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三大改造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14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1 . 下图为历史某时期上海港码头仓库公司股款收据。据此可知(     
A.商品生产流通逐渐规范B.资方利益得到了一定保障
C.股票交易得到法律认可D.工业化建设资金来源广泛
2023-12-28更新 | 180次组卷 | 5卷引用:广东省2024届高三12月大联考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杨家埠位于山东省潍坊市东北,其木版年画的历史已有600多年。杨家埠版画是我国著名的三大民间年画之一。下面三幅图画是20世纪50年代杨家埠的木版年画。



结合所学知识,以“小年画·大历史”为题,写一则历史短文。(要求:表述成文,叙述完整;立论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3 . 如表是1952年对23个省15432个农户的生产工具情况调查表,这可以用来说明(     
农户占有生产工具统计
占有耕畜/户犁/户水车/户
0.54头0.54部0.1架
贫农中农
购买商品的货币支出135.5208.4
购买生产工具支出3.57.6
A.土地改革势在必行B.国民经济结构比例失衡
C.农村经济得到恢复D.农业合作化的现实要求
2023-12-10更新 | 261次组卷 | 8卷引用:广东省广州市执信中学、育才中学、深圳外国语学校等校2024届高三12月联考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20世纪50年代,毛泽东认为:社会变革实际上就是指主要社会关系、生产关系的革命,在广义上它统指“关于社会制度方面的由私有制到公有制的革命”,而技术变革则是指“进行技术方面的由手工业生产到大规模现代化机器革命”,社会革命与技术革命并不是“两次革命”,“这两种革命是结合在一起的”。

——摘编自韩保江《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发展史》

材料二1981年汕头市的非公有制经济进入了发展的“黄金时代”到2003年下半年汕头有非公有制经济组织6.87万家,涉及农业、工业、商贸、房地产、交通运输、电子信息、旅游服务等行业1/2009年,全市民营工业总产值占全部工业总产值的69.6%;私营企业出口总额比2003,年增长2.4倍,占全市出口比重的42.9%。全市形成了电子信息、纺织服装等8大优势产业集群,到2016年1月,现有民营经济单位16.9万家,占全市经济单位的97.7%。与此同时,拥有全国五分之四的玩具上市企业,现有“新三板”挂牌企业均为民营企业,民营企业在资本市场非常活跃。

——摘编自杨玉民《改革开放40年汕头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实践与探索》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指出20世纪50年代初中国共产党将“两种革命结合在一起的”的做法,并简析“两种革命”实施的历史意义。
(2)根据材料二,指出1981年以来汕头非公有制经济进入“黄金时代”的表现,结合所学,从改革开放政策的角度,分析“黄金时代”出现并不断发展的原因。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5 . 如图是1955年的一幅年画《拖拉机到咱社来代耕了》。欣赏该作品,可以体会到(     
A.普及机械化的社会主义生产B.农业合作化的现实成果
C.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提前完成D.农民分到土地后的喜悦
2023-11-29更新 | 63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广州市越秀区2024届高三10月月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如表所示为1952~1956年中国国民经济结构变化。这一变化有利于中国(     
类别1952年1956年
国营经济19.1%32.2%
合作社经济1.5%53.4%
公私合营经济0.7%7.3%
个体经济71.8%7.1%
资本主义经济6.9%接近于零
A.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B.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C.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的形成D.打破欧美国家的经济封锁
7 .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27年后,苏区教育方针指出:教育要为革命战争和阶级斗争服务,要为工农群众服务,要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毛泽东在古田会议时提出的革命文艺方针与此基本一致。1933年,高尔基戏剧学校在瑞金成立,师生经常配合革命活动进行演出。

——摘编自汪毓和《中国近现代音乐史》

材料二   1937年,中国共产党将教育方针调整为“教育为长期抗战服务”。1938年,鲁迅艺术学院创建于延安,其办学目的是培养“抗战所需要的大批艺术干部”,后创作演出了《南泥湾》《黄河大合唱》等作品。

——摘编自郝爽《纪念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战火中的高等院校艺术教育》

材料三   1953年,文化部召开第一届全国艺术教育会议,提出高等音乐院校人才培养的目标是培养具有“一般文艺修养、精通业务知识并掌握业务技能”的人才,并制定了“整顿巩固、重点发展、提高质量、稳步前进”的高等专业音乐教育方针,要“发扬民族艺术,学习苏联艺术教育的先进经验”,培养“为人民服务的音乐干部”。

——摘编自孙继南《中国近现代音乐教育史纪年1840—1989》

(1)结合时代背景,简析材料一、二、三中艺术教育方针变化的原因。
(2)综合上述材料,分析中国共产党重视和发展艺术教育的意义,并谈谈你对艺术教育方针调整的认识。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下表反映了1949-1964年中国粮食产量情况。

年份粮食产量(万吨)同比增长(%)年份粮食产量(万吨)同比增长(%)
1949113181957195051.19
19501321316.741958200002.54
1951143698.75195917000-15
19521639214.08196014350-15.59
1953166831.781961147502.79
1954169521.611962160008.47
1955183948.511963170006.25
1956192754.7919641875010.29

——摘编自林兆木等《经济周期与宏观调控》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以“中国农业政策演变”为题,写一则历史短文。(要求:立论准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表述成文,叙述完整)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538月,周恩来提出了改进财政管理体制的方针和指导思想:“在中央统一领导和计划下,确定财政制度,划定职权范围,分级管理,层层负责。”1954年,邓小平概括了财政预算工作的“六条方针”,一方面强调统一领导和逐级负责;另一方面又给予地方一定的机动财力和管理权限。1954年国家对央地财政关系做了调整:财政支出属于中央的列入中央预算,属于地方的列入地方预算;将国家的财政收入划分为固定收入、固定比例分成收入和调剂收入三类;地方预算每年由中央核定;地方财政的年终结余,由各地在下年度安排使用,不再上缴。19551957年,央地财政关系每年都有一定的变化,主要根据当年的财政工作情况进行局部调整。党和政府在实践探索中不断推进理论创新,保证了新中国央地财政关系能够基本适应经济体制的调整和国家建设的需要。

——摘编自刘晓泉、吴焱军《新中国中央和地方财政关系探析(19491959年)》


(1)根据材料,概括20世纪50年代我国财政体制调整的主要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50年代我国财政体制调整的影响。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时代的印记:《人民画报》的封面影像

《人民画报》的封面影像是中国社会变迁的一个缩影。下表为1954年《人民画报》封面照片内容简介(节选)。

1954年第2期

鞍山钢铁公司炼好的铁水自动流入铁罐(注:鞍钢是新中国第一个恢复建设的大型钢铁联合企业和最早建成的钢铁生产基地,被誉为“新中国钢铁工业的摇篮”“共和国钢铁工业的长子”。50年代初,鞍钢采用“快速炼钢法”等先进经验,连续创造了大型手炉炼钢新纪录;1953年底,又生产出我国第一根无缝钢管)

1954年第3期

云南西双版纳采摘椰子的傣族姑娘(注:西双版纳位于中国西南边陲,居住着汉族、傣族、哈尼族等民族。1953年,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成立,人民政府帮助农民改进耕作技术,大力兴修水利,并陆续修公路、建学校、设医院,各族人民生活得到极大改善)

1954年第4期

塘沽新港的引水员施学良(注:新中国成立前天津港的引水工作一直掌握在外国人手里。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引水员出色地完成了引水工作,不仅能在夜间把船引进塘沽新港靠岸,更能通过狭窄、多弯、水浅的海河,把船只引到天津,大大缩短了船舶入港时间,赢得了中外商船的广泛赞誉。天津市劳动模范施学良就是其中之一)

1954年第5期

鞍钢老英雄孟泰(注:他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代全国劳动模范。在国民经济恢复时期,他爱厂如家,艰苦创业,带领班组工人跑遍十里厂区,收集了大量废旧材料,建成著名的“孟泰仓库”,为鞍钢第一座炼铁高炉修复出铁做出了重大贡献)

1954年第7期

丰收的喜悦(注:新中国治理淮河后,淮河流域连年获得丰收,家家场子上铺满金黄的小麦。农民王长新曾踊跃参加治淮活动,两次被评为治淮模范。当时他已是村里一个互助组的组长,他家的13亩麦子也获得了好收成,看着颗粒饱满的麦子,他喜悦的心情溢于言表)

1954年第9期

讨论新中国第一部宪法草案(注:1954年6月14日,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草案》。6月16日,《人民日报》刊登了宪法草案全文并发表了《在全国人民中广泛地展开讨论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草案》的社论。这场讨论很快遍及全国城乡,持续时间将近3个月,一时间它成了全国老百姓的热门话题,参加讨论的人数达1.5亿)
作为一个历史的观察者,提取材料信息,再结合所学知识,对“时代的印记”这一主题进行阐释。(要求:表述成文,叙述完整;立论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
2023-09-06更新 | 141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普通高中2023届高三选择考试临考预测押题密卷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