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7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美国有轨电车行业在20世纪20-30年代走向衰落,主要的替代车辆为无轨电车,人们对公共汽车的认可度并不高,1937年,只有62辆柴油巴士在美国售出和运营,这对于公共汽车的主要制造商——通用汽车公司来说不是个好消息。1936-1940年间,通用公司联合美孚石油公司、凡士通轮胎公司等公司共同给全国城市干线公司注资,使其成为它们的控股公司和幌子公司,对亏损的电车公司进行收购和兼并,再用公共汽车替换无轨电车。于是,全国城市干线这样一个控股公司就成了通用公司等利益集团兼并电车公司和销售柴油巴士的工具。

——摘编自宋晨《试论二战前美国城市公共交通的兴衰》

材料二   1951年成立的“首都汽车公司”是北京市第一家出租汽车公司,也是唯一的一家国营出租汽车公司。在“放权”“让利”政策的支持下,1979年9月,组建了“北京市汽车旅游汽车公司”。在邓小平南方谈话精神鼓舞下,北京市确定了“符合条件就批,将企业推向市场,优胜劣汰”的发展方针。1995年租车行业共有经营者2229户,其中国营518户,集体966户,合资3户,股份制2户,有限责任公司7户,个体733户,拥有出租汽车62965辆,年客运量5.96亿人次,行业有职工82万人。长期困扰北京的“租车难”问题得到彻底解决。

——摘编自刘牧著《当代北京公共交通史话》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二战前美国城市公共交通领域发生的变化,并说明“变化”发生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20世纪90年代长期困扰北京的“租车难”问题能够得到彻底解决的原因。
2022-10-09更新 | 79次组卷 | 1卷引用:湘豫名校联考2023届高三10月月考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英国传统能源依赖木材。15、16世纪以来,英国人口增长迅速,传统手工业如啤酒业、煮盐业、玻璃制造业、造船业等迅速发展,而且都以木柴作为生产燃料,木柴短缺危机日益加剧。16世纪下半期开始,英国能源逐渐转型。到17世纪中期,英国的城镇基本上都开始使用煤炭作为主要生活燃料。到18世纪上半叶,煤炭已经取代柴薪,成为英国制造业所使用的主要能源。到了19世纪,英国已经基本完成了从柴薪到煤炭的能源结构转型,正式步入化石燃料时代。这比欧洲其他国家早了将近150年。凭借储量丰富的煤炭和铁矿,英国海军迅速发展壮大,到1899年拥有各类舰艇472艘,总吨位达到约126.6万吨,大大提升了英国的综合国力。

——摘编自潘荣成《近代早期英国能源转型及其启示》

材料二   美国是第二次能源转型的引领者。1859年宾夕法尼亚州挖掘了第一口油井,标志着世界现代石油产业的开端。此后百年间,美国一直都是世界石油工业的主导者。但在最初的半个世纪内,受限于精炼技术和利用技术的落后,石油主要用于提炼煤油以作照明之用,一直到1910年左右,石油消费量在能源消费总量中的比例才超过5%。随着内燃机、汽车的发明与改进,石油逐渐得到广泛运用并成为主导能源。到1950年左右,石油在美国能源消费结构中的比重首次超过煤炭,成为主导能源。

——摘编自裴广强《近代以来西方主要国家能源转型的历程考察》

材料三   20世纪70年代的两次石油危机和国际社会对气候变化问题的关注是第三次能源转型的两大背景。进入21世纪,第三次能源转型在国际社会中掀起浪潮。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在应对气候变化与能源转型领域正迎头赶上。2017年,中国“水电、风电、太阳能发电装机和核电在建规模稳居世界第一,成为全球非化石能源发展的引领者”。

——摘编自吴磊、詹红兵《国际能源转型与中国能源革命》


(1)根据材料一,概括近代英国能源转型的特点,并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其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国引领第二次能源转型的原因。
(3)当今世界正处于第三次能源转型时期。综合以上材料,谈谈中国应该走怎样的能源发展之路。
2022-06-02更新 | 694次组卷 | 8卷引用:重庆市第一中学校2022届高三考前适应性考试历史试题
3 . 战争与科技是影响国际关系的重要因素。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01年莱茵河西岸被并入法国后,由于实行了拿破仑法典,贵族的封建特权被取消了,行会制度被废除了。对德国的最大影响表现为普鲁士的两次改革,这是因为1806年普鲁士在对法战争中失败,丧失了1/3的领土,德国人从对这次失败的反思中认识到,拿破仑的胜利基于法国革命,基于这个革命引发的自下而上的改革,及由这一改革焕发出来的民族精神,德国人要洗刷掉这次失败带来的耻辱,就必须自下而上的改革做起,这就导致了斯太因和哈登堡的改革,这些自由化的改革成为德国现代化的开端。

——摘自何顺果《世界史:以文明演进为线索》

材料二   随着19世纪下半叶第二次科技革命的推进,世界历史进程开始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质变,孕育了世界大战发生的结构性矛盾。整体性世界的形成从理念上要求各国超越民族、国家利益的局限,从全球利益的角度来思考问题,而事实上20世纪初的世界发展与之背道而驰。一大批国家迅速赶上和超过老牌的帝国主义国家,使得对商品市场、原材料产地和投资场所的争夺更趋白热化。此时的国际社会尚缺乏处理世界整体发展背景下各种错综复杂关系的调控机制,矛盾冲突无法及时得到缓解与调控,进而形成一种国际无政府体系。

——整理自徐友珍《20世纪两次世界大战发生的历史反思》

材料三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这样的大变局不是一时一事、一域一国之变,是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能否应对好这一大变局,关键要看我们是否有识变之智、应变之方、求变之勇。

——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问答》


(1)举出拿破仑与第六次反法同盟在德国进行的一次重大战役。根据材料一,概述拿破仑战争对德国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概括“结构性矛盾”的内涵。以美国和德国为例,从科技进步角度概括“一大批国家迅速赶上和超过老牌的帝国主义国家”的共同原因。
(3)阅读材料三并结合所学,概括“大变局”在目前国际政治领域的主要表现,指出中共十八大以来中国推动建立的新型国际关系的核心,以及中国为世界和平与发展贡献的“中国方案”。
2022-05-30更新 | 100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杭州第二中学、温州中学、金华第一中学2022届高三下学期高考模拟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700年前后,英格兰每年的煤炭产量大约是250万吨。英国的经济能比荷兰更长久、更持续发展的原因,可以归结为英国有丰富的煤炭资源,并且较早、较大规模地进行开发利用。随着英国人口增长,到16世纪晚期,可供做燃料的森林面积缩减,英国面临一场能源危机。1640~1649年间木材价格比1450~1459年间上涨了约5倍。英国在18世纪靠大批开发煤炭这种能源储备摆脱了木材短缺的困境。煤的使用逐渐从单纯提供热能向主要提供机械能转变。

——摘编自舒小昀《工业革命:从生物能源向矿物能源的转变》

材料二   能源转型示意图


——摘编自张宁等《国内外能源转型比较与启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早期英国能源转型的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国际能源转型的规律特征。
2022-03-16更新 | 218次组卷 | 5卷引用:湖南省衡阳市2022届高三一模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9世纪中叶,英国完成了工业革命,成为“世界工厂”和世界贸易中心。1851年5月,水晶宫正式开门接纳参加开幕式的游客。作为东道主,英国希望通过展品来展现“文明、正直、努力、负责任和受人尊敬”的英国人形象。展厅中各种机器、工艺品、艺术雕塑,琳琅满目。重要的工业展品包括印刷机、蒸汽机、火车头、收割机、桁架桥、提花机、缝纫机和硫化橡胶等。在展厅的西北角,专门建造的锅炉房产生的蒸汽驱动着各种机器,如造币机、拉线机、纺纱机、开槽机、抽水机等一起转动,让参观者惊诧于机械化的神奇魔力。针织机、缝纫机、洗衣机和熨烫机等发明,则集中体现了中产阶级关注家庭舒适的物质需求。

——摘编自傅新球《伦敦世博会:缘起、组织及影响》

材料二1889年世博会选址马尔斯校场以及毗邻的荣军院广场、奥赛河岸等地。法国建造了当时世界上最高的建筑—--埃菲尔铁塔,它高达300米,总共使用了9000多吨钢材。与此同时,法国还兴建了一座在时人眼里甚至比埃菲尔铁塔更令人震撼的庞大建筑,即“机器官”,纯粹由钢材和玻璃建造,使用的钢材量是埃菲尔铁塔的七倍之多。在埃菲尔铁塔和“机器官”的两侧,人们还建造了美轮美奂的宫殿,用以展示各国的艺术品和工艺品。毫无疑问,1889年世博会是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取得的一次巨大成功。它不仅构成了法国大革命一百周年纪念活动中最耀眼的部分,而且给因1884年世界经济危机的冲击导致本国经济持续低迷,已风雨飘摇的第三共和国打了一剂强心针,证明了共和制度的优势与活力。

——摘编自乐启良《法国大革命百周年纪念和1889年世界博览会》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英法两国博览会的异同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法两国博览会呈现不同特点的背景。
2022-12-23更新 | 179次组卷 | 6卷引用:湘豫名校联考2023届高三上学期期末摸底考试历史试题
6 . 纺织产业的全球转移

近代以来,纺织产业作为世界各国工业化的先导性支柱产业,扮演了一个国家崛起的重要历史角色,并出现了全球转移。

材料一   


材料二   18世纪后期棉纺工业技术发明……为英国棉纺工业革命的起飞提供了技术支持。……对不同的资源和为控制这些资源而建立的不同网络——包括加勒比海的棉花种植园、从非洲强行贩运而来的奴隶劳动力、大西洋沿岸的市场、组织化的远洋运输、国内棉纺工业、银行和金融行业等—的统合和控制,对其成为工业革命的领袖至关重要。

——王希《<棉花帝国>中文版序》

材料三   二次大战后,美国引领了以原子能、电子计算机、空间技术和生物工程的发明和应用为主要标志的“第三次科技革命”,国内产业结构进行了重大调整,钢铁、纺织等资源、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开始向日本和德国转移,是为全球第二次产业转移。……日本通过承接美国转移产业和投资资本,大大加快了战后重建和工业化进程,成为新的“世界工厂”和经济强国。

——《五次全球产业转移与中国经济起伏》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材料一反映了纺织产业中心发生了几次全球转移?第二和第四阶段的背景分别是什么?
(2)材料二“18世纪后期棉纺工业技术发明”列举一项。“建立的不同网络”指的是什么?
(3)结合材料三,概括纺织产业转移的主要因素。
(4)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你如何看待“纺织产业的全球转移”?
2022-06-10更新 | 217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宝山区2022届高三三模历史试题
7 . 生产组织与经营管理方式的变革是近现代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同时,这种变革也深刻影响着近现代历史的发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原本以商业公司身份起家的(英国)东印度公司,在经历了1813年被废止印度贸易垄断权和此次(1833年)被废止中国贸易垄断权之后,最终丧失了其赖以生存的全部基础。自不待言,这一结果只不过是对以下事实——随着英国国内工业革命的进展以及工业资本家实力的上升,私营贸易商和非法商人对东印度公司的垄断贸易开始造成实际打击——的追认罢了。

——(日)浅田实《东印度公司》

材料二19世纪20世纪之交,垄断组织在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已普遍发展,成为全国经济生活的基础。在资本逐利性的驱动下,垄断资本家采用各种方法排挤、打压其他企业。垄断资本是酿成各种战争的根源,垄断资本主义国家的殖民扩张,必然导致它们之间争夺殖民地的战争。但垄断组织是顺应生产力发展的需要而产生的,它又大力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摘编自王斯德主编《大学世界史》

材料三上世纪末以来,跨国公司的地位日益重要。由于主要是这些公司把技术扩散到工业国和正在工业化的国家中去,所以它们对许多国家的经济、政治和社会福利水平起着重要的作用。这些公司控制了世界上大部分投资、技术和进入全球市场的机会,所以不仅在国际经济事务中,而且在国际政治事务中可以呼风唤雨,使许多国家产生强烈的反应。

——摘编自(美)罗伯特•吉尔平《全球政治经济学》

2017年,美的先后收购了以色列运动控制系统解决方案提供商高创超过50%的股份以及全球机器人四大家族之一的德国库卡94.55%的股权。库卡与美的合作开拓亚洲,尤其是中国市场,并向自主移动机器人以及物流市场等领域拓展。高创则帮助美的充实在运动控制和伺服电机等专业领域的技术和产品储备,成为其产业链上的关键一环。

——何芬兰《中国跨国公司力促区域经济合作》


(1)列举英国东印度公司拥有的除经济领域外的特权一例。根据材料一和所学,分析该公司与英国工业革命之间的动态关系。
(2)根据材料二及所学,指出19世纪20世纪之交垄断组织出现的历史背景,并概括其对20世纪初人类社会的主要影响。
(3)对于日益发展的跨国公司,人们评价不一。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围绕当今世界跨国公司发展所起的作用,概要谈谈你的看法。(要求:史论结合,史实准确,逻辑清晰。)
2022-09-27更新 | 156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嘉兴市2023届高三9月月考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 世纪下半叶,随着奥斯曼帝国和清帝国的衰落,若干西欧国家在帝国主义的历史上写下了新的篇章,强烈的民族感情使它们动员起整个国家进行海外扩张。工业化以最高效的工具和最致命的武器将它们在世界各地武装起来。三个世纪以来,在亚、非、美、澳诸洲的海上贸易经验使它们对世界各地的地理和人民有了更多的认识。凭借这些优势,西欧征服了敌国军队,取代了当地的统治者,在世界建立了霸权。在 19 世纪末,美国和日本也作为新的帝国霸权加入了欧洲国家的行列。

——魏凤莲译《新全球史:文明的传承与交流》

材料二  1880 年时,我们所面对的不完全是一个单一的世界,而是一个由两部分所合成的全球体系:一部分是已开发的,具有主宰性的、富有的;另一部分是落后的、依赖的、贫穷的……第一(较小的)世界,虽然其内部的差异悬殊,却因历史的关系而成为资本主义发展的共同支柱;而(大得多的)第二世界,除了其与第一世界的关系……几乎不存在任何可促成其走向一致的因素。

——霍布斯鲍姆《帝国的年代》


(1)根据材料一,概括帝国主义国家对外扩张和争夺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的知识回答,推动“全球体系”形成的因素有哪些?
9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强国之梦

材料 在20世纪中叶之前,唯一具有足够吸引力,能够被称为“梦”的社会模式是美国梦。美国梦的信念基石是:任何生活在美国的公民都能实现个人抱负一一通常是获得物质财产;美国公民不论来自什么样的社会背景或种族,只要努力工作,有成功的决心,就能实现美国梦。到20世纪末,西方世界又出现了一个新梦想——欧洲梦。欧洲梦的第一个思想基础是,所有公民,不论来自什么样的社会背景或种族,都可以在欧洲社会中实现他们的梦想,而且还可以享受到这个社会高品质的、安全的生活。欧洲梦的另一个思想基础是,每个公民在社会中都有一席之地,无论一个人成功与否,都会得到关照。

20世纪50年代以来,欧洲人已经习惯了依靠信用卡的生活,政府也支持这种负债文化。欧洲的政党相互竞争,推出各种政府计划,在不增加税收的前提下提供更好的公共服务、养老保障、学校和医疗系统。

大多数欧洲国家都以发展多元文化为荣,吸引了大量来自不同种族和文化背景的人移民到欧洲,他们愉快地与欧洲本土居民共处。但是,多元文化主义的神话在宗教恐怖主义面前破灭了。

在欧洲人向世界各地扩张5个多世纪后,哥伦布、达・伽马和库克的精神以及他们开拓新视野的愿望似乎都消失了。

——摘编自《欧洲:欧洲文明如何塑造现代世界》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编写一篇以“美国梦”或者“欧洲梦”为议题的学术论坛的发言提纲。(要求:先确定发言提纲的主题,主题要紧扣20世纪欧美政治经济及国际关系领域的相关史实;发言提纲要围绕主题展开,观点明确;发言提纲内容完整,逻辑清晰)
(2)当下,中国梦成为世界各国媒体谈论的重点话题。结合材料信息,谈谈你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理解。
2022-05-08更新 | 251次组卷 | 4卷引用:2022届山东省新高考模拟历史试卷(九)
10 . 【美国职业教育发展】

材料一随着农业与工业的急速前进,从事农业与工业的技术人员数量急需补充,专业素养也亟待提高。而当时学校以培养教士和绅士为目的,无法满足工业化社会的发展需求。因此,改进传统职业教育,创办促进产业发展的专业学校,培养适应时代发展的人才成为必然选择。

——摘自周文娟《18621917年美国职业教育变革研究》

材料二1862年《第一莫雷尔法案》颁布伊始,美国高等和中等职业教育先后在课程、学校、师资等方面进行改革和调整,至1917年《史密斯——休斯法》颁布,确立了美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基本框架。因历史积淀、现实需求以及未来发展诸多因素的综合影响,职业教育变革过程中率先在高等教育开启变革,且联邦政府先于州政府提出变革职业教育;形成了联邦、州政府、行业协会多方联合的管理模式;教育理念与现实需求相适应,主要内容、学校种类和课程设置多样化、实用化。

——摘编自[]里帕著《自由社会中的教育》


(1)根据材料一、二,说明这一时期美国职业教育发展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概括美国职业教育的发展特点。
2022-07-11更新 | 46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部分市州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联合期末调研考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