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恢复国民经济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2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墨西哥是拉丁美洲经济发展速度较快的国家之一。1917年制定的宪法明确规定:“只有墨西哥人……和墨西哥公司有权购置墨西哥的土地、水域及其附近的土地。”国家在任何时候都有权“为了公共利益”而限制私有财产。从30年代起,石油、电力、主要矿业以及大部分钢铁工业都属于国营企业。50年代,墨西哥政府提出“稳定发展”战略,实行耐用消费品和部分生产资料的“进口替代”,禁止进口本国已能生产的工业品,而对技术设备则征收很低的关税,甚至免税。19621970年,墨西哥的GDP年增长率达到7.6%。直到60年代末,本国企业仍只能满足生产资料需求的30%。

——摘编自陈芝芸《战后墨西哥的经济发展战略》

材料二   新中国初期,在农村地区普遍建立供销合作社。作为国营贸易公司在基层的中介代理人,供销合作社在城乡经济交流工作中发挥着巨大作用。供销合作社一方面承担各类粮农土产的收购任务,另一方面将各类工业品输送到乡村地区,尤其是作为生产资料的各类产品下乡。同时,中央还与苏联、波兰、捷克斯洛伐克等社会主义阵营国家分别签订贸易协定,推销我国农土特产,进口必要的国家建设生产资料。至1952年,“中国与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的贸易总额已占到中国大陆对外贸易总额的81.3%”。

——摘编自曹东勃、叶子辉《新中国初期重构经济循环的新时代启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二战前墨西哥经济发展战略的特点,并指出20世纪五六十年代墨西哥经济发展战略的重点及其结果。
(2)根据材料二归纳新中国初期重构经济循环的举措,并简析这些举措的历史意义。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洪武年间,“京师军民居室皆官所给,比舍无隙地”,“房屋各照原编字号造定文册,内府收照”,如报恩寺的42间廊房就属于南字号。其中,军士居营房,官员所居廊房称廨舍,均免“赁钱”。“苟在朝者,皆给廨舍处之”,“不许别衙门官员掺占”,“凡有司官吏不住公廨内官房而住街市民房者,杖八十”。太祖还“命於三山诸门外,濒水为屋,名塌房,以贮商货”。至于城中民居之廊房,则征“廊房钞”,“系民住房屋上纳”,“四季征收”,沿至明末;征“门摊”,明初收钞贯,嘉靖朝“针对开张铺面,每户征银33厘”;万历年间,征“房号钱”(摊派的雇佣钱),“以门面间数征收”。然而,景泰年间,“洪武中拨住房屋,今多焚毁倒塌,而办纳房钞如故”。嘉靖年间,“御赐廊房通被军民之家占为己业,法司各官反行赁典借住,使恩制不及于品官,官房占为市业”,对各卫新军,兵部不再供房,而是“每名给银买房居住”。

——摘编自「明]施沛《南京都察院志》《明史》等

材料二   建国初期,我国出现了不少乱占城市房屋的混乱现象。19501月,经政府机关研究后《人民日报》信箱答文:城市房屋,无论是属于城市地主或乡村地主所有、现在都不得没收,政府保护城市会馆及一般宗教迷信团体的房产,不予没收或接收。195011月,政务院规定:城市一切合法之私人房产出租时,其租约由双方协议订立,若有不正常租赁关系,予以取缔;公共房产出租,公私两利原则下,应收一定租金,对贫苦、烈、军、工属及集体宿舍等,可酌情照顾。19512月政务院《关于没收战犯、汉奸官僚资本家及反革命分子财产的指示》,没收后的财产(包括房产)归国家所有。中共中央于19561月批转《关于目前城市私有房屋基本情况及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意见》中指出:在一两年内逐渐完成对城市私人房产的社会主义改造;私人之间的买卖仍应允许,但必须经政府房产管理机构登记和批准。

——摘编自何勘华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明朝南京房产制度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影响其演变的主要因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建国初期我国城市房产政策的意义。
2022-09-09更新 | 160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邢台市名校联盟2023届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3 . 货币是商品流通的重要媒介,它的的兴衰彰显了一个国家政治、经济、军事实力。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在建立金融垄断的过程中,改革币制是个极为关键又无法回避的问题。历经6年酝酿,于193345日颁布“废两改元布告”。然而以银为主要货币的中国却产银有限,致使世界银价的涨跌,都会给中国经济带来极大影响。1934年由美国发起的白银风潮,引起世界银价上涨。中国白银大量外流,导致失业增多,物价暴跌,大批工商企业破产倒闭。面对银本位制度已崩溃的现状,为摆脱财政经济危机,国民政府决定放弃银本位制,实施法币政策。尽管法币改革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国民政府始终都没有实现金融的独立,以及后来通货膨胀的出现,都注定改革失败的必然性。

————摘编自王允庭《1935年法币改革》

材料二   1948121日,在合并解放区银行(华北、北海和西北农民银行)的基础上,建立了中国人民银行,标志着新中国金融体制的诞生。新中国成立后,以30年代形成的前苏联金融模式为改革方向,采取了适合当时国情的有效改革措施:接管官僚资本银行;改造民族资本金融业;取缔外国在华银行的特权;建立农村集体金融组织。形成了由中国人民银行统揽一切金融业务的“大一统”金融体制。在这一体制下,中国人民银行既行使中央银行职能,又办理所有具体银行业务;既是金融行政管理机关,又是经营金融业务的经济实体。

————摘自陈世敏《新中国金融体系改革的回顾与展望》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35年国民政府实行法币改革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概括新中国成立初期金融改革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简评 “大一统”金融体制
2023-02-01更新 | 49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益阳市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4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新中国面临一个经济上千疮百孔的烂摊子。国家财政困难,投机商人趁机抢购物资,囤积居奇,拒用人民币,倒卖银元,加剧物价飞速上涨,给新生的人民政权和人民的生活带来极大的威胁。

材料二   改革首先在农村取得突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全国各地逐步推广开来。到1983年,我国农业总产值年均增长率近8%,农民收入明显增加。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按照扩大企业自主权、实行政企分开原则,进行改革综合试点。通过改革,企业有了竞争机制,增强了活力,经济得到快速发展,效益显著提高。

材料三

“神威·太湖之光”超级计算机                              港珠澳大桥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面临的经济形势并指出为改变这种形势而采取的经济措施。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农村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内容及其作用。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我国科技和基础设施建设在世界中的地位,谈你对我国能够取得这些成就的认识。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农村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础性体现。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新中国成立初期,伴随着国家政权和国家制度的重构,明确农村地区的土地产权关系成为逐步理顺农村工作的前提。同时,党和人民政府通过废除保甲制度、颁布《婚姻法》等治理举措,崩解了农村社会原有的“政权、族权、神权、夫权”的旧政治权威。1950年,政务院颁布了《乡(行政村)人民代表会议组织通则》和《乡(行政村)人民政府组织通则》。村政府与乡政府并立为基层政权。

——摘编自丁云《新中国成立以来农村基层党建与基层治理的发展变迁》

材料二   1958年,《关于在农村建立人民公社问题的决议》,按此决议,原有的几十甚至上百个经济条件、贫富水平不均的合作社合并为一个农村人民公社,将一切生产资料上交给人民公社,统一分配。人民公社不仅要管生产、管政权,还要管社员生活,形成一种“政社合一”模式。直至土地承包到户之后,农民才开始从高度集体化的治理体制中脱嵌出来,家户重新成为独立的经营单位。农村社会重归分散,“政社合一”模式已经失去了其存在的经济基础,1983年,全新的乡镇基层政权体系逐步建立起来。同时,伴随农村经济活力的充分调动,多元利益主体纷纷出现,村委会成为群众自治组织,也是整合农村社会的组织。

——摘编自祝传佳《新中国成立70年农村基层治理模式变迁研究》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指出建国初期,党和政府重构乡村秩序的主要措施,并结合所学分析其影响。
(2)据材料二概括20世纪50年代末以来我国农村基层治理体制的演变。并结合所学,分析不同阶段的治理体制产生的主要背景。
2022-11-29更新 | 347次组卷 | 8卷引用:江苏省镇江市2023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4310月,陕甘宁边区政府公布劳动英雄(模范)评选标准:甲、从事农业、工业、运输、打盐及纺织等生产之一而积极生产,成绩特出;乙、推动他人生产,并获得成绩……

——摘编自甘肃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室《陕甘宁革命根据地史料选辑》(一)

材料二   19507月,政务院全体会议决定表彰工人、农民和士兵中的劳动模范,评选标准除了要求技术先进、发展生产有显著成绩之外,还特别强调认同党和国家、敢于同旧势力斗争、支援前线有特殊功绩等。

——摘编自孙云《1950年全国英模表彰大会的召开及意义》

材料三   19798月,国务院决定表彰全国劳动模范,评选标准主要包括“在生产技术上有重大改革或有重大合理化建议”、“在创造发明、科学研究方面有重大贡献”等,强调以生产建设一线的职工为重点,以生产成绩、革新论英雄。

——摘编自姚力《19771979年的全国劳动模范表彰》

材料四   2005年,中华全国总工会修订了全国劳动模范的评选标准,不仅完善了“劳动”的概念,进一步承认了管理、服务、科技等劳动形式的价值创造功能,而且也丰富了劳动者的主体构成,私营业主、进城务工人员以及体育、娱乐明星等首次纳入评选范围。

——摘编自中国政府网《新闻办举行2005年全国劳模表彰大会新闻发布会》等


(1)结合时代背景,指出材料一中劳动模范标准设立的原因,并分析材料二、三中劳动模范标准变化的原因。
(2)概括材料四中劳动模范评选标准的新内涵,并简析其意义。
22-23高三上·全国·课时练习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49年军费开支占财政收入的一半以上,1950年仍占41.1%。随着解放区的扩大,国家的管理机构相应增加,行政人员也随之增加。在广大的新解放区,人民政府对于一切不愿抵抗的旧军队与旧人员采取一律包下来的政策,因而增加了大量的脱产人员。到1950年3月,连同老解放区在内,全国脱产的军政公教人员有近900万人,他们的生活需要政府给以保障,这在财政上无疑是一个沉重的负担。此外,需要拨出大批粮食、物资救济灾民和失业工人、知识分子,争取不使一个人饿死,以安定民心。还需要拨出一定的经费进行必要的经济恢复工作,如抢修铁路、兴修水利、发展农业等。1949年全年支出军政费用、救灾费用及抢修铁路等经费,共达567亿斤小米,比当年财政收入303亿斤小米高出将近1倍。

材料二   1949年4月、6月、8 月,华北、华东、华中、华南地区分别颁布金银和外币管理办法,宣布禁止金、银、外币自由流通,由中国人民银行负责收兑。同时,在各地发动群众开展反对用银元、黄金和外币进行黑市投机活动的斗争。此外,各地还加强了对金融机构的管理,取缔非法信用机构,将私营行庄业务置于国家银行控制之下。1949年7月,决定成立全国统一的内外贸专业公司,以统一集中掌握与调运物资,加强在市场斗争中的力量。1949年10月间出现的第三次物价大波动势头最猛,投机资本极为猖獗。对此,在中央人民政府统一领导下,由陈云主持,组织金融、贸易、财政各部门的力量,精心安排,展开了有力反击。依照《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第四十条中“建立国家预决算制度,划分中央和地方的财政范围,逐步平衡财政收支,积累国家生产资金”的规定,着手编制1950年全国的财政收支概算。1949年12月2日,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四次会议正式通过了《关于发行人民胜利折实公债的决定》,规定这项公债在1950年内发行两期,每期发行1亿分,以实物计算,年息5厘,分五年还清。从1950年6月开始,统筹兼顾,五种经济成分在国营经济领导下,分工合作,各得其所。

——项怀诚主编:《中国财政通史》当代卷


请回答:
(1)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造成建国前后我国财政负担沉重的原因。
(2)据材料二概括建国前后我国解决财政困难所采取的措施,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影响。
2022-11-27更新 | 118次组卷 | 2卷引用:高中历史大单元作业(选择性必修)选必1第4课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为保证军粮供应,明代继承元代的军户制度,政府于驻军所在地分拨田土,兵士屯种自给。军屯组织与卫所制度相适应,因而卫所屯田遍及全国。洪武年间,明政府采取移民屯种的方式,将狭乡人民大量地向宽乡迁移。为了保障边防军粮供给,明政府规定盐商运粮到边地可以换取政府的贩盐执照,然后持盐引到指定的盐场领盐,再到指定的地区贩卖,即“开中之法”。至清代屯田种类繁多,数额很大。特别是在新疆统一后,为戍守需要,从内地调派大批军民到新疆,掀起大规模屯垦戍边的热潮。在天山南北,主要是在北疆地区大办各种屯田。屯田最初以军屯为主,并逐渐发展到民屯、遣屯、旗屯、回屯等多种形式。到1840年,新疆各种屯田共有屯丁11万多人,垦地近300万亩。

——摘编自高德步《中国经济简史》

材料二1954年,国家经济建设按计划有序展开,军队也开始逐步推行义务兵役制度。10月,中央军委决定中国人民解放军驻疆部队全部就地集体转业,成立新疆军区生产建设兵团,脱离军队系统,成为正规国营农场。随着兵团事业的发展,兴建了一大批工矿企业。其中包括钢铁、煤炭、建材、机械、水泥、造纸等生产资料工业,门类多达上百个。20世纪60年代初期,兵团奉命在新疆边疆地带建立农牧团场,以完成中央交付的屯垦戍边任务,兵团先后在2000余公里的边境地点建立了58个农牧场团。这些场团分布在新疆9个地区的26个边境县,形成一个纵深达30公里的团场带。在新开辟的绿洲上,兵团在我国较早实行机械化生产和科学种田,建立了大批社会化生产的国有农场。1988年以来,兵团每年拨出一定数额的款项用于扶持生活贫苦的少数民族职工,帮助他们自力更生、脱贫致富。

——摘编自李东泽《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历史演进研究》


(1)根据材料一,概括明清新疆地区屯田推行的特点及顺利推行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说明新中国成立以来,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历史作用。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革命之前和革命之初,英国国家财政收入主要依靠王室的领地收入等封建收入维持,虽然国王和议会围绕征税权在进行斗争,但税收并不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主体。英国革命中和革命后,消费税和土地税制度建立起来,关税也进一步增加,最终形成以土地税、消费税和关税三驾马车并驾齐驱的税收格局,国家财政收入也以这三种税收为基础。 据统计,1689—1714年间,英国财政总收入为1.196亿镑,其中议会批准的直接税收入占39.98%,议会批准的间接税收入占56.9%,而王室财产收入仅占1.09%。英国财政革命完成了由“领地国家”向“税收国家”的转型。

——摘编自梁发芾《财政革命开启近代英国强盛的先机》

材料二   1950年3月,政务院通过了《关于统一国家经济工作的决定》。当时的财政收入主要是公粮和城市税收。《决定》规定,公粮除地方附加粮(一般为正粮的)外,全部归中央人民政府财政部统一调度;税收除批准征收的地方税外,所有关税、盐税、货物税、工商税收入统归中央财政部调度。从第二季度始,中央已不再需要发行货币来弥补赤字。物价从3月份基本稳住,4、5月连续下跌,中国连续12年通货膨胀的历史至此结束。从1980年起,明确划分中央和地方财政的收支范围,确定地方财政的包干基数,若结余则上缴中央。1988年以后,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地方实行财政包干办法的决定》。从1992年开始,已有辽宁、浙江、重庆、武汉等九个省市正式进行分税制改革试点。对财政收入支出重新修定,按照以税种划分原则,扩大了地方财力,中央则从共享收入的增量中分得一些 财力。

——摘编自孙文学、齐海鹏等编著《中国财政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近代英国财政体制的发展特征,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其成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新中国成立后对财政体制作出的调整及其积极作用。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从中英两国财政体制变迁中得到的启示。
2022-11-07更新 | 199次组卷 | 3卷引用:河南省焦作市普通高中2023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新中国成立初期,由于长期的战争与经济混乱,失业现象严重。新政权建立后,党中央和政务院便着手制定了解决失业问题的具体措施。在19506月和19523月,依据“公私兼顾、劳资两利”方针,政府先后实行了一系列有利于私营工商业发展的政策,并通过工会组织和工商联分别对工人和资本家进行形势政策教育,端正他们的思想和态度,缓和资本家的疑虑与工人过高的待遇要求间的矛盾。195011月,中央发布了“关于救济失业工人问题的总结及指示”,各级政府则利用国家财政拨款、向社会征收的救济金.社会各界的自愿捐款等渠道积极筹措救济基金解决失业人员的燃眉之急,并且从失业人员中挑选年青又有培养前途的工人、店员和知识分子,让他们参加经济建设迫切需要的建筑机械、纺织、邮电、化工、税务、土木工程、会计、统计、医药卫生等专业的训练班。

——摘编自程连升《中国五十年反失业政策研究》

材料二   1978年以来城镇就业人数和失业率

197819821986199019941998200220062010
城镇失业人数(万人)520379.4264.4383.2476.4571770847908
失业(100%)5.33.22.02.52.83.144.14.1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初期的失业治理措施的特点及其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78年以来中国失业情况的变化趋势并简析其原因。
2022-07-29更新 | 652次组卷 | 8卷引用:湖南省长沙市第一中学2022届高三一模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