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文化类热点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6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苏格拉底主张“凡属希腊国民应注意健身之道,以应付国家需要,以保民卫国为天职”。亚理士多德不仅亲身参加体育实践,而且在《国家论》中提出体育、德育和智育应相互联系,智力的健全依赖于身体的健全,体育可以先于智育。他认为运动过度或运动不足都会对身体有所损害。他提倡开展体操活动,认为这是最适合身体锻炼的方法,体育既能健体魄,又能塑造人们的形体美和心灵美。古希腊哲学家们关于体育价值的认识成为近代奥林匹克运动复兴的精神源头。

——摘编自《顾拜旦体育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材料二   1418世纪中叶,欧洲出现了“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三大思想文化运动,新兴资产阶级对古希腊文化体育思想的高度赞美,引起了人们对古奥运会的向往。18世纪初,英、法、德等国的一些学者、专家,相继去奥林匹亚访问勘察,除发现大量史料外,还发掘了不少和古奥运会有关的珍贵文物和史料,引起了人们对古奥运会更加浓厚的兴趣。18946月,在顾拜旦的努力之下,经过巴黎国际体育会议协商,历史名城雅典,赢得了首届现代奥运会主办权。克服了一系列困难后,18964月,第一届现代夏季奥运会在它的故乡——雅典举行。参加本次大会的共有来自欧洲、美洲和澳洲的13个国家的311名运动员,这成为近代世界体育史上的壮举。顾拜旦在1896年第一届奥运会的正式报告中说:“恢复奥运会并非天真梦想的结果,而是当代世界大趋势的合乎逻辑的结果。”虽然规模很小,内容单一,也不够规范,但它是一个火种,一支火炬,100多年来,以燎原之势,照亮了五大洲。

——摘编自《1896年雅典奥运会》


(1)根据材料一,概括古希腊哲学家对体育的认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奥运会兴起背景及其意义。
2022-05-28更新 | 63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运城市发展联盟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3月联考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7世纪后期至19世纪后期,中国出口的茶叶几乎垄断整个国际茶叶市场。与茶叶对外贸易相随而行、相辅相成的,是茶文化的对外传播。中国茶热饮法和饮茶文化的传播,对人类生活方式产生了深远影响,衍生出的异域茶文化成为世界性的文化。随着饮茶在世界的推广与普及,与茶有关的文学艺术作品不断产生,世界茶文学艺术百花齐放、万紫千红。同样,中国茶文化淬炼出的价值理念和人文精神,对人类文明发展也做出了重要贡献。茶叶源源不断输往世界不同地区,成为中国连接全球的纽带,开启与世界各国人民的友好往来;与当地社会文化相结合,发展出新的茶文化形态,丰富了不同国家地区人们的物质与精神文化生活。

——摘编自夏良玉《中国茶为什么是世界“通用语”》


根据材料,从文化的角度谈谈你对“茶叶的西传”的理解。(要求:主题明确,表述成文,持论有据,论述充分,逻辑清晰)
2022-06-06更新 | 114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运城市2021-2022学年高二5月联考历史试题
3 . 人文精神是人类宝贵的精神财富,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周易·贲卦·彖辞》:“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中的“人文”,其重心并不在于“人”,而在于“文”。周人建国创立的人文政治秩序中却渗透了人文意识……因而周人的政治制度中留下了以重人为主的人文精神……即人如何在自己的生活和行为当中按“理”来确定自己的标准,这个“理”更趋向于一种对人生幸福的实用性的追求,而这种实用理性的人文主义更体现于日常生活中。……它不是以人类为中心的思想体系,这和希腊文明以人来评价一切人文体系有很大不同,因为儒家最高的理想是天人合一。要突破人的自我中心才能和自然取得和谐,才能和谐。

——刘汉芸《“轴心时代”的儒家和希腊人文主义》

材料二   由自然的神本主义转向以人为主的人本主义的希腊人文主义更体现出一种“重人”的思想,这种“重人”,不同于儒家人文主义所体现的那种日常伦理的实用理性,而是人作为一种宇宙存在物,能对宇宙之物进行一个理性的思考,也就是苏格拉底所说的“德性即知识”。……先从普罗泰戈拉说起,他的“人是万物的尺度”的思想具有狭隘性,只是对一单个的主观的人进行讨论……这不同于儒家所开创的德性人文主义,普氏(普罗泰戈拉)这里也有德性,但这个德性是“约定”的,是具有可教性的,人可以通过接受教育而获有德性,这一点在苏格拉底那里是得到认可的。

——刘汉芸《“轴心时代”的儒家和希腊人文主义》

材料三   早在文艺复兴时期,天主教道明会的萨伏那罗(1452~1498年),就有感于当时日益浮华败坏的世俗生活,而开始在佛罗伦萨宣讲,反对人文主义的风潮,提倡苦行、禁欲的生活,轻视尘世的价值,并曾率领狂热的信徒焚烧佛罗伦萨纤巧的艺术精品,最后因反对教皇亚历山大六世而被杀。而在宗教改革时代的初期,由于马丁·路德过分强调“因信称义”的观点,毫不妥协地恢复了对人的罪恶本性的极端强调,认为唯有神的干预才能使人得以赦免。因此,引起大部分强调精神自由的人文主义者的反感。

——刘昕岚《“人文主义”与“宗教”——对西方人文主义传统的回顾以及对儒家人文主义的反思》


(1)根据材料一、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古代中国和古希腊对人文主义认识的差异。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反对人文主义风潮出现的背景和影响。
(3)综上所述,谈谈你从人文主义的发展中得到的启示。
2021-03-11更新 | 25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晋中市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别于重自然(如希腊)或超自然(如印度、希伯来)的文化类型,中国文化自成一种“敬鬼神而远之”的重人性、讲入世的人文传统,人颇受尊重。所谓“人为万物之灵”、“人与天地参”,将人与天地等量齐观,这使中国避免陷入欧洲中世纪那样的宗教迷狂,而发展出一种平实的经验理性。在中国繁衍的各种宗教也熏陶上厚重的人文色彩。“天地君亲师”同时贡祭,在实用理性的驱使下,人神不分。现世来世不隔;中国人对神缺乏无上的尊崇和发自内心的激情,而多半对神灵持“平时不烧香急来抱佛脚”的应付及利用态度。多数中国人更敬重的是祖先和祖先繁衍下来的族群。所以,中国传统的人文精神,要义不在尊重个人价值和个人的自由发展,而是个体融进类群,强调人对宗族和国家的义务,构成一种宗法集体主义的人学,与文艺复兴开始在西方博兴的以个性解放为旗帜的人文主义,分属不同范畴。

——冯天瑜等编著《中国文化史》

材料二   断言中国没有自由意识,就等于说中国没有历史(变化),这一点即使对儒学本身而言也是不公正的。儒学有着漫长而复杂的发展历史,在春秋战国时期,儒学主要是政治学和政治哲学,汉代以降,儒学整合了道家自然哲学的内涵,以“天人合一”的图式,力图在自然与社会之间建立普遍的联系。宋代朱熹的理学大致可以说是以天理为背景的宇宙论,后为道学家扭曲而成家族、宗族论,而心学则是近世平民自由的学说。而且,儒学本也并不是“教”,只是在唐代受到佛教的影响,儒家才开始立庙塑像。——即使最粗浅的描述也可以让我们看到,将本不是一个整体的儒学简化为韦伯所谓的“反科学、反自由的宗教,并与他所推崇的“科学和自由”的宗教——新教伦理对立起来,这是19世纪以降的西方思想家所刻意为之,这不过就是学术版的基督教。

——韩毓海《五百年来谁著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中西方文化的不同之处。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中国古代儒学的发展变化及主要特征。
2020-06-13更新 | 20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太原市实验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以儒学为代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刻影响了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开展,也成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天然文化土壤。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新文化运动通过思想革命使中国人从传统道德或礼教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其反对的是封建礼教,而非儒学所代表的基本价值。在文学革命方面,主张文学应描写人生,强调社会政治功能,这与儒家的文学思想是一致的。其主要内容都从儒学传统中吸取丰富营养。此外,五四时期的知识分子对西方思想的接受,仅限于把它作为传统更新的工具,例如,五四新文化派不仅把民主理解为一种政治制度,更是把它当作一种生活方式,一种过程,这与儒家的政治理想相通。

——摘编自欧阳军喜《五四新文化运动与儒学》

材料二在俄国十月革命的激荡下,急谋改造中国社会的“五四”知识分子,以儒家“大同”理想为价值资源,开始了其探求超越西方模式的尝试,由此而激发了“社会主义”热忱。抗日战争时期形成的新民主主义文化也表现出相当大的包容性。它的终极关怀——共产主义——建立方式的人间性与其大同内核,与儒家的终极关怀有契合之处。新民主主义文化用中国式的共产主义思想重组民族文化,显示出可观的成功势头。

——摘编自许纪霖、陈迭凯《中国现代化史》


据上述材料并结合20世纪上半期中国思想史的相关知识,以先进中国人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为主题,提出一个明确的观点,并加以论证。(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
2020-08-19更新 | 23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晋中市祁县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11月月考历史试题

6 . 在文化的发展中,出版印刷事业被誉为“文明之母”,反映着社会的变迁;在文化的交流中,翻译书籍会促进人类文化发展和社会进步。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北宋)中央政府继续刻印图书,除国子监承刻之外,其它政府部门和地方官署都刻书、印书,全面开展了政府刻书事业……刻书内容范围更加扩大,不仅刻印儒家经典著作,又遍刻正史、医书、诸子、算书、字书、类书和名家诗文,政府还编印了四部大型类书以及佛、道藏经典。私人刻书以文集最多,坊间刻书则以售卖营利为主,除了刻印经文以外,又另刻有字书、小学等民间所需用及士子应举所需要的读物,品类丰富繁多。

——张树栋《中华印刷通史》

材料二 谷登堡的印刷术一经发明,立即以惊人的速度普及开来,20年间就传遍了欧洲。l5世纪末,欧洲大约有3万种,2000多万册书籍被印刷发行,印刷种类也从宗教文件扩大到自然科学、哲学、文学和教科书,广泛地传播了新的信息和长期被垄断的知识……1474年,距(欧洲)活字印刷术发明仅30年,欧几里德的《几何原本》的活字印刷版就发行了,哥白尼的《天体运行论》在他生前就有了活字印刷版,他是抚摸着他的著作的印刷本去世的……印刷机的出现,使“危险思想”的传播变得对统治阶级更加危险了。在欧洲的封建统治者看来,哲学和自然科学的新思想是异端邪说,必须禁止其发表。

——饶立华《谷登堡的印刷术与大众传播》

材料三 随着罗马帝国的逐步解体及基督教的胜利,到公元500年,古希腊时期的科学知识在西欧变得极为稀少。11世纪后,基督徒的东征使阿拉伯文献随手可得。1125-1200年,西欧形成翻译的浪潮。意大利的热拉尔先后译出《天文学大成》及70部其它文献,特别是译出亚里士多德讨论科学方法的重要文献《分析后篇》。13世纪,与拜占庭关系密切的西西里成为希腊语译成拉丁语的中心,其中莫比克完成了亚里士多德及阿基米德几乎全部希腊文原稿的拉丁译本。可以说,如果没有这些翻译家的辛勤劳动,没有亚里士多德包含关于整个宇宙详尽完备科学观点的物理、哲学著作,17世纪的科学革命就几乎不可能发生。

——摘编自【美】爱德华格兰特《中世纪的物理科学思想》

材料四 明朝以八股取士,一般士子,除了永乐皇帝钦定的《性理大全》外,几乎一书不读。明末,罗马传教士利玛窦、汤若望等人先后来华,与中国学者如徐光启、李之藻相往来,研究各种学问。先是明代循元“授时历”,错谬渐多。中外学者合译西方历书一百三十七卷,完成历法改革之业。这个时期的各类译书不下百数十种,如《几何原本》《坤舆万国全图》《天主实义》等,为欧籍入华之始。要而言之,中、外智识线相接触,晋、唐间的佛学为第一次,明末的历算学便是第二次。在这种新环境下,学界空气亦有变换,时人评之:“如历法、算法、火攻、水法之类,皆探两仪之奥,资兵农之用,为世永利。”

——据梁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推动宋代印刷业发展的因素。材料二与材料一相比,欧洲印刷业的发展有何特点?
(2)根据材料三、四并结合所学知识,与西方相比中国翻译运动的特点。
(3)根据材料三、四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翻译运动兴起的背景及中西翻译运动共同的历史价值。
2018-11-25更新 | 43次组卷 | 1卷引用:【全国百强校】山西省长治二中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期中)历史试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