由最初的推广新式农具、良种改造、化肥应用发展到农业机械化,这些发展提高了农民的劳动效率,促进了农业增产丰收。

——摘编自苏泽龙《新中国成立初期传统农业改造研究》

材料三   2004年开始,中央连续发布了14个以“三农”为主题的“——号文件”,表明国家对“三农”问题的高度关注,与此同时,国家在“三农”领域的财政投入和政策倾斜也不断加大。在统筹城乡发展的战略指导下,21世纪以来,国家在制定农业农村政策时均遵循“少取、多予、放活”的基本原则,逐步构建起强农,惠农政策制度框架,并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领域的财政投入等。

——摘编自邹於娟《新中国七十年农业农村发展历程及政策演变》

(1)根据材料一、二,分别概括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中国与18世纪的英国农业发展变革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英两国农业发展变革呈现不同特点的原因。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新中国成立以来农业农村发展变革的历史经验。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8世纪后期开始的英国工业化运动给城市带来了沉重的社会问题。大量农村人口迅速涌入城市,导致城市原有的基础设施不堪重负,巨大的住房压力使工人聚居地沦为城市贫民窟。生活垃圾在城市街道上随处可见,大量排放的烟尘及有害气体严重污染了空气,不断损害着居民的身体健康。经济危机动辄导致数十万人失业,越来越多的工人挣扎在贫困线以下,生存条件不断恶化。同时,新兴的城市街道狭窄,建筑物品质低劣而且杂乱无章,缺乏整体环境方面的考虑,城市社会问题使政府面临着巨大的压力。19世纪中后期英国政府在社会分配和公共服务方面进行了一系列干预,使早期的城市社会问题得到了初步治理。

——摘编自李明超《工业化时期英国的城市社会问题及初步治理》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共领导人提出了系统的城市管理思想,成功地实现了从乡村到城市的战略转变。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认为,城市工作的中心环节是迅速恢复和发展城市生产,努力把消费型城市变成生产型城市。产业工人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工人阶级是实现城市管理的最基本的力量。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工作做不好,城市工作就不可能有稳定的基础。毛泽东同志指出:“城乡必须兼顾,必须使城市工作和乡村工作,使工人和农民,使工业和农业,紧密地联系起来。决不可以丢掉乡村,仅顾城市。”在中央的指导下,城乡兼顾与城乡互助成为当时城市管理的重要思想。同时,在各大城市,政府还出面邀请若干人组成各界代表会,代表会成为政府联系群众、依靠群众办事的一种较好的组织形式。在党的城市思想的指导下,中国共产党快速恢复和发展了城市生产,巩固了新生的人民政权,中共经受住了执政的最初考验。

——摘编自莫岳云《建国初期中国共产党的城市管理思想》


(1)根据材料一,概括工业化时期英国的城市问题。
(2)根据材料二,指出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共领导人的城市管理思想及其意义。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从近代以来中外城市治理中得到的历史启示。
2022-06-27更新 | 312次组卷 | 4卷引用:陕西省宝鸡市千阳县中学2023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模考文综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502月,一些华洋杂货批发商囤积钟牌414毛巾,零售价在10天内售涨84%,严重影响了国内民众的生活。为扭转困局,政府加强了对市场的管理,严厉打击、取缔投机活动。19504月,中国百货公司成立,在全国范围内组建国营百货零售商店48个,门市部87个;同时各级政府更是号召每一个县都要成立一家百货商店。至1956年,我国公私合营的百货商店已达到2803家,由此,国营商业掌握了大量货源,使军需和民用的物质需求有所保障。

材料二   1992年起、各大超市、大型购物中心等各种新业态陆续出现在中国市场。它们大多采取连锁经营方式,并迅速扩张,逐步蚕食百货商店在中国零售业的市场份额。1998年,286家大型商场总体实现利润22.25亿元,同比往年下降16.93%,1999年,百货商店盈利情况进一步恶化,239家商场有149家利润至现负增长,其中72家亏损近三成。2001年后,我国逐步消除壁垒、扩大商业领域的对外开放。外资企业的大量涌入对于一直萎靡不振的中国百货业来说,也是一剂“治病猛药”,通过与外资企业合资、并购、竞争,中国传统百货商店向现代百货转型的进程被大大缩短,它们利用已有的优势,利润得到稳步提升。

——以上均摘编自马军《我国百货商店发展历程及展华》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建国初期国营百货商店建立和发展的背景,并分析其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90年代以来推动传统百货商店向现代百货公司转型的主要因素。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