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政治类热点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8 道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世界近代史上,西方国家认为进行战争是国家的正当权利。在此基础上,国际法的奠基人格劳秀斯主张国与国之间的战争应该受到法律的约束,提出交战规则以及关于战俘待遇、武器使用、除了军事必要外财产不应受到损害等原则。这些原则后来被西方国家普遍接受。《国际联盟盟约》规定,国际联盟的宗旨是“促进国际合作,保证国际的和平与安全”,为此“各缔约国承担不从事战争的义务”。               

——杨和平《20世纪:战争、和平与国际法》

材料二   从《南京条约》签订开始……晚清国人也对西方的领事制度有了新接触,逐渐萌生了国际法上向国外派遣公使和领事的需求,并开始纷纷向海外各口岸派遣公使和领事,使中国的使领馆制度日趋形成。中国外交开始重视通过国际法上的谈判方式来解决清政府和他国之间的争端,谈判在这一时期对国家权益的挽回及维护国家主权方面起了相当大的作用。

——摘编自董临瑞《从(南京条约)看晚清时期国际法在中国的运用》

材料三   20世纪80年代初以来,我国不再“以苏划线”、“共同制苏”,而是提出反对一切霸权主义,尤其是反对美国、苏联的霸权主义,坚定地站在和平力量一边。改变过去与美国建立针对苏联的“战略关系”,适当拉开距离,推动中苏关系正常化,全方位进行外交活动。中国实行真正独立自主的对外政策,经受住了苏联东欧剧变的冲击,坚守了社会主义阵地,取得了内外工作的重大胜利。

——摘编自吴恩远等著《改革开放的中国与世界》


(1)根据材料一,指出《国际联盟盟约》对战争的态度?根据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归纳清政府外交向近代外交转变的表现,并分析其原因。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时期中国对外交往政策的内涵,归纳这一政策对世纪之交的中国产生的重大影响,并说明中国调整外交政策的出发点。
2023-09-22更新 | 51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嘉兴市海盐高级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2 . 书院是中华文化传承、转型发展的重要载体。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五教之目: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为学之序: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修身之要:言忠信,行笃敬。惩忿窒欲,迁善改过。

处事之要:正其义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

接物之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行有不得,反求诸己。

——朱熹《白鹿洞书院揭示》

材料二   


——邓洪波《晚清书院改制的新观察》

材料三   这一千年来的中国教育史,可说是书院制度的沿革史。这是我深信而不疑的。二十年前的盲目的革新家不认得书院就是学堂,所以他们毁了书院来办他们所谓“学堂”!他们不知道书院是中国一千年来逐渐演化出来的一种高等教育制度……他们不知道他们所谓“学堂”——那挂着黑板,排着一排一排的桌凳,先生指手画脚地讲授,学生目瞪口呆地听讲的“学堂”——乃是欧洲晚近才发明的救急方法,不过是一种“灌注”知识的方便法门。

二十年前的革新家因反对八股的科举而一并废除了文官考试制度;因反对书院的课程不合时势而一并废除了一千年艰难演进出来的教育制度!没有历史眼光的革新家的流毒真不浅啊!

——季盟、谢泳选编《胡适论教育》


(1)根据材料一,结合朱熹在白鹿洞书院的活动,概述朱熹对古代中国教育文化事业发展的贡献。
(2)阅读材料二和材料三,结合近代中国改书院为学堂的相关史实,以“教育与选官”为主题,自拟题目,写一篇小短文。(要求:史论结合,逻辑清晰,表述成文)
2023-02-15更新 | 131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名校联盟(七彩阳光联盟)2023届高三下学期开学联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实物史料是历史研究的重要工具。下图所示史料可用于研究
A.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土地路线B.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土地政策
C.解放区的土地改革D.国统区的经济措施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资本主义的变化影响着西方诸国的沉浮。一国之强盛,或支配地位被他国所取代,都有其时代大背景。凡能够在资本主义某一发展阶段上捷足先登者,往往抢占发展优势,成为一个潮流的领头人。下列选项中,能够印证以上观点的是
A.新航路开辟后的重商主义促使荷兰、英国迅速率先崛起
B.工业革命后英法两国采用自由主义经济模式引领资本主义发展
C.固守重商主义传统的德国直到19世纪70年代才实现了真正的统一
D.实施“混合经济”的美国在20世纪初成为世界第一经济大国
2020-03-31更新 | 226次组卷 | 5卷引用:浙江省宁波市鄞州高级中学2020届高三下学期期初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费正清《剑桥中国晚清史》中叙述道:“1861年以后,中国的对外关系中出现了一个新时代。中国也像所有其他国家一样,学会了在一个根据社会达尔文主义行事的世界中搞生存竞争,从形式上看,儒家的‘家天下’已经演变成‘国家’。”最能说明材料观点的史实是
A.涉外公文改“夷务”为“洋务”
B.翻译并出版《万国公法》
C.主动撤销对越南和朝鲜的藩属制度
D.清政府向外国派驻外交使团
2019-04-25更新 | 136次组卷 | 24卷引用:2016届浙江省绍兴市第一中学高三9月开学考历史试卷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7 . 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咸丰皇帝对于被迫签订的条约,表示不必严格守约。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恭亲王奕䜣对于办理中外交涉提出,要“以守约为主,以践言为先”。这种变化客观上说明清政府
A.外交政策由灵活转向僵化
B.由捍卫主权转向卖国立场
C.外交政策正逐步与国际接轨
D.始终利用国际规则维护主权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8 . 胡锦涛同志在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大会上讲话时说:“中国共产党人是孙中山先生开创的革命事业最坚定的支持者、最亲密的合作者、最忠实的继承者,不断实现和发展了孙中山先生和辛亥革命先驱的伟大抱负。”以下史实能够证明此观点的是
①领导了国民大革命②抗日战争的胜利③人民解放战争④社会主义改造⑤改革开放
A.②③④⑤B.①③④⑤C.①②④⑤D.①②③④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