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政治类热点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5 道试题
1 . 延续与变迁

材料一   西方传统观点认为,公元1500年前后是欧洲历史的分水岭,此时欧洲告别中世纪,进入现代。

材料二   20世纪后期,有学者提出,公元1500年前后这一时段固然重要,但还不能称之为欧洲历史的分水岭,因为此时欧洲在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关系等领域并无本质变化。这种状态一直持续到18世纪中后期,此后历史才真正步入现代,分水岭才真正出现。

历史发展往往是一个延续与变迁交织的过程。从这一角度,结合15—18世纪欧洲历史的重大史实,评析材料一和材料二的观点。
2023-06-30更新 | 4107次组卷 | 24卷引用:广东省惠州市惠东高级中学2024届高三下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2 . 现代化是人类历史上一场深刻、剧烈而又无可避免的社会革命。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就近代中国而言,现代化所要解决的主要是三大问题,即三个方面的现代化。

(1)政治现代化:即政治民主化,反对和消除封建主义、专制主义,建立民主的政治制度,树立民主的社会观和人生观,实行民主的政治生活。同时,现代化的国家还必须是主权独立、领土完整的国家。

(2)经济现代化:包括生产技术、生产方法、生产组织形式、经济制度、经营方式、管理方法等的现代化。实现经济现代化的一个重要前提是变革生产关系,度除封建土地所有制。

(3)思想和生活现代化:包括人们的思想观念、伦理道德、风俗习惯、生活方式等的现代化。从整个社会来说,现代化要求创造一代新人,具有新的思想、新的知识新的技能的人,从事新的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社会的生活。

——摘编自白寿彝等主编《中国通史》(第二版)


评析上述材料所示中国现代化所要解决的题。(说明:运用具体史实,对材料所示要解决问题的一点或整体展开评析。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不能重复材料)
2021-10-29更新 | 64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深圳市宝安区2022届高三10月调研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两千多年的历史中存在两个最独特最鲜明的现象:一个现象是社会结构的停滞性。自秦汉大一统帝国建立一直到清朝,社会组织方式一直保持着基本相同的形态。另一个重大现象是社会的周期性大动荡,每隔两三百年,中国社会都要发生一次社会结构毁灭性的崩溃,然后又奇迹般地重建。我们提出的中国社会超稳定系统假说,正是通过分析中国传统社会结购,揭示周期性大动乱和封建社会长期延续的内在联系。这种超稳定系统特有的组织方式,使得每个王朝鼎盛时期,都呈现出高度繁荣,但是也造成了它在演化中的动态停滞。

——摘编自《开放中的变迁:再论中国社会超稳定结构》


结合所学习的中国古代史的相关史实,对材料观点(一个或者整体)进行评析。(要求:自拟论题、观点明确、表述成文、论证充分、史实准确、表述清晰)
论述题 | 较难(0.4) |
名校
4 . “体”“育”二字,我国古语皆有之,“体育”一词寓强健体魄之意则是近代以来形成的。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近代体育观念

观念表现

强兵御侮
1862年,湘军、淮军等新式军队最早引进西洋兵操,主要是英国兵操,包
括列队、刺杀、战阵与战术等。1881年,天津水师学堂首先引进了体育课,内容有击剑、足球、跳栏、跳远、跳高、爬桅等项。

强种强国
1891年,万木草堂规定学生的课外活动要有固定时间,课以体操。20世纪
初,清政府明确了各学堂一律练习兵式体操的规定。1908年,上海创办了
中国历史上第一所培养女子体育专门人才的学校,其他女子学校也纷纷增设体操课。

科学体育
1917年,毛泽东发表《体育之研究》一文,阐述了体育的概念、作用、目
的以及体育与德育、智育的关系。1922年,李大钊呼吁政府在工人们聚居
的生活场所组织建设公园、运动场、俱乐部等设施,为工人业余文化体育
提供条件。

国粹主义
1919年,北京政府将中华新武术定为学界必学之中国式体操,意在抵制西方现代体育,这遭到鲁迅等学者强烈反对。1932年,中国在洛杉矶奥运会失利,《大公报》的文章指出西式运动,中国既不暇学,亦不必学

民族体育
20世纪30年代,以程登科为代表的体育界人士深受当时德国政治影响,他
们倡导将政治、军事、体育三者有机结合,要全民皆兵,人人拥有战
斗技能和卫国的能力,要利用军警权力来辅助民众实行全民体育。

——摘编自崔乐泉《社会思潮影响下国人近代体育观变迁研究》等


评析上述材料所示的近代体育观念。(说明:运用具体史实,对材料所示近代体育观念的一种或整体展开评析。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不能重复材料)
2021-12-29更新 | 298次组卷 | 3卷引用:广东省广州市2022届高三12月调研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教育轴心南移的大致轨迹为


备注:教育轴心的评价指标为:人才分布、教育家及教育名人的分布、书院等古代学校的设置。

——熊志伟《中国古代教育轴心南移现象及其经济动因》

材料二   同治、光绪时期,中国书院也在此时翻开了它自诞生以来最辉煌的一页。同治朝平均每年新建和修复书院达29所之多,这是其他任何朝代都难以与之相比的。一些书院逐渐走上了经世致用的改革之路,书院建藏书楼收藏中西书籍以供学生研习,设置经学、史学、算学、掌故、舆地、词章六类课程、并添置了天文、地理测量仪器及光化电矿的实验器材。1901年初,张之洞、刘坤一两位总督联名上疏,提出将书院改为学校,被朝廷批准。

—陈薛俊怡《中国古代书院》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古代教育轴心演变的趋势,并分析其影响因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晚清时期书院的发展特点并简要评述。
2023-01-14更新 | 106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新高考2023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