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恢复国民经济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7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洪武年间,“京师军民居室皆官所给,比舍无隙地”,“房屋各照原编字号造定文册,内府收照”,如报恩寺的42间廊房就属于南字号。其中,军士居营房,官员所居廊房称廨舍,均免“赁钱”。“苟在朝者,皆给廨舍处之”,“不许别衙门官员掺占”,“凡有司官吏不住公廨内官房而住街市民房者,杖八十”。太祖还“命於三山诸门外,濒水为屋,名塌房,以贮商货”。至于城中民居之廊房,则征“廊房钞”,“系民住房屋上纳”,“四季征收”,沿至明末;征“门摊”,明初收钞贯,嘉靖朝“针对开张铺面,每户征银33厘”;万历年间,征“房号钱”(摊派的雇佣钱),“以门面间数征收”。然而,景泰年间,“洪武中拨住房屋,今多焚毁倒塌,而办纳房钞如故”。嘉靖年间,“御赐廊房通被军民之家占为己业,法司各官反行赁典借住,使恩制不及于品官,官房占为市业”,对各卫新军,兵部不再供房,而是“每名给银买房居住”。

——摘编自「明]施沛《南京都察院志》《明史》等

材料二   建国初期,我国出现了不少乱占城市房屋的混乱现象。19501月,经政府机关研究后《人民日报》信箱答文:城市房屋,无论是属于城市地主或乡村地主所有、现在都不得没收,政府保护城市会馆及一般宗教迷信团体的房产,不予没收或接收。195011月,政务院规定:城市一切合法之私人房产出租时,其租约由双方协议订立,若有不正常租赁关系,予以取缔;公共房产出租,公私两利原则下,应收一定租金,对贫苦、烈、军、工属及集体宿舍等,可酌情照顾。19512月政务院《关于没收战犯、汉奸官僚资本家及反革命分子财产的指示》,没收后的财产(包括房产)归国家所有。中共中央于19561月批转《关于目前城市私有房屋基本情况及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意见》中指出:在一两年内逐渐完成对城市私人房产的社会主义改造;私人之间的买卖仍应允许,但必须经政府房产管理机构登记和批准。

——摘编自何勘华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明朝南京房产制度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影响其演变的主要因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建国初期我国城市房产政策的意义。
2022-09-09更新 | 160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邢台市名校联盟2023届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2 . 195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规定:“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借以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开辟道路。”这一法规的实行
①推动建国初期国民经济的恢复
②有利于新中国的工业建设
③加速了农业社会主义改造进程
④能够改善农民的物质生活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建国初期,党和政府对弱势群体的救助,既采取发放急赈、以工代赈、安置就业等经济措施,也要让弱势群体学习文化、参加政治活动,如乞丐每天要有8个半小时的学习和讨论时间等。该材料表明新中国成立初期社会救济的特点是
A.提供充分的就业机会
B.经济救助与政治文化相结合
C.具有公平的扶贫理念
D.短期救助和长期救助相结合
4 . 1950年,政务院在制定国家税收标准中贯彻两个原则:工业轻于商业的税收原则和生产资料轻于消费资料,日用品轻于奢侈品的税收原则。这一做法
A.有利于调整不合理的经济结构
B.旨在建立以重工业为主的模式
C.培养了国民勤俭朴素生活作风
D.充分地利用了原有的工业基础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1949年5月28日,人民币兑换银元的比价约为100:1,到6月8日非法市场上的比价已上涨到2000:1,银元猛涨刺激物价攀升。反动分子叫嚷:“解放军可以打进上海,人民币则进不了上海。”据此可知
A.国民党势力依然控制着上海
B.人们对银元有盲目的依赖感
C.人民币出现通货膨胀的现象
D.不法投机商制造混乱威胁政权

6 . 材料一:“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公事毕,然敢治私事。”

——《孟子,滕文公上》

材料二:“至秦则不然,用商鞅之法,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买卖。富者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故贫者常衣牛马之衣,而食犬彘之食。”

——《汉书·食货志》

材料三:自田制坏而兼并之法行,贫民下户复多,而中产之家(相当于自耕农)赈贷之所不及,一遇水旱,狼狈无策,只有流离饿莩耳。

——董猬《救活荒民书》

材料四:金宝庐舍,转瞬灰炽,惟有田者,岿然而独无恙。故上至绅富,下至委巷工贾,赢十百金,即莫不志在良田。

——陶煦《租核,推原》

回答:(1)材料一反映了哪一种土地制度?材料二反映了该制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发生这一变化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2)针对材料三所反映的社会问题,举例说明统治阶级试图解决该问题而采取的措施。

(3)材料四反映封建土地制度到明清时发生了什么变化?对社会发展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4)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我国的封建土地制度是怎样被废除的?

2017-04-21更新 | 73次组卷 | 1卷引用:2016-2017学年河北省邢台市第一中学高一下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卷
7 . 材料一 唐前期所兴修的163项水利建设中,北方五道就有101项,占全数2/3,……其中河北河南二道就有74项,占全部北方水利建设项目2/3强。唐后期10l项水利工程中,南方五道就有76项。其中以江南道为最多,竟然占49项。与此同时,北方诸道的水利建设数目,骤然下降,河南道由前期的20项下降为7项。

——据邹逸麟《从唐代水利建设看与当时社会经济有关的两个问题》


唐时淮北〔今豫东、皖北和苏北的一部分)属河南道,是安史之乱前经济最发达地区之一。……北宋时更是成为首善之区,东京物流主要依赖汴河一一淮水联运,推动了本地区水运发展,进而促进了商业和城币的繁荣。这些景象从南宋之后便不复存在.宋、金、元的争战几乎以此地区为前线,而黄河决口改道泛滥更是严重破坏了土壤、水文和地貌等自然生态环境,淮河河床抬高,导致淮河流域十年九灾〔早、涝、蝗)。此外,连年的农民起义很少不发源于淮北地区。

——摘编自吴海涛《淮北的盛衰:成因的历史考察》


材料二:20世纪40年代末50年代初,先后发生了四次大的物价涨风。第一次涨价风发生在1949年4月,华北发生严重的春旱,春粮短收,一场大范围的物价波动席卷华北、西北,在4、5两月,上述地区物价普遍上涨50%左右。……第四次涨价风是1950年前后,投机分子利用上海市场春节“红盘看涨”的才“规律”和国民党飞机轰炸上海,消费品供应趋等,在粮食和纱布上掀起又一次物价风波,带动全国物价上涨。……解放初期,在中小城市及广大农村,老百姓仍习惯于银元通货膨胀所养成的重物轻币心理和投机风气,短时间内还难以改变,一旦市场稍有风吹草动,投机者便兴风作浪,加剧了物价波动程度……
(1)根据材料一,归纳历史上淮北地区逐渐由盛转衰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40年代末50年代初物价上涨的原因,并指出新中国中央政府为稳定物价所采取的主要措施。
2016-11-18更新 | 654次组卷 | 1卷引用:2011届河北省邢台市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文综历史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