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赫鲁晓夫改革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8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1 . 在1953年苏共中央九月全会后,赫鲁晓夫采取了一系列鼓励发展个人副业的措施,主要包括:创业的税率降低80%。这意在(       
A.建立市场经济体制B.冲破斯大林体制束缚
C.调动人民生产积极性D.进行产业结构调整
7日内更新 | 38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广西壮族自治区普通高等学校招生押题卷(一)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1953年,苏联爆炸首颗氢弹;1954年,苏联建成世界上首座核动力发电站;1957年率先发射人造卫星上天;1961年实现人类首次宇宙航行。这一时期,苏联建立了核工业、无线电电子工业、仪表工业、宇航工业、喷气式飞机制造业。这些成就的取得(       
A.反映出计划体制效率较高B.推动了世界多极化发展
C.增强了苏联的国际影响力D.巩固了社会主义阵营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20世纪60年代初期,苏联经济学家叶·利别尔曼提出要以利润、奖金、货币等手段代替行政命令来刺激企业的生产。这一观点(       
A.摆脱了斯大林模式的束缚B.反映了改革计划经济体制的愿望
C.促进勃列日涅夫改革成功D.推动苏联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下图中农业宣传海报上的外文意思是“玉米,适合于每一头小牛”。该海报反映了(     
   
A.新经济政策激发了农民生产积极性B.苏俄农民建设农业强国的坚定信念
C.苏联党和政府解决粮食问题的方略D.苏联领导人推进农业集体化的决心
2023-06-21更新 | 346次组卷 | 9卷引用:广西壮族自治区贵港市、百色市、河池市2024届高三11月质量调研联考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1950年到1953年,赫鲁晓夫三次在莫斯科附近试验种植玉米获得成功,他萌发了大量种植玉米的念头,20世纪60年代苏联推行大规模种植玉米运动。苏联能够推行大规模种植玉米运动的主要原因是(     
A.赫鲁晓夫想解决苏联的粮食问题
B.苏联实行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
C.赫鲁晓夫试验成功的刺激
D.苏联经济体制受到致命冲击
2023-05-26更新 | 230次组卷 | 3卷引用:广西河池市八校同盟体2022-2023学年高一5月联考历史试题
6 . 有学者形容某个苏联领导人“他是徘徊在新旧时代十字路口的一名代表人物,他的一只脚跨进了新时代,而另一只脚却由于历史的原因,仍然深陷在旧时代的泥淖之中而不能自拔”。这段材料反映的是(     
A.列宁主导实施了新经济政策
B.斯大林建立高度集中体制
C.赫鲁晓夫改革未突破旧体制
D.戈尔巴乔夫改革最终失败
2022-07-15更新 | 132次组卷 | 3卷引用:广西桂林市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福建是玉米最初的传入地之一。福建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称,有限的沿海平原地带早已被开垦殆尽,人们在生存压力下不断涌向山区。山区自然条件复杂,人们在通过梯田等形式争取更多土地利用空间的同时,也根据自然条件的差异性实行因地制宜、多种经营的方式。这种传统一直延续到明清时期,地无闲隙的土地利用特征,为玉米进入增加了竞争难度。在这些因素的影响下,玉米在福建本土虽没有成为优势作物,却凭借福建移民在湘赣、川陕等地山区获得了绝对优势。江西境内以闽粤为主的移民以维持生存为目的而种植的玉米在客观上推动了传播进程,并通过人口的进一步流动,将玉米从江西传入湖广、贵州等地。

——摘编自韩茂莉《玉米种子如何传遍全中国》

材料二   19539月,苏共中央第一书记赫鲁晓夫正式提出了应该大面积播种玉米的倡议。在赫鲁晓夫看来,解决苏联农业困境的唯一出路就是发展畜牧业,而“畜产品的生产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有没有足够的粮食”,大规模种植玉米无疑是解决该问题的捷径。自1954年至1962年,苏联玉米播种面积从430万公顷扩大到3700万公顷。扩种玉米对发展畜牧业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集体农庄庄员的生活水平也有了一定的提高。但是高寒的西伯利亚不适宜玉米的生长,产量很低,不少地方一无所获。玉米播种面积的扩大影响了小麦生产,破坏了传统的牧草生产,造成粮食减产、饲料不足。在广大干部群众的抵制下,“玉米运动”逐渐低落下去。

——摘编自孔凡方《赫鲁晓夫与“玉米运动”》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玉米从海路传入中国后主要的传播路径,并分析玉米没有在福建成为优势作物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赫鲁晓夫掀起的“玉米运动”的特点,并对该运动进行简要评价。
8 . 苏联在1955年以前,国家下达的农业生产计划指标多达280项。1955年起,国家放宽对农牧业的生产管理,只下达国家收购各类农畜产品的数量指标,农庄有权自行安排生产。但是,这项决定没有得到认真贯彻,国家仍不时干预农庄的生产安排。这说明
A.苏联的国家机器运转不灵B.赫鲁晓夫的政策摇摆不定
C.苏联模式没有受到影响D.传统观念阻碍改革的推行
2022-06-21更新 | 341次组卷 | 15卷引用:广西南宁市第三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12月月考历史试题
9 . 赫鲁晓夫曾说:“我当过工人,那时候没有社会主义,可有土豆;如今社会主义建成了,土豆却没了。”为解决“土豆却没了”的问题,他采取的举措有(  )
①实行余粮收集制 ②大规模开垦荒地和种植玉米
③提高农副产品的收购价格 ④用经济管理办法代替行政命令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②④
2021-08-02更新 | 66次组卷 | 1卷引用:广西玉林市育才中学2002-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文综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二战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之所以获得广泛深入的发展,就在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为了应对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激化导致的大萧条,掀起了广泛持续的国有化浪潮,建构起国家垄断资本这一资本主义稳固的经济基础。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西方国家的私有化浪潮,国有经济的比重明显下降,以美、英为主导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纷纷尊崇新自由主义的基本理论,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监管。2008年国际金融与经济危机的爆发,标志着新自由主义的终结,发达国家的政治重新迈入另一个大的循环周期:凯恩斯主义和大政府时代,这一时期西方国家对经济的调节、干预和监管的恢复和加强,直接推动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和深化。

——摘编自刘儒《后金融危机时代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及其发展》

材料二   正如一些苏联学者指出的“这样全面的工业改革,不言而喻是一项十分复杂的工作,应该经过几个州若干年试点后,再在全国范围内推广。”改革的结果使企业下放过了头,权力分散过了头,从而削弱了国家对国民经济必要的集中统一领导和计划管理,致使地区的“分散.主义”和“本位主义”泛滥。从改革方法来看,赫鲁晓夫往往凭个人的主观愿望,依靠行政命令强制推行改革。对此苏联学者布拉尔茨基发表的文章分析说,赫鲁晓夫的改革是不彻底的和低效益的。其原因是他用传统的行政方法、官僚主义方法搞改革,不重视人民群众的作用,没有发动劳动人民为改革而斗争。

——摘编自陆南泉《如何评价赫鲁晓夫时期的改革》


(1)根据材料一,概括二战后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经济政策的调整。
(2)根据材料二,简析赫鲁晓夫改革失败的原因。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二战后西方国家与苏联经济政策调整的认识。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