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政治类热点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 道试题
论述题 | 较难(0.4) |
名校
1 . 邮票作为“国家名片”,在方寸之间展示着一个国家、一个时代的形象、风貌和精神。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中国邮政于202171日发行《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纪念邮票120枚。每一枚邮票都有一个主题以及若干表现元素,20枚邮票浓缩了百年来党的重大历史事件以及伟大成就。

       第1枚:开天辟地                                                    第2枚:峥嵘岁月

元素:“五四”运动、上海党的一大会址、               元素:南昌起义、井冈山革命遗址、遵义会议遗址、

嘉兴南湖红船、旭日东升                                           飞夺泸定桥   

第7枚:制度奠基                                                                                  第9枚:改革春潮


     元素:社会主义改造、五四宪法、人民大会堂                 元素:恢复高考、小岗村大包干纪念雕塑、十一届三中全会公报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中任选一枚邮票,解说建党百年纪念邮票的设计理念。(要求:表述成文,史论结合,阐明各元素与主题之间的逻辑关系。)
2021-11-20更新 | 232次组卷 | 6卷引用:山东省潍坊市2022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A卷)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近代以来,在西方政治、经济、文化思想直接冲击下,“中华民族”这一概念不断被赋予新的内涵与指向,成为影响至今的话语表述。从该词发端至今,其内涵释义经历了多次再生。

“汉族”指向1905年,梁启超在《历史上中华民族之观察》中提到“中华民族”这一概念,“即普通俗称所谓汉族者”。
“五族”指向1912年元旦,孙中山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之际提到:“国家之本,在于人民。合汉、满、蒙、回、藏诸地为一国,即合汉、满、蒙、回、藏诸族为一人,是日民族之统一。”
“国族”指向孙中山在《民族主义》中阐述道:“我说民族就是国族,何以在中国是适当,在外国便不适当呢?因为中国自秦汉而后,都是一个民族造成一个国家”。
“民族”指向1937年,中国共产党在《我们对于民族统一纲领的意见》中就明确了“凡是中华民国领土范围内的所有民族都是中华民族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毛泽东在《中国革命与中国共产党》一文中,首次全面系统地论述了中国共产党对于“中华民族”概念的观点。
“宗族”指向1939年,顾颉刚发表《中华民族是一个》一文,明确指出,在中国只有一个“中华民族”,“五族”不应称作”民族”,而应称作“宗族”。之所以称“五族”为“民族”,本身就是帝国主义瓦解和分化中国的阴谋。
从材料中任选一个角度,对其民族观进行解读,并运用中国近代史知识进行阐述。(要求:解读明确,阐述须有史实依据,逻辑清晰)
论述题 | 较难(0.4) |
名校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一词,从古至今发生了深刻的内涵演变和外延拓展,这种演变与拓展正是文化古今更迭、中外交会的产物。“中国”以整词出现,较早见于周初,初义为“中央之城”,后衍生出“天下中心”等义,其语义曲折流转之间,不仅隐含着疆域推衍意义,而且从地理中心、政治中心派生出文化中心含义。“中国”作为非正式的国名,与异域外邦相对称,汉唐史籍已有记载;作为与外国对等的国体概念,萌发于宋代,至近代演为与世界列邦并存的民族国家之名。随着中外文化交流的展开与深入,中国学人中的见识卓异者发现,“中国”并非我国的专称,异域也有自视“中国”的。近代中国面临列强侵略的威胁,具有近代意义的“民族国家”意识应运而生,“中国”作为国名的简称为国人共用,并为国际社会普遍认可。“中国”一词的使用,须全面观照其古典义和现代义及二者的因革转化。

——摘自冯天瑜《“中国”的古今演绎》


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相关史实,解读“中国”的古今演绎历程。(要求:提取信息准确,解释分析清晰,归纳总结完整。)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4 . 近代中国民族精神的探索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在漫长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积淀形成的一种共同的精神品质。它集中反映民族的禀赋、个性与气质,是该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

在近代中国,知识分子最初以“国魂”来指代“民族精神”。1899年,梁启超《中国魂安在乎》一文将中国魂的实质视为“爱国心与自爱心”,也就是爱国主义精神和自尊自强的品质。这一时期,“国粹、立国精神、国族精神”等词语也曾被用来表示“民族精神”这一概念。1902年,梁启超发表《新民说》,从公德、进取、权利、自由等方面论证民族精神应该包括的新民特性,希望通过培养具有近代国民意识的“新民”,达到“重塑国魂”的目的。1904年《江苏》杂志上发表的《民族精神论》一文,是目前所见最早以“民族精神”为题的文章,作者将民族精神的发挥与民族的兴衰相联系,迫切盼望中国人拥有自己的民族精神。

1912年,梁启超提出“国性”的概念。把语言、文字、思想等代表民族文化的“国性”视为增强民族凝聚力与向心力的“民族精神”。严复强调忠孝节义“实为国民之特性”,为立国精神之所恃。其主张被企图复辟帝制的当政者所利用,导致了人们对传统文化中腐朽思想与愚昧观念的猛烈批判。陈独秀、胡适等知识分子从西方文化中寻找新的思想资源,民主、科学、自由成为中国近代民族精神的组成部分,中华民族精神也获得了新的生命力。

抗日战争时期,知识界提出民族复兴的本质是民族文化的复兴,复兴民族文化与发扬民族精神密不可分,论证中华民族不畏强敌的抵抗精神和热爱和平的根本特性,并将发扬民族精神直接与动员民众抗战热情的历史使命相联系,使民族精神对于实现民族复兴的重要意义得到社会普遍认同,使抗战成为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真正实现了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的统一,中华民族的观念得以在民众中牢固树立起来。

——摘编自唐海涛《近代中国对民族精神的探索》


根据材料,请对近代中国民族精神的探索历程进行解读。
2021-05-05更新 | 115次组卷 | 2卷引用:北京市第四中学顺义分校2024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