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一五计划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51 道试题
1 . 1957年,经济学家顾准发文指出:“社会主义是实行经济核算的计划经济……让全社会成为一个大核算单位是不能的。全社会必须有一个统一的经济计划,具体的经济核算单位则必须划小,至少以每个生产企业为单位进行核算,巨大的生产企业,其具体核算单位还必须划小。”据此可知,作者意在
A.指出“一五”计划凸显经济体制弊端
B.提倡建立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体制
C.阐述社会主义建设中价值规律的作用
D.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道路
2021-08-31更新 | 202次组卷 | 4卷引用:安徽省六校教育研究会2022届高三8月素质测试历史试题
2 . 如下表所示,“一五”计划共编制了五次。从中可以看出
时间部门主要工作
1951年2月至6月五年计划编制工作领导小组提出五年计划的初步设想
1952年3月至8月中央财经委员会提出了五年建设基本任务、指导方针和主要经济指标
1952年底至1953年初中央财经委员会、国家计划委员会对1952年计划轮廓草案进行了充实和扩充.
1953年6月至1954年初国家计划委员会完成“一五"计划草案,把工业年均增长速度由20%降到14%—15%
1954年2月至1955年2月编制工作领导小组、中共中央政治局,各地区、各部门,全国人大完成“一五”计划编制工作并征求意见,最后获得通过

A.努力探索本国建设道路
B.避免了国家经济决策出现巨大失误
C.体现了实事求是的原则
D.调动了群众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
3 . 下表为 “一五”计划期间国民经济各部门基本建设投资分配表。据此可知,当时我国
A.制定了统筹兼顾的经济发展方针B.建立起门类齐全的现代工业体系
C.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已经初步建立D.实行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经济战略
2021-07-14更新 | 24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黄山市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4 . 经济建设的实践与探索是近现代中国富强道路上不可缺失的重要推手。

材料一   精耕细作的密集型农业,传统技术发展到了极其完美的水平,中国的经济好像已陷入了一种“高水平平衡的陷阱”之中。西方的干预对中国经济体制的运转,产生了深刻的冲击。在过去,由于明清两代政府抑制贸易和航海事业,中国经济变成了内向型的。在19世纪中期战争和叛乱危机中,新活力的诸种因素正在聚集。1860年以后,对外贸易急剧增长,中国建立起它最初的现代企业。

——《剑桥中华民国史》

材料二   从中国共产党执政的第一天起,应该说就担负起100多年来受到严重阻碍的工业化重任。但是从1953年我国完成战后的经济恢复,转入大规模经济建设以后,资本(包括人力资本)和资源严重缺乏就开始困扰着中国共产党,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共产党采取了集中有限资本和资源来加快建设重工业和完整工业体系的发展战略。

——武力《中国共产党对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认识和实践》

材料三   1982-2000年中国乡村人口和劳动力移动人数(单位:万人)

时期城镇总人口增加数人口移动人数劳动力移动人数人口移动年平均人数劳动力移动平均人数
19821990871565103208814401
19911995497939012020780404
199620001073210237573220301146

——据《中国统计摘要》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说明导致近代中国经济落后的不利因素。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共产党“加快建设重工业和完整工业体系的发展战略”的重大举措是什么?简要分析采取该战略的背景和目的。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提炼出1978年以后中国人口流动的特点,简要分析形成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
5 . 新中国“一五”计划的基本任务,是集中力量进行以苏联帮助我国设计的156个建设项H为中心的工业建设。但当时我国财力、物力和技术力量有限,因而必须由中央政府集中全国力量组织建设。这揭示了“一五”计划开展的
A.体制保证B.政策支持C.技术支撑D.社会环境
6 . 1950年初,近两万名干部、技术人员、大中专毕业生和各类技工响应号召支援鞍钢;1955年,粟裕总参谋长派13架军用飞机为武钢运输物资,铁道部为运输直径4.8米的高炉炉顶大钟,专门改造了火车车皮。这些做法
A.标志着工业化建设的起步B.促进了国民经济的恢复
C.彰显了新中国的国家力量D.奠定新中国工业化基础
7 . 如图为1953年发行的宣传画。该作品创作的背景是
A.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确立B.工业化建设全面展开
C.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完成D.人民公社化运动推进
8 . 1953年蔡振华创作的宣传画《把更多的钢铁送到祖国建设的最前线》,画面上的钢铁工人,豪情万丈,干劲十足,努力生产更多的钢铁。该画揭示的时代主题是
A.抗美援朝战争的爆发B.建国初期工业化基础的奠定
C.工业生产的全面跃进D.对国民经济的社会主义改造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共举办了17次规模宏大的阅兵仪式,基本情况如下表。

阶段阅兵仪式的具体情况阅兵的时代背景
起步期19491959年期间的11次国庆阅兵这一阶段的阅兵处于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国家面临着内忧外患的复杂环境,高频度成为这一阶段阅兵最显著的特征。
丰富期1984年、1999年和20093次国庆阅兵这一阶段的阅兵处于我国改革开放时期,我国发展的国内外环境得到极大改善。这一阶段的阅兵目的在于集中展现改革开放的成就,进一步凝聚思想共识,激发民众爱国情怀。
拓展期201593日抗战胜利70周年阅兵,2017730日建军90周年朱日和阅兵,2019年国庆70周年阅兵。这一阶段的阅兵处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经过社会主义建设艰辛探索和改革开放长期努力,“党的面貌、国家的面貌、人民的面貌、军队的面貌、中华民族的面貌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中华民族正以崭新姿态屹立于世界的东方”。

阅读材料,从新中国70年阅兵仪式的历史演进中提取有关历史信息,拟定一个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所拟论题明确,阐述层次清楚,体现史论结合)
2021-04-25更新 | 105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安庆、宣城、池州三市2020-2021学年高一4月联考历史试题
10 . 下图为1954年发行的一枚邮票《勘察地下宝藏》该邮票内容反映出,当时中国
A.工业化基础已经基本建立B.大规模经济建设正在展开
C.开始对矿产资源进行开采D.“一五计划”任务已完成
2021-04-25更新 | 72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安庆、宣城、池州三市2020-2021学年高一4月联考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