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17 道试题
1 . 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社会救济作为最基本、最古老的社会保障方式必不可少,与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存在密不可分的关系。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1834年8月,英国政府出台《济贫法修正法案》,该法案的颁布实施标志着英国正式进入“新济贫法”时代。《新济贫法》实施“劣等处置”和“济贫院检验”原则。“劣等处置”原则旨在降低救济水平至有工作的劳动者生活水平以下,以此刺激贫民勤奋工作,早日走出济贫院回归正常就业;“济贫院检验”原则意味着济贫对象必须进入济贫院才能获得救济。但院内救济数量有限且申请程序极为复杂,贫民进入济贫院要接受严刑拷打,被贴上“犯罪”的标签,并终身剥夺人身自由和政治权利。

——摘编自薛俊强   吴大娟《恩格斯对英国“济贫法”的批判及其当代价值意蕴》

材料二   “于是他们订下了规矩,让所有的贫民自行选择:要么在习艺所里慢慢地饿死;要么在习艺所外很快地饿死。为此,他们分别与自来水厂订立无限制供水的合同,与谷物商订立定期供应少量燕麦片的合同;规定每天开三餐稀粥,每周两次发放葱头一个,星期日增发面包卷半个……但理事会里都是些老谋深算的人,他们早已考虑到对付这种局面的办法。你要得到救济,就得进习艺所,喝稀粥;这就把人们吓退了。”

——节选自查尔斯·狄更斯《雾都孤儿》译本


(1)根据以上材料,指出节选小说片段在研究英国社会救济问题上有何史料价值。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评析19 世纪英国的社会救济制度。
2024-01-26更新 | 23次组卷 | 1卷引用:贵州省六盘水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据《文馆词林》(贞观年中巡抚高昌诏)记载:“高昌(属今新疆吐鲁番)之地,虽居塞表;编户之甿(外地迁来的百姓),咸出中国。自因隔绝,多历年所,朕往岁出师,应时克定,所以置立州县,同之诸夏。而彼土黎庶,具识朕心,并变夷俗服习王化,家慕礼让之风,人事农桑之业。联爱养苍生,无隔新旧,引领西顾,嘉叹良深。宜遣五品一人,驰驿往西州,宣扬朝旨,慰劳百姓。……彼州所有官田,并分给旧官人首望及百姓等。”

——摘编自王恩春《从安西、北庭都护府的设置看唐朝对西域的治理》

(1)根据材料,概括唐太宗对西域的治理举措。
(2)结合中国古代史相关知识,对材料中唐太宗某一治理举措予以简要评析。
2023-12-26更新 | 39次组卷 | 1卷引用:贵州省遵义市2024届高三12月月考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游牧、商业起于内不足,内不足则需向外寻求,因此而为流动的,进取的。农耕可以自勘,无事外求,并必继续一地,反复不舍,因此而为静定的,保守的。

草原与滨海地带,其所凭以为资生之地者不仅感其不足,抑且深苦其内部之有阻害,于是而遂有强烈之“战胜与克服欲”。此种民族,其内心深处,无论其为世界观或人生观,皆有一种强烈之“对立感”,于是而尚自由、争独立,此乃与其战胜克服之要求相呼应。故此种文化之特性常见为“征伐的”“侵略的”。

农业生活所依赖,曰气候、曰雨泽、曰土壤,此三者,皆非由人类自力安排,而若冥冥中已有为之布置妥帖而惟待人类之信任与忍耐以为顺应,乃无所用其战胜与克服。故农耕文化子最内感曰“天人相应”“物我一体”,曰“顺”曰“和”。

——摘编自钱穆《中国文化史导论》(该书写于1940年代)

结合中外历史,评析钱穆的观点。(要求:自拟论题,史论结合,叙述成文,条理清晰)
2023-04-18更新 | 624次组卷 | 9卷引用:贵州省毕节市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第八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模拟测试(五)历史试卷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世纪30年代初,知识界发起了关于中国现代化问题的大讨论,形成一股强劲的现代化思潮,各种报刊、杂志纷纷刊载大量有关现代化问题的文章。

材料一中国农业,虽有几千年的历史,但现在生产技术的落后,经营方式的退步,已在任何独立国家之后;不,就是其它的殖民地国家,也比较中国要近代化得多了,我们知道其它各国,已跟了工业技术的进步,利用空气中的氮气,制造为化学肥料……别国已用了极大的电机设备作灌溉之用,中国还是利用着人力和畜力,天天向自然作汗血的挣扎。这一切农业生产的现状,正如以大刀抵抗飞机和坦壳(克)车一样,安得不落伍。

——吴觉民《中国农业的现代化》

材料二机械要制造,日用品也得制造;电站要建立,人民住宅也得建立;森林要开采,游息的胜地也得修饰。现代化中国,一定不应当是为现代化而现代化,而是为了建设一个整个的社会而现代化。

——亦英《现代化的正路与歧路》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20世纪30年代初“中国现代化大讨论”的历史背景。
(2)分别概括材料一、二关于现代化的观点,并予以评析。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973年前后六个发达国家的经济增长率(年均百分率)

国别1950~1973年期间1973~1997年期间
美国3.82.5
英国3.01.8
德国6.02.1
法国5.02.1
意大利5.62.4
日本9.23.3

——夏庆宇《20世纪西方国家经济政策的嬗变及理论启示》

材料二:在经历了长期繁荣之后,发达资本主义经济从20世纪60年代末开始进入了战后黄金年代的衰退期。对于战后黄金年代的终结和1973~1975年危机的成因,利润挤压论认为伴随生产率增长的减速,实际工资爆炸性的增长,利润在国民收入中的份额显著下降,从而导致经济疲弱。

生产率与工资增长的关系:1964~1973年

年均生产率增长(1)年均工资增长(2)差距(1)~(2)
美国1964~68年2.42.5-0.1
1969~73年1.02.0-1.0
欧洲1964~68年4.54.3+0.2
1969~73年4.25.0-0.8
日本1964~68年8.77.6+1.1
1969~73年7.810.6-2.8

——摘编自孟捷《发达资本主义经济的长波》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50年代至90年代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析利润挤压论对资本主义经济发展“黄金年代”衰退的解释。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中国古代部分思想家的人口思想

思想家(时期)人口思想
孔子(春秋)提出“庶、富、教”的思想,认为治国只考虑人口众多还不够,还必须使百姓富裕、有教养。
管仲(春秋)提出一套比较系统的鼓励生育的主张;注意到劳动者素质水平的高低是土地增产的主要因素。
马端临(南宋)强调了人口质量在经济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与地位,认为国家的强盛与否,不仅取决于人口数量上的多寡,还取决于人口素质(质量)的高低。

——整理自段塔丽《中国古代人口质量观初探》

材料二雍正年间开始推行摊丁入亩的赋税政策,彻底中止了传统的人头税,此举使人口的发展失去了最核心的制约因素。1741年,中国人口数为一亿四千多万,到1840年鸦片战争前后,人口已达四亿以上。人口的高速膨胀,给社会和生态造成巨大压力,最直接的后果是人均耕地的减少。乾隆后期人均耕地降至2亩多,嘉道以后降至2亩左右,咸丰元年(1851年)降至1.74亩。由于人口无节制的增长,迫使人们向土地索取更多的生存资料,在扩大耕地面积、引进高产作物等经济活动中,人们对土地资源采取了掠夺性的使用方式,严重破坏了生态平衡,对当时和以后的生态环境都造成了极为严重的后果。

——摘编自陈友兴《中国古代人口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1)根据材料一,指出三位思想家人口思想的相同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清朝中后期人口膨胀的现象。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世纪5090年代中国经济政策、发展举措简表

时间经济政策或举措
19501952《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银元之战;米棉之战
19531957“过渡时期总路线”、“一五”计划
19561966中共“八大”明确的主要任务;“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总路线”;调整国民经济的八字方针;提出建设“四个现代化”的伟大目标。
197820世纪末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建立经济特区;确立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
21世纪初期实施“引进来”“走出去”的开放战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础设施建设走在世界前列;科技创新引领国家发展;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从上表中列出两项经济政策或举措的关键词,并确定一个主题进行简要评析。(要求:主题立意明确;关键词选择准确;文字说明逻辑清晰;史论结合。)
2022-02-02更新 | 136次组卷 | 1卷引用:贵州省贵阳市普通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观点
在江南,原本以政府内贸、东亚外贸为主体的商品经济,经过鸦片战争后渐渐转化为欧美国家外贸经济占据重要份额的经济形态,这更加凸显了中国近代的“半殖民地”特征,而非消减
1840年以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虽然江南等特定区域仍然具有庞大的内贸经济基础,以及和东亚、东南亚外贸联系,但仍属于封建经济的附庸。鸦片战争后,受到欧美外贸经济的影响,江南地区才出现“半封建”的商品经济、外贸经济

——整理自瞿骏《中国近代通史教学的“知常”与“察变”》


从材料中任意提取一个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评析。(要求:观点明确,态度鲜明,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9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王安石是我国封建时代系统提出人才理论,大胆选任人才的政治家之一。他对人才问题认识深刻,把它上升到事关社稷兴亡的高度,并提出了对人才“教之(教育方针)、养之(培养方法)、取之(选才标准),任之(用才原则)”的系统人才理论。在政治实践中,他大胆改革教育和官吏选任制度,为人才的脱颖而出创造了适宜的环境。此外,王安石还在民间选用人才,依靠这些有才之士制定并推行一系列新法。如自称“草泽人”的民间人士魏继宗提出了“市易法”,主张国家干预贸易,出面平抑物价,提出“贱则少增价取之,令不至伤商;贵则少损价出之,令不至伤民”。王安石十分赞赏“市易法”,于是调魏继宗参加市易司的工作。这些新法的实施,对抑制大官僚、大地主和豪商的特权,缓和阶级矛盾,减轻人民负担,发展生产,繁荣经济起到了积极作用。

——摘自黄永杰《论王安石的人才观》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市易法的内容和作用。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王安石的人才观。
2022-09-30更新 | 54次组卷 | 1卷引用:贵州省六校联盟2023届高三上学期实用性联考(一)文综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在改革前期主要进行了体制内的改革,即对行政机构、教育体制、军事体制等方面做了变动。以1905年为转折,清政府派遣大臣出洋考察立宪国政治,制定改革蓝图,并宣布预备立宪。紧接着民主议事机关谘议局和资政院也相继建立起来。然而,由于清王朝已经奄奄一息,在皇族内阁出台后,清末新政在四面烽火中彻底走向失败。作为清政府最后十年生命里的大事件,一方面,推行晚清新政是内忧外患的逼迫,是为了实现自我保全而不得不进行的一一次改革;另一方面,改革实施的一系列措施较之以往的“祖制不可违”确实让中国迈出了走向近代化的步伐,但历史的合力最终将中国推向了革命,在更加猛烈的炮声中新政偃旗息鼓。

——摘编自李冬雪《清末新政政治改革论析》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清末新政政治改革的主要内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析清末新政中的政治改革。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