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苏联的发展、改革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25 道试题
1 . 1958年赫鲁晓夫在苏共中央全会上讲:“在经济方面最强大的集体农庄目前就已经能够满足集体农庄庄员个人对马铃薯、蔬菜,甚至是牛奶的需要。‘个人副业'将逐渐失去它的意义。”赫鲁晓夫在报告中还建议取消农场职工自留地、自养畜。这表明当时的苏联
A.突破了斯大林体制的弊端B.经济结构实现协调发展
C.对经济改革缺乏科学认识D.农业改革取得丰硕成果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2 . 1973—1979年,苏联的农业投资占整个国民经济投资总额的30%,国家将农产品的价格提高了7次。还通过了《集体农庄成员优抚金和补助金法》,使集体农庄成员的收入有了明显提高。这些做法(     
A.使苏联迅速实现了工业化B.局部调整了斯大林模式
C.用市场调节促进经济发展D.扩大企业生产的自主权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3 . 20世纪80年代初,苏联“国营商店里一公斤肉大约收款1.8卢布,而国家对一公斤肉的补贴多达3.5卢布,食品行业中仅此一项,每年的国家补贴总额就在600亿卢布以上,而整个国家预算是4800亿卢布”。这表明苏联
A.计划经济体制已无法维系B.戈尔巴乔夫改革关注民生
C.经济政策取得了显著效果D.社会的保障体系较为健全
2022-03-18更新 | 948次组卷 | 9卷引用:河南省平顶山市、许昌市、济源市2022届高三二模历史试题
4 . 毫无疑问,苏联模式存在重大弊端,不改革、不克服自身弊端就没有出路。然而,实际上任何体制、任何模式如果不发展、不变革都会没有出路。“苏联体制弊端”与“苏联解体”之间并无必然逻辑联系,关键在于苏联模式能否发扬成绩纠正错误。下列选项与材料观点相一致的是
A.改革就是对过去的完全否定B.改革就是扬弃过去开创未来
C.改革的历史作用没有革命大D.苏联模式必定导致苏联解体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5 . 从1988年起,苏联领导人戈尔巴乔夫提倡把所谓的“民主化”“公开性”作为“改革”的主要内容。曾任苏联部长会议主席的雷日科夫多年后评论说,“戈尔巴乔夫并没有考虑到过渡阶段的复杂性”,“改革”的“这两个内容同几十年来根深蒂固的制度发生了冲突”。这一评论旨在强调
A.原有模式成为破坏改革的关键B.社会矛盾复杂阻碍完成过渡
C.忽略国情埋下改革失败的隐患D.个人原因导致整个国家解体
6 . 如表为1953~1958年苏联粮食产量统计表。据此可知,当时苏联
年份苏联粮食产量
19538250万吨
19548560万吨
195510370万吨
195612500万吨
195710260万吨
195813470万吨
A.将改革重点放在农业领域B.农业改革取得一定成效
C.改变了土地所有权制形式D.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
7 . 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的经济改革涉及的面比较广泛,这个时期的改革主要是减少中央的指令性计划指标,改革管理体制、改进管理方法和扩大企业的自主权,强调利润对企业领导和工人的物质刺激作用。这说明勃列日涅夫改革
A.实行计划体制内的有限利用市场B.冲击了斯大林模式,使经济全面提升
C.促使苏联工业结构发展渐趋平衡D.承认市场管理体制,造成了经济混乱
2023·安徽合肥·模拟预测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8 . 有西方学者认为,苏联前期建立的政治体制和意识形态基本上实现了由农业国向工业国的转型,但是在实现现代化时,不仅没有推动国家快速转型和发展,反而成为一种桎梏,到后期愈来愈僵化和保守,从而导致它的崩溃。这种观点(     
A.全面肯定了苏联模式B.片面分析了苏联解体
C.整体建构了苏联历史D.全盘否定了苏联改革
2023-10-11更新 | 373次组卷 | 5卷引用:安徽省合肥市第六中学2023届高三高考最后一卷历史试题
9 . 1986年,戈尔巴乔夫提出了新的经济政策,把资金重点投向提供新技术设备的机械制造部门,用这些新的设备来扩大生产以加速经济增长,并大幅度提高产品质量。据此可知,该政策(     
A.突破了苏联传统经济模式B.推动了世界多极化
C.忽视了对经济结构的调整D.导致了苏联的解体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10 . 1970年,勃列日涅夫提出了经济发展战略,通过组建科学生产联合公司,对科技进步实行统一计划领导,缩短“科研——生产”周期。1979年规定,所有工业部门都要在部一级建立科技发展统一基金,基金由企业和联合公司生产经营活动的利润提成构成。这些措施表明苏联
A.产业结构发生变化B.意识形态产生分歧
C.强化计划经济模式D.正在进行改革探索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