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政治类热点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7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1902年,梁启超大声疾呼,“史界革命不起,悠悠万事,惟此为大”,学问之最博大而最切要者也,国民之明镜也(     
A.营造戊戌变法的舆论氛围B.培植国民意识和近代国家观念
C.为维新变法提供理论依据D.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扬光大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2 . 国家认同是一种重要的国民意识,是维系国家存在和发展的重要纽带。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古代的国家认同,主要包括君主认同、王朝认同与文明认同三个方面。其中,君主认同是指对在位专制君主的认同;王朝认同是指对维系君主统系世代相承的王朝的认同;文明认同是指对超越具体王朝而始终存在的政治文明共同体一中国的认同。这三者是古代中国国家认同的构成要素,也是考察古代中国国家认同的基本视角。

——摘编自张禄佳、郑流爱《国家认同:一种教材分析的视角》

材料二   近代中国的民族国家认同是在紧迫的民族危机下进行的。在近一百年的时间里,国人从开始接受“民族国家”而不是某一个家族的“天下国家”开始,逐步吸收西方的民族国家概念,民族国家意识逐步觉醒,直到将民族国家认同变成一股强大的精神力量,在保家卫国的战争中表现出惊人的民族凝聚力和战斗力。

——摘编自余洋《辛亥革命前后革命派的民族国家认同思想》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国家认同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以及近代中国国家认同思想内涵转变的原因。
(2)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现实,从“发展历程”“现时价值”等角度,谈谈你对“国家认同”的认识。
2023-01-04更新 | 13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东莞市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中世纪,基督教是封建社会占据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处于统治地位的基督教把生活中的纵欲当成罪恶,提倡鄙弃奢侈的生活观念。《圣经》中说“有钱人要进神的国比骆驼穿过针眼还难”。17世纪,重商主义者作为当时欧洲新兴商业资产阶级的代言人,一致认为节俭是导致失业的主要原因。富人的奢侈消费向穷人提供了更多的工作机会。犹如托马斯·孟的理解,奢侈“会使富人的钱财用来维持贫人的生活,那就成为公共财富最好的分配方法了”。

——摘编自陈国庆《西方消费经济思想与消费文化观念变迁研究》

材料二   1936年,凯恩斯在《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中阐述了其消费思想。凯恩斯认为大危机与国家提倡自由放任的经济观念脱不开干系,其病因在于有效需求不足。提升有效需求是解救经济危机的万能钥匙。在宏观层面,建议国家要引导消费,要通过积极的财政措施刺激消费。增加社会总需求,提高就业和产出水平,并以此来限制和约束企业与个人的短视经济行为。二战结束后,凯恩斯的思想对西方发达国家产生了巨大影响,几乎成为解决当时一切经济问题的不二法门。

——摘编自程海荣《消费伦理观的历史演进与时代变革》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7世纪欧洲消费观念的变化,并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凯恩斯消费思想在二战后西方发达国家经济政策中的体现,并简要说明其影响。
2022-07-11更新 | 106次组卷 | 4卷引用:广东省肇庆市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4 . 下表是古代东亚地区使臣往来统计表。这表明
在明代表(→表示使臣出使方向)
中朝使臣往来中日使臣往来朝日使臣往来
中国→朝鲜朝鲜→中国中国→日本日本→中国朝鲜→日本日本→朝鲜
明代以前2088824681424
共计1343年
年平均次数
0.130.650.0030.050.010.02
明代161129916372270
共计277年
年平均次数
0.64.60.060.130.080.25
A.中国是东亚国际秩序稳定的核心力量
B.儒家文化有利于东亚国际秩序的稳定
C.东亚地区政治一体化的趋势有所加强
D.东亚国家间的平等友好关系更加密切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17世纪的教育家夸美纽斯是第一个宣布用本民族语言实行普及教育的人,他主张教育工作者应当打开男女青年天赋才能自由发展的道路,对青年人应不限等级和地位,要采取同样的教学原则。这表明夸美纽斯的教育思想
A.是文艺复兴运动的重要成果B.具有民族性民主性和人文性
C.促进了西方民族国家的发展D.推动了欧洲第一次思想解放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6 . 乾隆五年颁布的《大清律例》规定,凡国人在蕃托故不归,复偷漏私回者,一经拿获,即行正法。1893年,清廷谕令“嗣后良善商民,无论在洋久暂、婚娶生息,概准由使臣领事馆给予护照。任其回国,治生置业,并听随时经商出洋,毋得仍前籍端讹索”。这一变化反映了晚清时期
A.中国社会的转型B.宗藩体系的瓦解
C.海外移民成主流D.政治民主化趋势
2022-01-31更新 | 77次组卷 | 3卷引用:广东省东莞市东华高级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B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7 . 国家认同建构是国家建设的核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近代以前,中国历史上的国家认同由三个层面构成。第一个层面是体观于对在住君主的忠诚,忠君与报国差不多是等同的概念。第二个层面,聚焦于君主专制的王朝,王朝在则国事在,王朝亡则国家亡。然后王朝总有兴有亡,但它们在时间上前后连续,于是出现一个超越王朝的政治共同体视为——“中国”,这是第三个层面。

——摘编自姚大力《追寻“我们"的根源一中国历史上的民族与国家意识》

材料二 近代以降,传统的国家与民族认问观念受到挑战,得以重构。这一重构主要表现为:

其一,新的主权国家认同意识的构建,人们开始由过去认为中国是世界中心转向接受中国只是世界主权国家体系中的一页:其二,民族共同体认同的构建,从以华夏民族为“天下”中心的民族文化优越观念转变为接受世界各民族平等的观念。

——摘编自率禺阶《华夏民族与国家认同意识的演变》

材料三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中国梦表达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愿望和家国情怀,构建了对中国人民最具普遍意义的国家认同和文化认同。

——摘煸自韩震《中国梦的国家认同与文化认同》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历史上国家认同的内涵。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中国国家认同观念的新变化并分析其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新中国成立以来,有利于构建国家认同的举措。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8 . 法国国王路易九世(6~1270年在位)时期,其设立的巴黎高等法院成为面向整个王国接受个人和团体上诉的机构。1294年,法国国王腓力四世以英王爱德华一世拒赴巴黎高等法院应诉为由,宣布没收其在法国的领地。由此可见,巴黎高等法院的设立
A.激化了君主与贵族间的矛盾B.助推法国走向近代民族国家
C.强化了法王对抗教会的力量D.推动法国形成分权制衡体制
论述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我们党在领导中国革命、建设与改革100年波澜壮阔的历程中,砥砺前行,积累了很多宝贵的经验。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年份事件
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
1922年中共二大召开
1924年革命统一战线建立
1927年领导南昌起义;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
1929年古田会议召开,确立“思想建党,政治建军”的建党建军原则
1934年红军主力被迫进行战略转移
1935年遵义会议召开
1937年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
1949年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召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1956年完成三大改造;一五计划提前完成;中共八大召开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
1992年邓小平发表南方谈话;中共十四大召开
1997年在中共十五大上,邓小平理论被写入党章,并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2017年中共十九大确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
请从材料中提取3个或3个以上相互关联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围绕“中国共产党成功的重要法宝”这一主题,自拟论题,并进行阐释。(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论述题 | 较难(0.4) |
名校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在全面回顾总结党的百年奋斗历程和重大成就基础上,以更宏阔的视角,从五个方面总结党的百年奋斗的历史意义,即党的百年奋斗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民的前途命运、开辟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道路、展示了马克思主义的强大生命力、深刻影响了世界历史进程、锻造了走在时代前列的中国共产党。

——选自《人民日报》,20211114


从党百年奋斗“五个方面”历史意义中任选一个加以论述。(要求:史实准确,论述充分,表述清晰。)
2022-01-17更新 | 71次组卷 | 2卷引用:广东省中山市中山纪念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段考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