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120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汉代总结秦速亡的教训, 积极实行儒家的仁政德治。至董仲舒提出重选举、兴学校、独尊儒术三大文教政策,我国第一个正式的人才选拔制度得以建立和实行,该制度主要根据人的德行,通过举荐和策问, 授以相应官职。

材料二   明清时期,科举考试采用八股文,八股文具有防止作弊,使评卷标准化、客观化,减少评卷工作量,以及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测验考生文字基本功等好处。

——以上均摘编自田建荣《科举考试命题立意探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代人才选拔制度的名称,并分析其意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析材料二的观点。
2024-01-24更新 | 23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佛山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随着19世纪末移民潮和难民潮的到来,美国语言政策发生了显著变化,突出表现在努力巩固英语的地位,将其上升为国家语言和通用语言。一方面,人们需要通用语言来处理迅速增加的经济、政府及公共事务:另一方面,移民和难民的大批涌入带来差异极大的语言文化。两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的民族主义情绪空前高涨。到1919年,有15个州通过立法规定必须在所有公众场合使用英语。

——摘编自陈新仁《美国语言政策的历史沿革与启示》

材料二   大革命前夕,法国存在三十多种方言,巴黎派往各省的特派员无不留意到,方言区的民众因语言障碍而对发生在法国的巨大政治风暴不知情或不关注。在此共识下,革命者将废除方言、统一民族语言视为传播共和思想、巩固年轻的共和国的一个必要前提。讲法语于是被视为爱国行为,这一全新的语言观引发了法国历史上首场全民性的语言爱国主义运动。

——摘编自曾晓阳《从“先生”的语言到公民的语言》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美国推广通用语言的社会条件。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法国的“语言爱国主义运动”。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国家推广通用语的启示。
2024-03-07更新 | 128次组卷 | 4卷引用:押广东卷第20题 民族关系与国家关系-备战2024年高考历史临考题号押题(广东专用)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英国马戛尔尼使团访华,是中英交往史上的重大事件。根据英国马戛尔尼使团送给乾隆帝的中文礼单记载,马戛尔尼携带的礼品共十九件,包括枪械、软带、望远镜、时钟、晴雨表、奇巧椅子、马车等礼物,其中,还包含两箱图册。下表是图册的内容以及乾隆帝的回礼:

乾隆帝的回礼及与英使团礼品的对应关系

马戛尔尼使团的礼品对应点乾隆帝的回礼
《英吉利贵族图像》名人肖像《历代帝王像》一匣
《船舶及各种图画》军事行动战图一匣(内含《伊犁回部图》《金川图》《台湾图》)
《海米尔登氏藏爱褚利亚及希腊罗马古物图》《海米尔登氏康比扶来格拉火山图》科学艺术画花卉册页一册(内容不详)
《中国建筑及服饰器物图》《詹伯斯氏建筑工程图》《詹伯斯氏奇幽园图》《英吉利戏院图》《英吉利建筑师维特鲁维阿氏建筑图》《亚丹氏建筑图》《湖山风景图》《巴克氏城市风景图》建成环境《水法图》

—改编自徐斌《马戛尔尼使团礼品中的图册》

材料二   “国书”,即具有平行地位的两国往来文书。清朝的国书最早出现在入关前的后金时期,广泛应用于后金与朝鲜、察哈尔蒙古的交往中。当清廷逐步建立宗藩体系后,在对外交往中不再使用国书,代之以表文、敕谕、奏书、咨文等朝贡文书。这些文书反映着相应的名分关系,成为宗藩体系的重要表征。

鸦片战争后,美使顾盛被授予信任状出使中国。此份信任状指出派遣顾盛为驻中国特命全权公使,并希望中国皇帝对他予以信任。之后,在中国官员上奏道光帝的奏折中,顾盛递交的信任状没有被翻译为宗藩体系下的“表文”,而是被翻译为“国书”。此前的藩属国表文通常表示出由下往上敬奉文书的性质,而美国国书的起首体现出私人性与对等性。中国历朝都非常重视历法,清廷会向朝鲜等国颁赐历书,即“颁正朔”,然后朝鲜、琉球等国在文书中就会使用中国历法。但是对于美国的这份汉译本国书,最后却保留了西元纪年。

从汉译本国书的语句看,其中大量使用“大清大皇帝陛下”“皇都”“中华”一类的崇敬字词,同时以“孤”“敝域”作为美国总统与国家的谦称。在内容上,这份国书既有对中国的大力赞美,也有对自己国情的介绍;既表示出友好与对等之意,又通过这些词语体现出谦卑秩序。此外,美国总统的人名从颇具美好意义的“泰禄”改为“戴喇”,删去“忝友好”三字,还在“皇帝”前特加一“大”字。

道光帝要求耆英撰拟了一份符合“天朝体制”的诏书,作为对美国国书的回书。但是清廷下发的这份回书与传统“诏书”的内容、格式大不相同。 它既没有对美国的“伯理玺天德”“合众国”进行抬格,在涉及本朝的“大皇帝”“朕”“钦差”等字词时也都没有抬格,可以说没有执行抬头制度,从而使这份文书在格式上消弭了尊卑之分。

从同治七年的蒲安臣使团开始,清政府首次对外发出了遣使国书。光绪二年(1876年)派遣郭嵩焘、刘锡鸿为正副使常驻英国,他们携带了清朝的第一份驻使国书。此后,遣使和驻使携带国书成为惯例。

—摘编自郭黎鹏《晚清国书与中西国家间信息传递方式的变迁》

(1)根据材料一,分析中英双方所选图册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评析国书在清朝的变化发展。
4 .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美国、欧盟、日本等西方大国为争夺世界环境发展事务的领导权而展开激烈竞争。美国自恃财大气粗,以“环境领导人”自居,日本则在1992年的里约热内卢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承诺5年内提供1万亿日元的环发援助,限制有害气体的排放,赢得了超级环保大国的声誉。在1997年的京都气候会议上,欧盟积极主张发达国家将有害气体排放量削减15%,促成签署《京都议定书》,受到世界的好评。他们的根本目的都是试图争夺世界环境发展事务的领导权,提高自己的国际政治地位。

——摘编自王淑贞《欧盟环境外交研究》

环境安全和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全球性问题。概括西方大国针对环境问题的措施,并评析其中一方的根本目的。(要求:选择任何一方均可,并阐述理由)
5 .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汉武帝时期)自公孙弘以《春秋》之义绳臣下取汉相,张汤用峻文决理为廷尉,于是见知之法生(知情不报被视为“故纵”罪论处),而废格沮诽穷治(搁置、诽谤皇帝诏令者处以极刑)之狱用矣。其明年,淮南、衡山、江都王谋反迹见,而公卿寻端治之,竟其党与,而坐死(受牵连而死)者数万人,长吏益惨急而法令明察。

——摘编自司马迁《史记·平准书》

材料二   贞观六年(632年)十二月辛未,(唐太宗)亲录囚徒,归死罪者二百九十人于家,令明年秋末就刑。其后应期毕至(全部回返),诏悉原(赦免)之。

——摘编自刘昫等《旧唐书·太宗本纪》

材料三   作为国家乃至百姓的信仰和行为准则的教化规范,儒家思想在我国漫长的传统社会中日益神圣化。汉武帝接受董仲舒尊崇儒术的建议后,儒家思想俨然成为国教,对刑罚的影响巨大,甚至成为判定刑罚轻重的决定因素。儒家思想与刑罚互动的表现有两个方面:一是儒家的仁德思想在本质上与酷刑思想相冲突,客观上起到了抑制酷刑泛滥的作用;二是儒家思想与酷刑有着共同的目标——维护统治秩序,儒家思想又成为维护和推动酷刑的一种力量。于是,在刑罚上出现了儒家思想的二律背反——对我国古代酷刑的抑制与推动两种不同的作用。

——摘编自许便红《论儒家思想抑制与推动中国古代酷刑的二律背反》


概括材料一和材料二中的历史现象,并结合两则史实及所学知识评析材料三中的观点。(要求:对该观点赞成、反对或另有补充均可,并阐述理由。)
2023-11-21更新 | 72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湛江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街上到处都是顾客,他们购买来自斯里兰卡的珍珠项链,佩戴着由非洲象牙雕刻而成的装饰品,使用添加了稳定剂(来自中国西藏和索马里)的香水、由波罗的海的琥珀制成的小瓶子,以及各式各样的沉香木家具。空气中弥漫着外国熏香的气味。附近的一家商店出售着价格昂贵、工艺精巧的产品。你来到朋友家做客,她会端给你一杯散发着独特香味的冷饮。这家人炫耀着他们新买的东西:一张由爪哇檀香木制成的精致桌子,上面摆放着一只雕工精湛的犀牛角。屋里的许多小摆设看上去都是进口的,彰显着你朋友的国际化品位。这座城市与遥远的地方有着许多联系,听起来像是一个现代化的大都市,但这就是公元1000年中国城市泉州的样子。

——摘编自(美)韩森《公元1000年:全球化的开端》

有学者认为,公元1000年标志着全球化的开始。这是贸易路线在世界各地形成的时刻,货物、技术和人们得以离开家园,去到新的地方。随之而来的变化是如此深刻,以至于普通百姓也受到了影响。请评析该学者的观点。(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不能重复材料)
2023-11-19更新 | 135次组卷 | 3卷引用:广东省广州市越秀区2024届高三10月月考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汉武帝时正式形成察举制。当时由皇帝向全国颁布诏令,责成中央和地方的高级官员查访其所辖的基层官吏及百姓,按不同的科目标准选出优秀人才向朝廷推荐。东汉末年,曹操提出“唯才是举”的思想,后曹丕采纳吏部尚书陈群的建议“立九品官人之法”。察举制和九品中正制下,获得举荐机会的大多是官僚地主和豪门子弟,且察举制的选举对象完全是被动的。隋朝时,科举制出台。科举考试都是以皇帝的名义举行,主考官由皇帝指定,取舍决定权在中央和皇帝。只要不属于朝廷禁止入仕的戴罪之人和数量有限的贱民,都可自愿报考。与察举制把道德、品行和才能作为授予官职高低的依据不同,科举制“一切以程文为去留”或谓“以文取人”,人的主观因素越来越淡化。

——摘编自张会霞《我国古代官员选任制度的演进评析》

材料二   19世纪的英国实行政党分肥制,任命官员取决于个人好恶、拉关系讲门第,卖官鬻爵、贪污腐败、政治丑闻屡见不鲜。19世纪中叶,工业革命带来英国社会的巨大变化,也对政府职能提出了更多新的要求。这期间,随着资产阶级自由平等思想的不断发展,边沁提出了功利主义,论述了政府应为最大多数人谋幸福创造平等机会。而斯坦顿父子分别在《一个驻中国大使权威记录》和《关于中国的杂记》、古次纳夫在《开发的中国》中对中国政府官吏选拔的种种描叙在英国产生广泛的影响。1870年,格莱斯顿颁布第二个关于录用文官的枢密院命令,英国文官制度最终确立。

——摘编自鲍红信《英国近代文官制度的建立》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科举制与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相比所具有的主要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英国文官考试制度确立的背景。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中国古代和近代西方官员选拔制度对当今中国公务员制度建设的启示。
8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有史学家在他的著作中详尽地叙述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原因。下表是其中的主要内容   

原因基本观点
两大阵营内部紧张的关系协约国和同盟国内部各怀鬼胎,关系微妙复杂。国际关系普遍脆弱是一战爆发的重要原因之一
德国的战争罪责德国为追求自己的实力强迫扩张
战争机器的发展各国相继扩军;成立总参谋部
民族主义民族主义思想助长了军国主义情绪;军国主义和民族主义交织在一起,使得战争愈益可能
巴尔干战争巴尔干战争导致东欧国家之间仇恨更加强烈

——摘编自【美】罗伯特—E-勒纳《西方文明史》

材料二   1914年以前,广泛传播的西方乐观主义带有一种国际性质。帝国主义者认为西方领导者给“劣等民族”带来了新的启蒙。19世纪晚期,已初步出现了一些有趣的国际组织,这为正在发生的国际危机提供了一种可供选择的出路。

——摘编自皮特—N-斯特恩思《全球文明史》


(1)请运用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对上述材料关于“一战”爆发原因的观点进行简要评析。
(2)请结合材料二,谈谈从一战最终不可避免地爆发的历史教训中获得了怎样的历史启示?
2023-06-05更新 | 124次组卷 | 2卷引用:广东省广州市黄埔区2023届高三三模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大班”是清朝对英国东印度公司派驻广州机构负责人的称呼。清朝的许多涉外事务是通过大班与行商的往来合作完成的,大班与行商通常只是一种较为单纯的贸易管理的关系。

1833年,英国政府任令律劳卑担任驻华商务总监督,取代此前的大班,但英国既没有发给他凭证,也没有通知清政府。1834年7月25日,律劳卑未经准许,擅自抵达广州。律劳卑向行商表示,他要立刻以英王代表的身份直接与总督往来,并致函总督卢坤,声称他“有保护与促进英国贸易之权,并得依情形之需要行使政治与司法权”。广东地方当局拒绝接收其公函,称“中外之防,首重体制,该夷目律劳卑有无官职,无从查其底里,即使实系该国官员,亦不能与天朝疆吏书信平行,事关国体,未便稍涉迁就,致令轻视”。但律劳卑置之不理。9月2日,广东发出告示,下令停止中英贸易。9月5日,律劳卑令军舰强行驶过虎门,与清守军交火,在广东当局抗击下,律劳卑命令军舰离开广州。9月29日,中英贸易恢复。这就是所谓的“律劳卑事件”。

——摘编自朱谐汉《律劳卑事件》等


评析“律劳卑事件”里中英两国的做法。
2023-04-20更新 | 544次组卷 | 6卷引用:广东省广州市2023届高三二模历史试题(B卷)
10 .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从戊戌维新运动在江淮大地兴起到辛亥革命胜利,安徽政论报刊都发挥了重要的舆论宣传作用。

甲午中日战争后,《皖报》以“开风气,拓见闻,联官民,达中外”为创办宗旨,大体上以发表政论、普及新学和传播新闻为主。

辛亥革命前夕,《安徽俗话报》发表了陈独秀的《亡国篇》《说国家》,矛头直指封建君主专制,“原来是一国人所公有的国,并不是皇帝一人所私有的国”。《安徽白话报》在《演说》栏目中讽刺象征清王朝专制统治的辫子为“猪尾巴”,并强烈谴责帝国主义列强侵夺中国主权的行径。

辛亥革命后,《安徽公报》主要刊载法令、法律等官方文件,如《临时大总统令》《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等。同年出版的《均报》还树立了革命旗帜。

此后,随着袁世凯实行舆论控制,这些带有革命色彩的进步报刊纷纷停办。但是,报刊浸润宣传的民主共和观念已经深入人心,最终汇成推翻洪宪帝制的革命浪潮。

——摘编自王玉洁《辛亥革命前后安徽政论报刊舆论宣传转向》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甲午中日战争至辛亥革命胜利期间安徽政论报刊发展的过程及其结果进行评析。(要求:史实准确,符合逻辑,表述清晰)
2024-01-26更新 | 45次组卷 | 2卷引用:广东省湛江市部分学校2024届高三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