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一五计划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8 道试题
1 . 下表为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重点建设城市非农业人口的变动情况表,根据表格可知,新中国初期1949—1957年全国重点建设城市年末非农业人口变动情况(不包括市辖县)单位:万人
A.建立国营经济促进了城市发展
B.合理调整工商业推动人口迁移
C.一五计划有利于平衡工业布局
D.优先发展重工业改变工业结构
2 . 下表数据整理自《中苏两国工业化初期粮食政策的比较研究》。以表格数据探究中苏两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起步,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国别年份粮食总产量较历史最高年份备注
苏联19257247万吨95%1927年国家收购粮食较上年减少30%
中国19523278亿斤117.9%1953年收支相抵,库存减少40亿斤

A.两国工业化基础薄弱
B.中国工业化起点较高
C.工业化影响粮食增收
D.工业化起步晚发展快
2019-09-07更新 | 77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武汉市外国语学校2017-2018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3 . 下表为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重点建设城市非农业人口的变动情况表,根据表格可知,新中国初期
A.建立国营经济促进了城市发展
B.合理调整工商业推动人口迁移
C.一五计划有利于平衡工业布局
D.优先发展重工业改变工业结构
2019-02-03更新 | 200次组卷 | 2卷引用:【校级联考】湖北省荆州中学、宜昌一中等“荆、荆、襄、宜四地七校考试联盟”2019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文综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下表为1953—1955年我国国民经济各部门在沿海和内地投资的比重,这体现了(       

部门

沿海

内地

工业

44.7%

55.3%

建筑业

47.6%

47%

地质勘探

22.5%

76.2%

交通运输业

29.3%

52.1%

农林水利

37.7%

62.3%

文教卫生

55.4%

44.6%

A.内地经济水平逐渐超过沿海B.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面貌
C.我国国民经济布局得到改善D.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战略方针
2024-05-22更新 | 47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湖北省黄冈中学高二下学期5月第二次模拟考试历史试卷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下表是1950—1957年中国进出口贸易总额计划完成情况表。对此表分析合理的是(     
中国进出口贸易总额计划完成情况(单位:亿元)
项目1950年1952年“一五计划”时期
1953年1954年1955年1956年1957年
进出口总额合计41.5464.6180.9284.72109.80108.65104.50
苏联12.8640.4447.8249.0768.0257.9151.86
西方国家14.871.597.085.017.429.6911.37
A.我国对外贸易持续增长B.苏联援助我国完成工业化建设
C.西方国家主导世界贸易D.对外贸易受到外交政策的影响
2024-04-28更新 | 17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云学名校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卷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下表

企业名称概况
江南制造总局(1865年)总投入近千万两白银用于购买机器设备等,由美国人负责生产技术。但生产效率低下,其生产的枪炮普遍落后西方二三十年。
福州船政
局(1866年)
共聘用外国技术人员有52人之多,其所需的木材皆购自东南亚各国,平均每生产一艘船的成本是购买同样船只费用的两倍以上。
兰州制呢
局(1880年)
总监工为德国人,5名技工也来自德国。从德国引进机器设备,但与兰州本地出产的羊毛毛质不匹配,导致效率低下。
汉阳铁厂
(1890年)
前后总计耗费千万两之多,从英国购买设备,但与当地煤、铁矿石不匹配。因生产成本高,产品质量不合格,建成之后被迫停产。

——据陈佳琪《论洋务企业技术引进的特点及意义》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在苏联帮助下建成了一批国营企业,在煤炭、电力、机械等基础产业和支柱产业占据绝对优势。进入 1960年代,我国坚持“自力更生为主、争取外援为辅”的原则,中央政府领导国营企业在20多个基础性和共用性技术领域发起“大会战”,来攻坚克难。 以机械工业为例,中央政府在1961—1969年启动“九大装备”重大任务专项,动员了国务院的10个部委,100多个国营大型工厂,1000多名工程师和超过10000名工人,共设立了100多项重大项目。 到 1969年,该项目建成了9套大型成套设备,包括840类,1400多台复杂、精密的重大机器设备,基本解决了中国在工业机械上对外依赖的问题。

——据王思霓、王彩萍《国有企业提升产业链韧性的历史性成就与规律性认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洋务企业引进技术的历史背景与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国有企业在技术引进上的进步之处,并简要评价20世纪60年代国有企业在技术领域的“大会战”。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初,朱元璋采取鼓励垦荒政策,至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全国人口数大约为7270万,清朝经过顺治、康熙、雍正三朝的增长,至道光二十年(1840年),人口总数增至4亿3千多万,达到了中国古代历史上的最高峰。人口的快速增加导致出现了许多社会问题,当时的学者洪亮吉觉察到这些问题,提出了调剂人口的思想,但没有被重视。

民国初期,国事衰败,“人满之患”的弊端日渐暴露。以《东方杂志》为代表,众多报刊积极刊登人口研究文章。这些文章运用西方马尔萨斯人口论和社会调查的方法,反对人口增殖的传统人口观,试图通过人口品质提高、优生手段达到民富国强的目标。

下表为《东方杂志》涉及人口研究的文章统计表:

文章篇数(部分)涉及人口理论9篇,强调生育控制4篇,人口调查15篇文章作者(部分)陈长潇、潘光旦、孙本文、乔启明(人口学者),竺可帧(气象学家)、彭家元(农业学家)、张荫麟(历史学家)

——摘编自任惠玲《洪亮吉人口思想与马尔萨斯人口理论的比较及启示》等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我国人口增长呈现阶段性特征,人口政策也在不断调整变化。50年代经济建设中“深深感受到不是人口太多,而是人手不足”,彼时“人多力量大”成为社会发展的主旋律,加上受苏联鼓励人口增长的影响较深,党和政府对生育行为进行嘉奖。“鼓励”性人口生育政策带来的人口过快增长与社会资源供给不足的矛盾不断凸显,1957年马寅初著作《新人口论》深入剖析了当时中国的人口问题,60年代国务院首次提出计划生育。1978年“实行计划生育”第一次被写进《宪法》,国家明确提倡一对夫妇只生育一个孩子。21世纪后,我国又面临人口老龄化加剧、年轻劳动力短缺等问题,2016年实施全面两孩政策。

——摘编自马红鸽、贺晓迎《建党百年来中国共产党人口生育政策变迁及其启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清时期人口快速增长的历史背景,概括民国初期人口研究的主要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建国后影响我国人口政策变化的主要因素。
(3)结合上述材料,谈谈中国历史上人口发展变化带来的启示。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8 . 下表是我国一五计划期间各项工业生产的指标和完成情况。据此可知一五计划期间(       

指标

单位

1957年计划

1957年实际

发电量

亿度

159.0

193.0

生铁

万吨

467.4

594.0

万吨

412.0

535.0

棉纱

万件

500

465.3

A.超额完成棉纱生产任务B.重工业发展较快
C.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建立D.轻工业发展迅速
2023-09-16更新 | 86次组卷 | 3卷引用:湖北省普通高中2023年高一学业水平合格考模拟历史试题(七)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新中国成立伊始就积极参加了各种国际展览会活动。下表所示为1951~1956年中国参加的部分国际展览会概况。

时间

地点

概况

1951年

布拉格国际博览会

许多观众对于中国的工业技术及文化艺术水平赞不绝口。有的观众说:“中国展览是非常美丽与可敬的,特别是电气机械与其它工业品。”

1953年

莱比锡国际博览会

展出了各种机械与电机新产品、摩托脚踏车、电工器材与X光机及万能手术床。在留言簿上一位英国工程师写道:“你们展出的机器说明了从此中国已能制品质优良的机器,无疑,中国的工业化,必将使她的地位列于许多国家之前。”

1956年

利亚普罗夫迪夫国际博览会

中国馆展出了丝绸、地毯等轻工业品,得到广大观众的高度评价,保加利亚重工业部则正式提出要购买中国的气动装岩机、鼓风机、直流发电机、链板运输机等,并说道:“过去我们卖机器给你们,现在我们要向你们买机器了。”
据表可知,中国参加的国际博览会(     
A.适应了国家工业化战略的需要B.逐步改善了同西方大国的关系
C.国民经济调整的成效已经初显D.彰显了中国大国的自信与担当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10 . 如下表为1953﹣1957年新中国基本建设投资比例,结合所学,可判断这一时期我国(     
工业农业水利运输邮电贸易银行物质储备文化教育卫生城市公用事业建设其他
58.2%7.6%19.2%3%7.2%3.7%1.1%
A.国民经济结构合理发展迅速B.优先发展重工业及配套设施
C.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已经形成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