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恢复国民经济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0 道试题
2023·浙江·模拟预测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共和国晚期,庞培最终占领并摧毁海盗的所有要塞,在三个月内基本平定地中海地区的海盗,之后20多年内海盗没有大规模进行海上劫掠。庞培非常重视撒丁行省的粮食供应,奖励撒丁岛托运人公民权。罗马城的粮食供应依赖海港,将来自地中海的物资转运到台伯河的码头。港口设施为粮船停靠、粮食的卸载、储存提供了便利。为此,罗马修建和改建了普特奥利港和奥斯提亚港。

——王茹《共和国晚期罗马城粮食短缺及解决措施研究》

材料二:19501953年,我国出口的大宗产品均为初级产品,1950年、1951年和1952年粮油出口比重分别达到50.4%43.4%47.3%;土产畜产分别占了32.8%23.6%25.8%1950年粮油食品出口额为2.79亿美元,1952年达到389亿美元。当时需要进口的物资较多,但可供出口的产品并不多,粮食首当其中担当了大任。1953年出口的粮食中,出口苏联大豆20亿斤,主要用于换回机械设备,出口锡兰5.4亿斤用于换橡胶。大量的粮食等农产品换取了宝贵的外汇。

材料三:1985年我国粮食净出口271万吨,1986年净出口181万吨。但随着粮食政策的调整,特别是价格政策的调整,粮价对农民生产积极性的刺激有所减弱。其中,粮食统购加价政策改为粮食合同定购价格,合同定购价格水平有所下降,加上粮食市场价格回落,农民粮食出售价格实际上是降低了。由于经济作物比较收益较高,市场需求旺盛,种植结构出现了比较明显的变化,粮食产量出现下降。1987年粮食回到了净进口的局面。

——以上材料摘编自张树淼《中国粮食进出口问题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古罗马保障粮食贸易举措的作用。
(2)根据材料二,概括新中国初期我国粮油出口的特点,并结合所学分析这一时期粮油出口的历史意义。
(3)根据材料三,概括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我国粮食进出口的变化趋势,并结合所学说明其成因。
2023-12-14更新 | 159次组卷 | 2卷引用:浙江省2024届高三上学期新高考研究(五)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墨西哥是拉丁美洲经济发展速度较快的国家之一。1917年制定的宪法明确规定:“只有墨西哥人……和墨西哥公司有权购置墨西哥的土地、水域及其附近的土地。”国家在任何时候都有权“为了公共利益”而限制私有财产。从30年代起,石油、电力、主要矿业以及大部分钢铁工业都属于国营企业。50年代,墨西哥政府提出“稳定发展”战略,实行耐用消费品和部分生产资料的“进口替代”,禁止进口本国已能生产的工业品,而对技术设备则征收很低的关税,甚至免税。19621970年,墨西哥的GDP年增长率达到7.6%。直到60年代末,本国企业仍只能满足生产资料需求的30%。

——摘编自陈芝芸《战后墨西哥的经济发展战略》

材料二   新中国初期,在农村地区普遍建立供销合作社。作为国营贸易公司在基层的中介代理人,供销合作社在城乡经济交流工作中发挥着巨大作用。供销合作社一方面承担各类粮农土产的收购任务,另一方面将各类工业品输送到乡村地区,尤其是作为生产资料的各类产品下乡。同时,中央还与苏联、波兰、捷克斯洛伐克等社会主义阵营国家分别签订贸易协定,推销我国农土特产,进口必要的国家建设生产资料。至1952年,“中国与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的贸易总额已占到中国大陆对外贸易总额的81.3%”。

——摘编自曹东勃、叶子辉《新中国初期重构经济循环的新时代启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二战前墨西哥经济发展战略的特点,并指出20世纪五六十年代墨西哥经济发展战略的重点及其结果。
(2)根据材料二归纳新中国初期重构经济循环的举措,并简析这些举措的历史意义。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时代下的竞赛热潮”

1950年7月,中华全国总工会提出,全国广大工人阶级都应积极动员起来,开展大 规模的群众性劳动竞赛;1951年2月,中央农业部发出“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爱国主义丰产运动”的号召。广大民众积极参与爱国增产节约运动、创新记录运动、丰产竞赛运动等。
60年代前期,广大群众自力更生、艰苦创新,在工业、农业、科技等领域开展新一 轮“比学赶帮超”群众性竞赛活动,主要目标由提高劳动生产率到提高技术水平,技术革 新和技术竞赛运动掀起新高潮。同时,进一步在工业部门中开展以支援农业、增产日用品等为核心的增产节约运动。
80年代以来,劳动竞赛不断改革创新。竞赛目标以提高经济效益为重点,竞赛内容以技术创新为核心,竞赛奖励注重精神鼓励和物质奖励相结合。2000年,中华总工会提出把增强企业科技开发能力、市场竞争能力、抗御风险能力作为主攻方向,深入开展劳动竞赛、技术比赛等多种形式的群众性经济技术活动。

——摘编自欧阳恩良王建超《中国共产党领导劳动竞赛的历史考察》等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对不同时代的“竞赛热潮”进行简要阐释。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潍坊柴油机厂大事记

1946年,环海铁工厂(其前身)创建于威海。

1948年,12名环海铁工厂工人筹建潍县坊子大华机器厂。1950年,生产了25台15马力柴油机支援治准工程。

1953年,企业收归国家第一机械工业部,并更名为潍坊柴油机厂,建成了金工、铆锻、装试等车间,扩大了生产能力。

1957年底,工厂生产柴油机达到574台,提前两年完成工厂计划。

1958年,进行扩建。

1961年,开始进行全面整顿。

1965年,工厂扭亏为盈,被国务院命名为全国70个大庆式企业之一。1978年,各项生产指标基本恢复。

1984年,定点生产从奥地利引进的斯太尔重型汽车用发动机,对引进的技术进行消化,将技术标准进行“中国化”。

1986年,对市场需求量大的老款柴油机进行一系列的技术改造。1994年,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要求进行精简改革。

2002年,成为本行业内首家完成混改的企业,正式成立潍柴动力集团。2004年,在香港成功上市。

2009年,入选“国家级创新试点企业”,入选亚洲品牌500强。2022年,弹柴动力发布全球首款本体热效率51.099%柴油机,刷新全球纪录。

——摘编自《潍坊柴油机厂厂志》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以“潍坊柴油机厂的发展见证新中国经济的变迁”为题写一则历史短文。(要求:表述成文,叙述完整;立论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
2023-04-28更新 | 494次组卷 | 11卷引用:山东省潍坊市2023届高三二模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晚清国内公债筹募概况(节选)

公债名称时间与用途筹募额定数实际额度具体承销情况
西征借款1878年西征善后及新疆建设350万两认购150万两成立乾泰公司借款
昭信股票1898年战争赔款1亿两认购2000万两户部通过银行、钱庄筹款
湖南公债1910年地方财政120万两转外债外资银行承销
爱国公债1911年镇压辛亥革命3000万元不足1200万元资政院委托大清银行办理,实为向亲贵及官员摊派

——摘编自刘杰《辛亥鼎革与财政举债:晚清民初“爱国公债”的发行与偿还》

材料二   194912月,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决定来年发行第一期人民胜利折实公债,总额为1亿分,华东区分担45%,上海市分担华东区的66.6%。上海市组建了公债推销委员会,深入宣传,“购买公债不但还本,而且付息……是争取人民解放战争最后胜利的重要保证”。《解放日报》为公债开设了答疑专栏。工商界巨擘带头认购,群团组织还推动了公债认购竞赛,最终圆满完成目标。

——摘编自孔祥成、牛茹琪《从首笔国债发行看新中国初期中共的城市社会动员能力》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晚清公债发行的特点,并分析其影响。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中国发行人民胜利折实公债圆满成功的原因。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5110月间,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讨论的中心问题是朝鲜战局的发展趋势与应对目前财政严重困难的对策。会议明确提出:1952年财政困难将更加严重,必须要求各地从11月起开展全面增产节约运动……提倡节约,严禁浪费。23日,毛泽东在政协一届三次全体会议上发表讲话时指出:“现在,抗美援朝的伟大斗争还在继续进行,我们需要增加生产,厉行节约,来支持中国人民志愿军。这是中国人民今天的中心任务,因此也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这一次会议的中心任务。”

——摘编自贾秀堂《新中国初期如何开展增产节约运动》

材料二   爱国增产节约运动使农民群众生产积极性显著提高,使1951年的粮食、棉花等农作物的产量都超过了1950年的水平。节约运动中很多农民通过辛勤劳动增加农作物的产量,工人则通过积极工作提高生产效率。而增产节约运动则是在此基础上的进一步深入发展,把抗美援朝运动的发展程度引向高潮。另外,增产节约运动具体到各阶层民众所做工作的每个细节,只有这样才能激起农民群众的社会担当意识,才能增强社会各个行业民众的爱岗敬业意识。总之,爱国增产节约运动使各行各界爱国人士纷纷投入到增产节约的浪潮之中,全国上下同心协力旨在促进国家的经济发展来更好地支持战争物质需要。

——摘编自逢大明《抗美援朝运动对新中国社会价值观建设的影响与启示》

(1)根据材料一的史料探究新中国“爱国增产节约运动”,指出其史料价值,并做出合理推断。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围绕“爱国增产节约运动”提炼一个论题,加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503月,中国政务院先后公布《关于统一国家财政经济工作的决定》等系列文件明确:“国家财政统一于中央人民政府”,“除批准征收的地方税收外,所有关税、盐税、货物税、工商税的一切收入,均归中央人民政府财政部统一调度使用”。

19513月,政务院公布《关于一九五一年度财政收支系统划分的决定》:地方财政收支,“由中央人民政府财政部就指定的收入及核准的各区预算,划分一部分为大行政区的收支;大行政区根据中央划分之收支,按所属各省(市)具体情况,划分为大行政区级与省(市)的财政收支”。

1954年,中央做了调整:财政支出基本上按照隶属关系,属于中央的企业、事业和行政单位的支出,列入中央预算;属于地方的企业、事业和行政单位的支出,列入地方预算;地方财政的年终结余,由各地在下年度安排使用,不再上缴。

195711月,国务院下发《关于改进财政管理体制的规定》:地方财政收入分为地方固定收入、企业分成收入和调剂分成收入三种;分成的计算方法和分成比例三年不变;地方预算在执行过程中,收入超过支出,地方可以自行安排使用。

19589月,国务院通过《关于进一步改进财政管理体制和改进银行信贷管理体制的几项规定(草案修改稿)》,决定从1959年起:除少数仍由中央直接管理的企业收入和不便于按地区划分的收入,所有其他各种收入,全部作为地方财政收入。除了保证中央各部门直接办理的支出以外,所有其他各种支出,全部作为地方财政支出。收入大于支出的地方,多余部分上解中央,收入小于支出的地方,不足部分由中央给予补助。地方上年结余和地方自行管理的收支,列入国家预算。

——摘编自刘晓泉、吴森军《新中国中央和地方财政关系探析》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50年代中央与地方财政关系发展轨迹,请对中央关于中央与地方财政关系调整进行原因分析。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总结20世纪50年代央地财政关系探索的基本经验。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农业赋税是古代中国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古代中国的赋税理论很少涉及发展私营工商业和鼓励自由贸易等内容,其思想主要体现在漕运、盐政、屯垦和征收轻重等方面。重农抑商和经济干涉主义是两千多年始终贯彻的封建社会正统赋税思想。

——摘编自聂慧丽《中国古代农业赋税思想及演变》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初期,完成土改的老解放区实行比例税制,以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新解放区实行累进税制,以削弱地主和富农经济。这一时期,国家实行轻税政策,根据不同情况实行垦荒性减免、灾情减免和社会减免。为了对农止税收的组织与管理进行指导,1949年到1952年,中央发布的有关农业税收的条例、指示、纲要、办法有12件之多。

——摘编自陆和健《1949〜1952年的农业税收与新中国国民经济的恢复》


(1)根据材料一,指出中国古代农业税收思想的主要内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49〜1952年中国农业税收的特点,并简析这一时期农业税收政策的历史作用。
2022-09-29更新 | 95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创新发展联盟2023届高三9月阶段考试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38年,鲁迅艺术文学院在延安成立,学院创办之初,坚持教育与耕作相结合,讲授自然科学的生产技能,以应付生活困难问题。广大师生充分发展了劳动活动的能力,获得知能训练(帮助个体提高智慧能力的训练方法)和经验以创造新生的环境。鲁迅艺术文学院带领学生开荒种地,在自力更生的劳动中逐步展开了教学活动。1940年,鲁艺学员在二十余天的时间里共翻地616.5亩,播种谷子190亩,种黑豆25亩,种洋芋155亩,种玉米、豆角13.2亩,种树690株。在教育与耕作的结合中,广大师生进一步培养了劳动品质,丰富了创作源泉。

——摘编自于欣《延安时期高校劳动教育演变研究——以延安时期四所高校为个案》

材料二   1949年9月,《共同纲领》提出将“五爱”作为我国公民的公德,“热爱劳动”就是其中之一。1950年6月,北京农业大学创办“农耕学习班”,学校中的15位教授、讲师、助教组成工作团到东北垦区指导工作并总结部队生产的经验。1950—1952年,华东区12所高等工业学校学生参加生产实习,在厂矿企业生产实习中获得很多实际知识,对所学理论有了更深的理解。大连工学院等学校学生的专业实践技能在参加生产实习后有显著进步。1954年暑假,北京市发动16所大学和6所中学,参加苏联展览馆挖湖工程的义务劳动,共挖土约5542立方米,完成全部工程的一半工作量,为国家节省成本高达2100余万元。

——摘编自苏琼《建国初期大学生劳动教育的历史演变研究(1949—1965年)》


(1)根据材料一,概括20世纪三四十年代鲁迅艺术文学院劳动教育内容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与50年代学校劳动教育的异同。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劳动教育对当今时代的意义。
2023-09-03更新 | 41次组卷 | 1卷引用:高考历史非选择题分类练2024版全国通用-第三部分新考法专练3五育并举
10 . 阅读材料, 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毛泽东特别关注经济建设和民生问题,坚持统筹兼顾、综合利用。社会主义建设初期,毛泽东从认识自然规律、战胜自然灾害、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等方面,强调人对于自然界的主动性作用,同时发出“绿化祖国”伟大号召,以恢复新中国成立之前由于长期战争和生产力低下等原因而被严重破坏的生态。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中国共产党人持续推进生态建设,绿化祖国行动深入开展,形成了“保护环境的实质就是保护生产力”的重要认识。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根据新阶段的发展要求确立“建设美丽中国”目标,以前所未有的力度进一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同时从生态文明建设的世界大局出发,以胸怀天下的格局和担当,倡导“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与世界各国携手,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新局面。

——摘编自彭秋归《从“绿化祖国”到“建设美丽中国”》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现代中国生态文明观变化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现代中国生态文明观蕴含的智慧。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