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30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1 . 下表是部分年份苏联中央和地方管理企业占全国工业总产值比重(%)的变化情况。据此可知,此时的苏联改革
年份中央管理的企业地方管理的企业
19506733
19555347
19564555
1960694
A.大力发展重工业B.改变了计划经济的管理体制
C.取得显著的效果D.赋予地方政府较多的自主权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36年,中央直属企业的产值占全部工业产值的90%。从一个小别针到巨型发电机的生产都要受国家计划委员会控制,受政府有关部、局的领导。19572月,赫鲁晓夫要求把工业和建筑业的日常领导工作从中央转到地方。最高苏维埃于5月决定撤销25个中央部和113个加盟共和国的部,只留下航空、无线电、造船、化学、中型机械等几个中央部。赫鲁晓夫认为,放松中央控制会推动生产发展。中央统一管理被削弱后,各地滋生了严重的本位主义,彼此矛盾重重,互相扯皮。赫鲁晓夫逐渐又把权力收回中央。他先是合并地区国民经济委员会,最后又成立最高国民经济委员会。后来又出现了各类工业部门的全国性委员会。结果,到1963年时,管理工业的机构不仅没有像原来设想的那样有所精简,反而扩大了二三倍。工业和建筑业管理组织的改革没有取得积极成果。

——摘编自《赫鲁晓夫工业方面的改革》

材料二   国有企业改革一步一个脚印,不断向前推进。从改革开放之初到20世纪80年代末,我国先后对国有企业实行扩权让利、承包经营责任制、股份制等方面的改革。这些改革措施,对国有企业经济效益的改善和推进中国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使国有企业的活力有所增强,对宏观经济环境和市场变化的适应能力逐步提高。进入20世纪90年代,我国的国有企业改革在80年代的基础上朝着转换机制、政企分开、制度创新、战略调整的方向迈进。在对国有企业经营者实行激励的同时,国家还加强了对国有企业的监管。一方面,国家对一些重点企业实行了稽察特派员制度,加强了国有企业监事会工作。另一方面,为保证激励和约束的依据的真实性,大部分地区对一些国有企业实行了会计委派制。

——摘编自国家统计局《国有企业稳步改革》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说明苏联工业改革的背景和失败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特点,并分析其意义。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影响企业改革成效的因素。
2023-06-20更新 | 321次组卷 | 7卷引用:江西省南昌市八一中学2023届高三三模文综历史试题
3 . 20世纪70年代,在西方各国陷入经济危机时,苏联与西方国家签订政府间的科技合作协定以及在西方国家开办合股公司。1976~1977年,苏联从美、日等发达国家进口的先进技术设备价值高达115亿美元,集中于精密仪器、电子设备等行业。苏联的这些行为(     
A.继承并发展了新经济政策B.引发了意识形态混乱
C.推动了社会主义道路探索D.突破了计划经济体制
2022-03-12更新 | 408次组卷 | 4卷引用:河北省五校联盟2022届高三下学期3月联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4 . 苏联在斯大林时期对农产品采取低价收购的政策,价格甚至低于生产成本。斯大林之后,苏联历任领导人不断提高农产品收购价格,提高农民的收入。但是,整个苏联时期包括农产品在内的物价始终保持在低廉的水平。这一现象
A.严重损害了农民利益B.反映了计划经济体制
C.导致了苏联改革失败D.减轻了国家财政负担
2021-05-28更新 | 860次组卷 | 11卷引用:广东省广州市华南师大附中2021届高三三模历史试题
5 . 下图为1950-1975年苏联各级预算支出占预算总支出的比重。这表明,当时的苏联
A.市场经济成分比重增加B.经济管理体制有所调整
C.传统经济结构趋向合理D.地方经济地位日益提升
2022-05-23更新 | 723次组卷 | 10卷引用:山东省威海市2022届高三二模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6 . 经过长期实践,苏联用复杂的数学模型核算全国产品的投入与产出,其中数学家康托罗维奇因对资源优化配置理论的贡献,获1975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苏联在这一领域的成就,主要是源于(     
A.计划经济对资源精密分配的要求B.社会主义建设积累的经验
C.发展科技以提高国家实力的需要D.人民的教育水平普遍提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7 . 1953—1963年苏联社会总产值变化表(年均增长率/%)
年份1953—19561956—19591959—196219621963
年均增长率/%11.18.96.96.05.0
上表所示内容可以说明当时苏联(     
A.经济政策的实施具有连续性B.地方经济自主权尚未扩大
C.经济改革未能达到预期目的D.公有制经济主导地位削弱
8 . 如表可以说明当时苏联
苏联1981年计划完成情况
国民收入工业产值农业产值
工业全部甲类工业
(生产资料)
乙类工业
(消费资料)
计划增长率3.44.14.14.27.2
执行结果3.23.43.33,6-2

A.农业为重点的改革宣告失败B.政治改革加剧社会动荡
C.斯大林模式的弊端开始显露D.经济体制问题积重难返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53年9月,苏共中央全会决定采取重大措施,对农业实施改革。1953年下半年,苏共中央通过一系列改革农产品收购制度的决议;1954年2月,苏共中央全会又提出大规模开垦荒地的决定。以这两项措施的出台为标志,赫鲁晓夫启动了苏联农业的改革,农业成为赫鲁晓夫改革的突破口。1958年6月,苏共中央全会通过决议,决定对农产品的采购制度和采购价格进行全面改革。取消现行的义务交售制,改成统一的国家采购形式,并提高收购价格以给农民增加收益。赫鲁晓夫还注意给集体农庄放权以调动其生产积极性。但是由于急于求成,且赫鲁晓夫在全国盲目大搞种植玉米运动和垦荒运动,破坏了农业发展,农业改革成效不大。

—摘编自张喜德、蔡丹《赫鲁晓夫的改革开放对我国改革开放的历史启示》

材料二   农业合作化运动是中国为适应工业化需要,在1953——1956年间通过在农村地区普遍建立合作经济的途径,对小农经济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经济改革。中国共产党对农民进行了深入广泛的群众动员,使农业社会主义改造获得了广大农民的认同和支持。在此基础上,中共中央于1953年12月通过《关于发展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决定》推进农业合作化的发展。根据中国农村的特点,采取了典型示范、分类指导、逐步过渡的办法,合作化运动发展得很顺利。到1955年底,全国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发展到67万个。这段时期,在实践中遵循了自愿互助的原则,利用互助协作的力量来发展生产力,因而得到广大农民的普遍拥护,农村经济以较快的速度增长,合作化运动取得了显著成效。

——摘编自李伟民《金融大辞典》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50年代赫鲁晓夫农业改革的特点并分析其形成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50年代中国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影响。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从中苏农业改革中得到的认识。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10 . 20世纪50年代初,苏联农民的家庭自留地占耕地总面积的3%。却提供了全国牛奶产量的五分之一和生肉产量的三分之一,另外还有大量水果和蔬菜。这表明当时苏联
A.农业改革有明显成效B.农民生产积极性高
C.农业集体化面临困境D.农业技术取得突破
首页3 4 5 6 7 8 9 10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