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恢复国民经济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9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真题 名校
1 . 1949年5月,中共中央发出指示:“只强调和资本家斗争,而不强调联合愿意和我们合作的资本家……这是一种实际上立即消灭资产阶级的倾向”“和党的方针政策是在根本上相违反的”。这一指示有利于当时
A.在经济领域实行公私合营B.接管城市后生产的恢复发展
C.确立国营经济的主导地位D.对新民主主义政策进行调整
2020-07-08更新 | 11393次组卷 | 87卷引用:2020年全国统一高考历史试卷(新课标Ⅰ)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北宋政府大力提倡南北方改变传统的耕作制度,要求种植各种作物,“以防水事”。宋太宗时诏令江南、两浙荆湖、岭南诸州,“劝民益种诸谷,民乏粟、麦、泰、豆种者,于淮北州郡给之”,同时要求北方地区“广种杭稻”,而且予以优待,不征收推广新作物农田的租税。在北边,官方专门设有“稻田务”,大力兴建农田水利。宋仁宗时,许州当地人还不会种稻,“张邓公镇许,召襄、汉佃户教种公田”,不久即出现了“压塍霜稻报丰年,镰响枷鸣野日天”的丰收景象。知唐州赵尚宽,大力兴建农田水利,开辟许多水田,使水稻广为普及。诸州多有种植水稻者,齐、沂、徐等州尤为兴盛,鱼稻之饶,多见诸于史章。总的来看,南方的粮食作物比较单纯,没有北方那么丰富。北宋时期,南方推广麦粟不如北方种植水稻的面积大、效果好,这与北方土地五谷皆宜,水利建设大发展和宋朝政府重视发展北方经济有密切的联系。

——摘编自程民生《宋代粮食生产的地域差异》

材料二   对于刚刚成立的新中国而言,首先面临的是如何破解中国与欧美工业化先发国家差距拉大的“后发劣势”问题。但当时的新中国仍处于农业社会,工业只能生产纱、布、火柴、肥皂、面粉等为数甚少的日用生活消费品;1949年,中国主要工业品原煤、原油、钢的产量分别仅为美国的7.34%0.05%和0.22%。新中国成立初期要发展工业却得不到农业、人力资本等方面的支撑。就农业而言,1949年,中国粮食、棉花、油料和糖料的人均产量分别只有208.95公斤0.82公斤4.73公斤和5.23公斤。就人力资本而言,1949年中国人口的文盲率高达80%,而小学学龄儿童的入学率、初中阶段的毛入学率分别只有20%和3%,高等院校的在校生只有11.7万人。不仅如此,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中国实施的封锁、禁运也阻碍着新中国的发展。但新中国却克服了一切困难,仅用了近30年的时间便实现了对“后发劣势陷阱”的成功突破。

——摘编自郑有贵《实行集中力量办大事对后发劣势的成功破解》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为解决粮食生产地域差异问题所采取的举措,并指出其效果。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成立初期工业化遭遇发展困境的主要原因,并列举新中国成立至20世纪70年代成功突破“后发劣势陷阱”的重要举措。
3 . 1952年,重庆一零一钢铁厂职工给毛泽东写信说:“成渝铁路的钢轨每一根都是我们亲手轧成的,那上面没有一个外国字……我们的工厂两年多来已发生根本变化。生产瘫痪状态早已成为历史陈迹。”这反映了
A.国民经济得到恢复B.“一五”计划的实施
C.“大跃进”的开展D.社会主义改造完成
4 . 1952年12月,中共中央明确指出:要“集中力量保证重工业的建设”,但“决不能理解为可以忽视轻工业的发展、农业和地方工业的发展、贸易合作事业和运输事业的发展及文化教育卫生事业的发展,以至放松对这些事业的领导”。材料主要表明中共中央当时
A.投资规划不够科学B.注意经济的协调发展
C.重点倾向改善民生D.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1952年3月,南京首届农业劳动模范大会召开,会议宣布南京地区农村互助合作组发展到2442个,农户达到17983户,占全郊区农户总数的55.9%,做到了乡乡有互助组。这表明南京地区
A.出现了农村经济发展新模式
B.探索社会主义性质的集体劳动组织
C.是全国农业改造运动的开端
D.彻底地变革了农村土地所有制形式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33年春播开始前,罗斯福授意农业部长亨利·华莱士和农业部助理部长特格韦尔准备一个农业法案。3月罗斯福发布命令,将8个联邦农业信贷机构合并为农业信贷局。1934年6月通过弗雷泽——莱姆基农场破产法。农业部接到1933年夏、秋两季将丰收的报告后,立即派出大量代表,说服农民耕掉1000万英亩棉花。农业净收入,从1932年的192800万美元,增为1935年的460500万美元。农业品价格与农民购买制造品所付价格之比,以1909至1914年平价期流行比例为100,从1932年的58增为1935年的88。

——摘编自刘绪贻、杨生茂主编《美国通史》

材料二   据统计,全国粮食由1949年的2263.6亿斤增至1952年的3278.3亿斤,棉花由1949年的888.8万担增至1952年的2607.4万担。1952年至1956年,全国共推广使用化肥400多万吨,推广双轮单铧犁150多万件,推广使用农药28.5万吨。1956年粮食良种播种面积已占全部粮食播种面积的36%,棉花良种播种面积占全部棉花播种面积的90%。1956年,全国已建成拖拉机站326个,农业技术推广站14230个,畜牧兽医站2257个,新式农具站207个。

——摘编自叶明勇《新中国三大农业政策与农村社会经济结构变迁》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罗斯福调整农业的举措。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农业迅速发展的原因。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从两国农业发展中得出的认识。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1949年4月,刘少奇在《天津工作问题》调查提纲中写道:“为在党的总路线之下实现发展生产的目的,必须正确确立与改善以下各方面的关系:公私关系、劳资关系、城乡关系、内外关系。”这一思想
A.有利于推动党的工作重心转移
B.准确指出了当时国内的主要矛盾
C.是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指导方针
D.为社会主义改造提供了理论基础
2019-04-21更新 | 755次组卷 | 16卷引用:【全国百强校】新疆乌鲁木齐八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1951年春,山西长治地委对其辖区的5个村卖地情况进行了调查,发现:“土改后5个村共有卖地户96户,计:新中农61户,占63.5%;老中农31户,占3%;贫农4户(其中有2户系旧富农下降),占4.2%。共卖出土地284.11亩,其中新中农占65.2%,老中农占2%,贫农占3.2%。”这说明该地区
A.农村土地改革没有成果
B.农民土地私有制发生了变化
C.农民两极分化十分严重
D.变革农村生产关系的必要性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1949年5月28日,人民币兑换银元的比价约为100:1,到6月8日非法市场上的比价已上涨到2000:1,银元猛涨刺激物价攀升。反动分子叫嚷:“解放军可以打进上海,人民币则进不了上海。”据此可知
A.国民党势力依然控制着上海
B.人们对银元有盲目的依赖感
C.人民币出现通货膨胀的现象
D.不法投机商制造混乱威胁政权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