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44 道试题
1 . 下列外交活动与周恩来总理有关的是(     
①提出“一国两制”的构想②出席万隆会议③与印度缅甸总理共同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A.①②B.②③C.①③D.①②③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中国现代史大事年表(19531956

时间事件
1953正式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实施
19537《朝鲜停战协定》签署,中国取得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
195312中国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19544中国参加日内瓦会议
19549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
19554中国参加万隆会议
1956年底基本完成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根据上述年表,从政治、经济、外交角度概括新中国为实现向社会主义过渡所作的努力。
3 . 毛泽东思想的独创性

在革命斗争中,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对经过艰苦探索、付出巨大牺牲积累的一系列独创性经验作了理论概括……创立了毛泽东思想,为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指明了正确方向。

毛泽东同志提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进行“第二次结合”,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结合新的实际丰富和发展毛泽东思想,提出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一系列重要思想……这些独创性理论成果至今仍有重要指导意义。

——《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2021年11月11日)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从新民主主义革命(1919—1949)、社会主义建设(1956—1978)两个时期中各选一个实例,阐述毛泽东思想的独创性。
要求:观点正确,史论结合,论证充分,逻辑清晰。
2022-09-08更新 | 4155次组卷 | 22卷引用:专题09 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2024年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高频考点追踪分析与预测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1963年12月至1964年2月,周恩来总理率团访问了10个非洲国家,并提笔写下了援非的对外经济技术援助的八项原则。其旨在(     
A.支持非洲独立运动B.缓解新中国外交压力
C.彻底打破外交僵局D.拓展对外贸易新局面
5 .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可分为改革开放前和改革开放后两个历史时期,前一个时期的成就在新中国历史上具有开创性、奠基性的意义,下列外交成就具有这种意义的有(     
①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②推动印度支那问题政治解决
③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④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A.①③B.①②③C.①②④D.①②③④
6 . 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美国等国家多次以“反对共产主义威胁”为借口,在全世界,特别在亚太地区煽动反华,指责中国“输出革命”。对此中国政府做出的有力回应是(     
A.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B.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C.以大国的身份参加会议D.加入社会主义阵营
2022-08-03更新 | 364次组卷 | 5卷引用:四川省内江市第六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入学考试历史试题
7 . 国际政要有关“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言论

时间

人物

职务

言论

1953年

周恩来

新中国总理

中印两个大国之间,一定会有某些问题。只有根据这些原则,任何悬而未决的问题都可以拿出来谈。

1954年

胡志明

越南主席

这五项原则完全适用于巩固和发展越南、老挝和柬埔寨三国之间的友好关系。

1984年

邓小平

中共中央军委主席

现在进一步考虑,和平共处的原则用之于解决一个国家内部的某些问题,恐怕也是一个好办法。

2014年

苏亚雷斯

联合国副秘书长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集中体现了《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为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做出了贡献。

表主要说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A.适用于国家间关系B.获得了越来越多国家的赞同
C.具有强大的生命力D.显示出社会主义外交优越性
2022-07-10更新 | 304次组卷 | 7卷引用:周年热点09 日内瓦会议70周年-2024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周年热点追踪分析与预测
8 .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外交活动取得了一系列的重大成就:1954年完整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当今世界众多国际组织和国际文件采纳;1997年“东盟共识”的发表启动了中国——东盟自贸区的建设进程;2012年中共十八大上明确提出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成为凝聚起世界人民的广泛共识。这些思想的提出反映了我国(     
A.借助于传统的思想文化树立大国意识
B.形成了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机制
C.为世界的和平与发展贡献了中国智慧
D.为构建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奠定了基础
2022-07-06更新 | 3325次组卷 | 33卷引用:河南省光山县第二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9 . 1953年12月,中印两国政府就历史上遗留下来的一些问题进行谈判,周恩来总理在北京接见印度代表团时提出了解决中印关系的五项原则,这五项原则之后受到亚非各国人民的普遍赞同,同时获得了国际上的广泛好评,被称为“亚洲的宪章”。“五项原则”有如此反响缘于(  )
A.新中国的外交逐渐走向成熟B.中印之间的问题具有代表性
C.符合各国共同利益及价值取向D.二战后两极格局的发展变化
2022-06-26更新 | 1573次组卷 | 16卷引用:周年热点09 日内瓦会议70周年-2024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周年热点追踪分析与预测
10 . 中国近代外交

材料一   从晚清王朝的本意上说,保持“天朝体制”和“上国”地位是宗旨,所以无论面临多大的外界压力,晚清王朝誓死保留了负责朝贡外交事务的理藩院,这种抗争直至1895年朝贡体系完全崩溃为止。在西方的强迫之下,晚清王朝为适应日益复杂的外交交涉而按西方的要求设置了主管洋务的总理衙门,并在上海和天津设置了南北洋大臣,负责一切对外交涉。而自1875年开始,晚清王朝在内外压力下设置的使领制度就更明显地反映出其对近代国际体系中的国际法原则的一种适应。1873年,同治帝在紫光阁以“五鞠躬礼”代替朝贡礼接见了当时列强驻华公使与代表,此举解决了自1793年以来中西方外交体制在觐礼问题上的争议。对晚清王朝而言,这实属无奈之下的变通与适应。

材料二   20世纪50年代以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对于中国在国际法律体系中的立场和地位的确立具有基础性的作用。一直以来,国际法长期处于西方主导之下,中国等亚非国家被这一体系边缘化。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改变这一格局的一次尝试,它提出了代表亚非国家观念的国际法新思维。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与以《联合国宪章》为基础的全球性国际法属于一个体系。然而,值得关注的是,它不仅仅是对《联合国宪章》的简单重复,而是选取了一些方面予以强调,表明了中国对国际法的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中国同各国交往的基本出发点和总体思路,成为中国进入国际体系、参与国际法律制度建设的基调。

——摘编自何志鹏、孙露《大国之路的国际法奠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晚清时期中国外交体制的变化。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法制意义,并指出新中国能够维护司法主权的原因。
2022-05-20更新 | 255次组卷 | 2卷引用:黄金卷03-【赢在高考·黄金8卷】备战2024年高考历史模拟卷(江苏专用)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