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恢复国民经济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1 道试题
1 . 观察下面统计图,对于该统计图分析正确的是
A.农村土地私有制得到根除B.多数农民经济状况得到改善
C.初步建立起互助合作制度D.生产资料公有制的逐步确立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真题 名校
2 . 1949年5月,中共中央发出指示:“只强调和资本家斗争,而不强调联合愿意和我们合作的资本家……这是一种实际上立即消灭资产阶级的倾向”“和党的方针政策是在根本上相违反的”。这一指示有利于当时
A.在经济领域实行公私合营B.接管城市后生产的恢复发展
C.确立国营经济的主导地位D.对新民主主义政策进行调整
2020-07-08更新 | 11393次组卷 | 88卷引用:2020年全国统一高考历史试卷(新课标Ⅰ)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3 . 1950年香港对内地贸易总值比上年增长了73.4%,但1952年却比上年下降了45.3%。香港对内地贸易总值急剧下降,主要是因为
A.苏联加大了对华援助B.新中国经济迅速恢复
C.西方孤立和封锁中国D.内地改变了经济制度
2020-05-09更新 | 149次组卷 | 3卷引用:2020届广东省高三模拟试题(一)文综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实现国家工业化,是国家独立和富强的必然要求和必要条件,也是一百多年来中国人民的夙愿。旧中国的工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只占很小的比重,1949年现代工业产值占工农业总产值的17%,而且发展极不平衡,仅有的一点工业基本上集中在沿海城市和地区。……到1952年工业已经恢复并超过了历史上的最高水平,但总的说来,中国还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

——杨先材《中国历史·中华人民共和国卷》

材料二   轻重工业在工业总产值中比重表


材料三   邓小平曾说:“过去搞平均主义,吃‘大锅饭’,实际上是共同落后,共同贫穷,”必须打破平均主义,允许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通过诚实劳动、合法经营比较快地先富起来,这是“加速发展、达到共同富裕的捷径。”

——《邓小平与当代中国思想解放》

材料四   “那时候我去广西火车站坐车,车站上就挂着大幅标语,写着‘坚决抵制来自广东的资本主义倾向’,郭华雄回忆说。当时很多人认为搞改革开放是资本主义的东西,有很多名词,如“苏修”“资本主义搞复辟”等。一开始,特区的建设只是作为一个试点,当时珠海景山路的左边是特区,下边就不是了,它的区域最开始只有8平方公里,后来扩大到10平方公里,最后才慢慢扩展到整个珠海。“

——摘编自《“珠海经济特区好”》


(1)依据材料一、二,分析建国初期我国工业结构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优先发展重工业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2)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三中“过去搞平均主义,吃‘大锅饭’”在农村中的表现是什么?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社会主义建设方针有什么转变?从中你有何启示?
(3)材料四中反映了珠海经济特区初创时期有什么问题?经济特区的创办有何意义?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至1952年,我党共接管官僚企业数量:2400多家银行,2858家工矿企业,还有交通运输招商局系统所属企业和十多家垄断性的内外贸易企业,并将它们逐步改造为国有。这反映了我国
A.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并举B.社会主义改造全面推开
C.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初见成效D.计划经济体制已经确立
6 . 中共中央曾发布文件称:“农民生活逐断改善,他们正在改变着过去半饥饿的状况,部分农民已能够储存少量粮食备荒。虽然粮食是增产了,但商品粮不能有相应的增加。”据此推断,国家随后
A.开展了土地改革运动B.实施了粮食统购统销政策
C.强化了人民公社体制D.建立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7 . 实现“耕者有其田”是中国共产党在民主革命时期的基本任务。到1952年底,除了一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和台湾地区之外,全国农村约有3亿无地和少地的农民被分到土地。这表明
A.新民主主义经济实现转型B.农民实现了生活上的共同富裕
C.社会主义制度基本上建立D.农村社会结构发生根本性变化
8 . 抗美援朝开始后全国性的“爱国主义生产竞赛”展开。工人喊出了“机器就是武器,工厂就是战场”的口号,自下而上地掀起了劳动热潮。这一劳动热潮的兴起是(  )
A.“双百方针”的鼓舞B.“向科学进军”口号的感召
C.“保家卫国”的必然D.大跃进运动蓬勃开展的产物
9 . 1952年,重庆一零一钢铁厂职工给毛泽东写信说:“成渝铁路的钢轨每一根都是我们亲手轧成的,那上面没有一个外国字……我们的工厂两年多来已发生根本变化。生产瘫痪状态早已成为历史陈迹。”这反映了
A.国民经济得到恢复B.“一五”计划的实施
C.“大跃进”的开展D.社会主义改造完成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清朝统治者认为:“市肆之中,多一工作之人,即田亩之中少一耕稼之人”,“虽不必使为工者尽归于农”,但要避免“为农者相率而趋于工矣”。全国各地税关税卡林立,还违反价值规律限价收购手工业产品。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材料二   甲午一战,中国败于原来经济落后的日本,举国震动。《马关务约》签订后,外货倾销,外资涌进,铁路权和矿权纷纷丧失。于是,“设厂自救”呼声遍及全国,群众反对外国人勘测、开矿、修铁路的斗争风起云涌。百日维新中,提倡实业,鼓励商办矿务、铁路,奖励实业方面的各种发明。维新失败,法令被废,但它所代表的思潮,已形成社会舆论,后来还是陆续实现了。

——摘编自许涤新《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

材料三   1950年6月,中共七届三中全会把现有工商业的合理调整,作为财经状况根本好转的一个重要条件。为此,国家增加投放货币,大量收购农副产品以提高农村购买力;扩大对私营工厂的加工订货;大幅减少工商税目;适当收缩国营商业,给私营商业以出路,并使之有利可图;在坚持工人民主权利等原则下,教育私营企业工人努力完成生产任务等,从而使公私关系、劳资关系和产销关系得到调整。当年秋,商品滞销情况全面缓解,全国城乡经济进一步活跃起来。

——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代工商业政策的变化,并简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合理调整工商业的特点和意义。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