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一届人大与五四宪法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3 道试题
1 . 我国政府在1954年宪法草案正式公布之后就开展了宪法的普及教育,包括号召全民参与宪法草案的讨论,利用报纸杂志开展宪法普及教育,成立专门的宪法宣传教育队伍,等等。这些做法意在(     
A.反映人民群众意愿B.强化公民意识与法制观念
C.赋予人民政治权利D.宣传协商民主制的优越性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06年初,清政府宣布预备立宪,但第一次中央官制改革有名无实。其后设置资政院,然而权力相继由满族内阁与皇族内阁掌控,载洵等人“殖其私财,卖官鬻缺”。各省请愿者虽云集京师,但“政府始终冥顽如故,最后竟以军警驱逐请愿代表回籍”立宪运动最终失败。

——摘编自谷钟秀《中华民国开国史》

材料二   1946年《中华民国宪法》制定之后,各方争议甚大。中国民主同盟认为,“此次宪法所依据的宪草乃国民党片面提出的草案”,违背了政治协商会议的决议程序与精神。孙科等国民党高官认为,该法“思想上有矛盾,因之在制度上欠和谐”,不能体现典型的时代性格。其他国会代表认为中国共产党和民盟都未参会,“由此产生之宪法,安能期其有效?”该宪法最终沦为国民党专制统治的装饰品。

——摘编自汪朝光《中华民国史(1945—1947)》

材料三   在制定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时,毛泽东亲自主持起草工作。除了全国各级人大596万多代表的讨论外,还进行了近三个月的全民讨论,参与人数达1.5亿,形成了138万条修改和补充意见。该宪法的制定是科学立法、民主立法的典范,为其后历次宪法的修改确立了基本依据。

——摘编自董成美《制定我国1954年宪法若干历史情况的回忆》

(1)根据材料一,归纳清末预备立宪失败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分析《中华民国宪法》立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谈谈对社会主义民主优越性的认识。   
2024-03-02更新 | 27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株洲市第十三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3 . 1955年5月起,依据《关于人民代表到各地视察工作的通知》,全国人大代表分赴各地或就近在城市和乡村视察。在城市中视察重点是粮食供应和生产建设等,在乡村中重点是粮食统购统销、农业生产和互助合作等。代表们深入到工厂、矿山和农户,收集了许多意见,并向政府进行了反馈。这一做法(     
①推动了爱国统一战线的形成   ②完善了社会主义基本政治制度
③有利于国民经济建设的开展   ④丰富了社会主义民主制度的实践
A.①②B.③④C.①④D.②③
2024-01-16更新 | 194次组卷 | 5卷引用:江西省景德镇市乐平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3月月考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以下是郭大均著《中国当代史》中目录摘编:

第一章 由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

第一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国民经济恢复

第二节 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的实现

第二章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第一节 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初步探索

第二节 经济建设指导方针上的失误和纠正失误中的曲折

第三节 战胜严重经济困难和国民经济的调整

……

第三章 实行改革开放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拓

第一节 在徘徊中前进的两年

第二节 伟大历史转折的实现

第三节 改革开放的全面展开

第四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提出与贯彻

第四章 坚持改革开放 捍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创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

第一节 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新阶段的到来

第二节 改革开放步伐加快和各项事业的全面展开

第三节 确立邓小平理论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

第四节“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和贯彻

结合所学知识,从该目录中任选一节进行续写。(要求:史实阐述,史论结合,需观点正确,符合史实)
2024-01-15更新 | 93次组卷 | 4卷引用:四川省叙永第一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1954年9月20日,“当大会宣读了修改过的宪法草案全文后,全体代表以无记名投票的方式进行表决。会场上每个人都非常激动,都兴奋不已,场面非常热烈。全场代表都站起来,掌声和欢呼声经久不息”。这则记载反映了(     
A.人民当家作主的热情B.人民民主原则的落实
C.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D.依法治国方略的实施
2023-10-05更新 | 148次组卷 | 7卷引用:第九单元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 单元检测卷-2023-2024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期末复习通关测试卷(中外历史纲要上)
6 . 历中人物,特别是被誉为“民族脊梁”的优秀历史人物在社会发展过程中起着特殊的作用。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每当我们的民族出现危机,国家出现危难之时,总有一群“民族脊梁”挺身而出,他们临危不惧,为民请命,为国献策,或改革或革命。历史上这样的“民族脊梁”甚多,如两宋时期的范仲淹、王安石、岳飞;鸦片战争前夕的林则徐、魏源;甲午中日战争之后的康有为、梁启超、孙中山;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之后的陈独秀、毛泽东、邓小平等,他们都是在民族危难时刻挺身而出的“民族脊梁”。


根据上述材料,从中选取你心中的“民族脊梁”,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写明所选人物,能史论结合充分说明所选人物作为“民族脊梁”的理由)
7 . 1954年6月起的两个多月的时间里,全国各界共有1.5亿人参加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草案》的公开讨论,中央曾派飞机专程运送各地民众意见,共提出118万多条修改、补充意见。这反映出(     
A.人民当家做主的真实性B.新生政权建设卓有成效
C.民主集中制成主要原则D.基层民众自治制度建立
2023-06-09更新 | 76次组卷 | 1卷引用:广西南宁市横州市横州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5月月考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颁布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参加日内瓦会议中共八大召开
19491950195319541956

上述材料是某同学梳理的1949—1956年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改天换地兴伟业”的大事记年代尺,但是内容不完善。请为该年代尺补充一件“大事”,并结合所学知识为该“大事”写一段解说词。(要求:明确写出“大事”,解说词不少于100字)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1956年,中国共产党某高级干部在工作笔记里写道:“讨论普选工作要求选举能够代表今天形势的人民代表大会代表,要进一步提高人民的觉悟、积极性,保证选民都能进行选举。”该材料可用于研究20世纪50年代社会主义的(       
A.民主政治建设的进展B.人民教育事业的发展
C.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D.农业发展道路的探索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年画具有易为认知、易被接受、发行量大、可以大面积迅速传播的特性。如图是1953年的一幅年画,其反映的主题是(     
A.基层民主自治的盛况B.民众生活水平的提高
C.米棉之战胜利的喜悦D.根本政治制度的形成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