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政治类热点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6 道试题
23-24高三上·江西·阶段练习
论述题 | 较难(0.4) |
名校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民国时期,中国的高校多实行自主招生。如表所示为19411942年中国部分高校自主招生考试国文科作文题目。

时间学校作文题目
1941天津工商学院投考工科之动机与企望
1941辅仁大学读书志不在温饱论
1941国立北平师范大学民生在勤勤则不匮说
1942国立交通大学论抗战以来我国国防工程
1942国立商学院今之论者恒曰商战,夫行货岂有同于行军者耶?试详其说;古代六艺之教多合于体育,试详其说
1942国立湖南大学民为邦本本固邦宁论
1942国立中山大学士大夫无耻即为国耻说

——据么其璋、么其琮等编《民国老试卷》


根据材料,围绕“民国时期的高校自主招生考试”拟定一个论题,并结合中国近代史知识加以阐述。(要求:紧扣主题,论题明确,阐述充分,逻辑清晰)
2023-12-24更新 | 58次组卷 | 3卷引用: 江西省“三新”协同教研共同体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2月联考历史试卷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基于近代中国社会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一基本事实,在中国近代史教材的编写和讲授中,强调反帝反封建的斗争,着重讲述政治史,这无疑是必要的和正确的,不如此,就不足以反映基本的历史实际,不足以体现历史与时代精神的统一。然而,也无可讳言,在正确地强调反帝反封建斗争的同时,却对中国近代社会其他方面的情况反映不够,因此,也就不能很好地反映历史的多样性和社会生活的复杂性。比如,在强调政治斗争和军事斗争的时候,往往忽略了社会经济生活和思想文化斗争;在强调帝国主义侵略和封建压迫的时候,往往忽略了诸如人口流动、自然灾荒、城镇乡村、风俗习惯等社会问题;在强调变革与革命以及人民群众巨大作用的时候,往往忽略了统治阶级和统治集团内部的矛盾和斗争,以及由此而引发的政局变化等等。而这些社会问题,特别是经济和思想文化问题,都与近代中国的政治、军事斗争,与近代中国社会的变迁发展、新陈代谢,息息相关。

——摘编自李侃等《中国近代史》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材料整体或其中任意一点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3 . 英法联军进入北京城时,清政府打破不直接与洋人谈判的惯例,由奕䜣进城与英法公使直接进行谈判。奕䜣坦言:“即臣初办时,亦自念天潢近派,岂肯与异类为伍。迨自该夷带兵进城以后,种种狂悖,不可遏制,又不能不与会晤之势。”这表明清政府(     
A.调整外交手段应对困局B.内忧外患促使外交政策调整
C.摒弃了传统的宗藩体制D.主张与英法展开对等的谈判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郑和七下西洋盛况空前,但是他下西洋的大量原始资料,如皇帝敕书、郑和船队的编制、名单、航海日志、账目等,本应存于兵部档案,如今却已荡然无存。据称有大臣因郑和下西洋劳民伤财,国家财政难以负担,生恐皇帝再有此举,故私自藏匿并销毁。郑和之后的明清时期,政府转向放升领先世界的航海技术,关上了通往海洋的大门,直到四自多年后被西方国家用枪炮打开中国大门。

——摘编自苏纪兰《郑和下西洋的回顾与思考》

材料二:在第一次鸦片战争前后,林则徐认为海洋经略“实为海疆久远之谋”;魏源不仅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海防思想,而且提出了大力发展工业和航运业推动海洋贸易生产发展,“以商贾为本计”的海洋经略思想……从第二次鸦片战争到甲午战争之间,李鸿章发出了“御外之道莫重于海防,海防之要莫重于水师”的呐喊;张之洞提出了“整顿海军实为经国要图”……辛亥革命爆发后,孙中山指出:“海权操之在我则存,操之在人则亡”“海军实为富强之基”。

——摘编自杨文鹤《海洋与近代中国》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明清时期基本海洋政策变化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中国近代先进人物的海洋经略思想,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背景。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历史学家和海军战略理论家马汉认为,一个能够利用大规模装备精良且指挥高明的军舰控制世界海洋的国家才能够真正获取世界市场和资源的利益。他的海权思想深深地影响了20世纪早期的海军政策,对于美国大海军的筹建和美国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马汉的海权思想(       
A.适应帝国主义对外侵略扩张的需求B.体现了海军的作战作用远大于陆军
C.实现了美国对世界海权的绝对控制D.促成了美国对孤立主义政策的放弃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迄今为止,人类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过渡,实现思想启蒙,政治变革,经济大发展,有三种现代化模式,可概括如下:

现代化模式代表国家特征
原发式英国、美国、法国等发展动力来自于社会内部;有起步早的优势;渐进、缓慢,思想启蒙、政治变革、经济发展相互作用、相互促进
后发式日本、韩国等发展动力源于社会外部的压力与挑战,由国家政府主导推动、借鉴原发式现代化经验,快速、突进,文明不协调
新发式中国等第三世界国家借鉴前人经验,基于国情,正在发展过程的探索中,表现出民族性、文明多样性的发展特征;面临社会内外挑战

——摘编自孙鼎国《三种现代化模式比较研究与借鉴》


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就材料中的整体或局部观点,自拟论题并予以阐释。(要求:观点鲜明,史论结合)
2023-04-29更新 | 370次组卷 | 5卷引用:江西省上饶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6181648年发生了席卷整个欧洲的三十年战争,战后缔结的《成斯特伐利亚和约》,承认和确立了国家主权、主权平等、维护和平、协商解决争执等一系列国际关系中应遵守的准则,宣告了选代国际法的产生。国际法是和欧洲国家间体系的发展联系在一起的,不适宜美洲大陆上不信奉基督教的民族或亚非国家。随着西欧国家向全球扩张势力,主权(民族)国家的概念开始传播至全世界,与西欧界定之主权《民族》国家要素不一致者皆可兼并之、占有之,列为殖民地。

——摘编自鲁纳《改变中国的国际定位观:晚清时期国际法引进的意义》等

材料二   国际法正式系统地被介绍到中国是19世纪60年代。1863年,同文馆总教习美国传教士丁韪良将书倾的《国际法》翻译为《万国公法》。该译著的出版,得到了洋务浪费访的大力资助。总理衙门曾将此书分发到沿海各重要通南口库作为对外交涉的依据。甲午战争后,清政府扶持大忙学生去日本留学。中国学生在此期间接触到了大量的日本文化及政治动态,其中也包括国际法的学习和国际关系的研究。他们把国际法当作一种救世工具,将一些国际法著作翻译、介绍到中国。从1902年到1911年,共有几十种日本留学生编译的国际法著作出现对国际法知识在中国的普及有重要意义。

——摘编自董临瑞《从<南京条约>看晚清时期国际法在中国的运用》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国际法的主要特征,并分析其意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晚清时期国际法在中国传播的变化,并分析其原因。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当今中国如何用好国际法应对大变局。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8 . 1910年,曾坚定支持科举制改革的梁启超发出言论:“所恶乎畴昔之科举者,徒以其所试之科不足致用耳。……自此法行,我国民不待劝而竞于学,此法之造于我国也大矣。……我乃惩末流之弊,因噎以废食,其不智抑甚矣。”此种言论与当时士人多有契合。以上材料可用于探讨(       
A.清政府立宪运动的局限性B.维新变法运动的后续影响
C.科举制对时代潮流的迎合D.清末教育体制改革的局限
论述题 | 较难(0.4) |
名校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下表是中国共产党自建党以来解决"三农"问题的目标及主要措施

时期目标主要措施
1921年-1952解放农民和让农民站起来土地革命、“双减双交”、土地改革
1953年-1978社会主义改造和现代化建设三大改造、大跃进、人民公社
1978年-1992实现农民自主经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乡镇企业、撤社建乡
1992年-2002建立农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取消统销统购、允许土地流转、改革税费
2002年-2012城乡一体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工业反哺农业、取消农业税、建立农村社会保障体系
2012年至今乡村振兴脱贫攻坚战、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创新农业经营主体

——整理自郑有贵《百年“三农”:中国共产党解决“三农”问题的战略维度和实现路径》

从上表中提取信息,就材料整体或任选一个时期自拟一个论题,运用中国近现代史所学知识加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持论有据,表述清晰。)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10 . 古代中国以地图绘制中的中与边、大与小、上与下来表达着当时关于民族、国家和文明的观念,也表达着某种焦虑和不安。如《职贡图》《王会图》或《朝贡图》,就把异国人物画得多少有些变形。这些现象体现出(     

A.统治者推行较开明的民族政策B.汉人文化思想中的传统意识浓厚
C.民族交融已经成为社会的主流D.民族元素丰富了艺术创作的内容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