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文化类热点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8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杰里·本特利在《新全球史》中以“传承”和“交流”两大主题生动地再现了世界历史的纵横发展:“传承”主题关注个别社会的形成、维持和衰落,即再现不同社会形态由低级到高级发展的纵向序列;“交流”主题直接关注沟通、互动、网络和交换这些能把个别社会与更广大世界联系在一起的手段,再现了不同社会之间的横向联系。他把人口增长、技术不断进步与传播、不同社会之间的交往日益密切——三个因素互为因果作为“互动”的动力。

——摘编自魏凤莲《新全球史“新”》


就材料整体或其中任意一点拟定一个论题,并运用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史实准确,逻辑严密,表达清晰。)
2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世纪初,政党分肥以及公职人员的轮流替换致使政局不稳,变革人事行政管理体制迫在眉睫。1870年以来,英国文官考核制度开始实行。考核以工作能力与表现为主,考核结果作为奖励和晋升的依据。考核分为年度考核和平时考绩两个模块,英国始终看重文官的实绩,功绩制原则一直是考核中贯穿的核心。考核方法一步步趋向公正、公平,考核内容也从一般性的道德性格考核扩展到随着工作内容不断革新,考核指标向着量化的方向发展,越发明确客观。从中央内阁至诸多执行局,评估实绩的观念深入人心。另一方面,由于文官失去了职位终身保障的便利条件,一部分存在传统幻想的文官纷纷离开文官队伍。

材料二 在1979年颁布的《关于实行干部考核制度的意见》中,把考核的对象划分为技术类和党政类,考核时各有侧重,体现了分类管理的思想。技术类干部侧重能,如专业技能、业务熟练程度、科研成果等。党政干部侧重德,考核的内容大多都是关于政治思想方面。考核干部实行领导和群众相结合的方法,把平时考察和定期考核结合起来;同时,把考核结果同干部的奖惩和晋升链接起来。“对于未能达到考核标准的干部,要在实践中加强锻炼,限期达到考核标准。经过两次考核达不到标准的,要调离现职,分配其他工作,有的要降职使用。”

——摘编自张东川《我国公务员考核制度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国文官考核制度实施的原因、特点及其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时期我国干部考核制度与英国文官考核制度的不同点。
2022-03-03更新 | 150次组卷 | 4卷引用:江苏省连云港市四校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所说的“欧洲文明”,有以下三点说明:第一,所谓“欧洲文明”侧重在“西欧文明”,欧洲虽有希腊、罗马、基督教的共同文化源泉,但是最早进入现代的是西欧,东欧发展自古不同于西欧,越接近近代,东、西欧差距明显拉大;第二,“欧洲文明”有它的共性,同时又同源异流,有东、西欧的差异,也有民族的差异,各有特色、各有分殊,兼受各方影响,民族文明中又有许多“子”文明,“欧洲文明”不是单一的,它是内涵着“认同中有多样”和“多样中有认同”的综合概念;第三,“欧洲文明”,从发展趋势看,是通向“现代化”,并与“全球化”进程相联系的。“全球化”的历史进程是从西欧肇始、并以“地理大发现”作为起点……扩及欧美,影响及于世界各地,从而把越来越多的民族和地区卷进了“全球化”的历史进程里,从“欧洲文明”到“西方文明”,再到“全球文明”,其中势必含有各种文明的交流与融合,矛盾与斗争。

——摘编自陈乐民周弘《欧洲文明扩张史》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欧洲文明”的概念从材料整体或选择其中—个观点,拟定一个论题,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2021-06-29更新 | 44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连云港市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4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在《战国策》和《汉书》中,古人就提出了“爱国”和“爱国如家”的观点。在古代社会中,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四位一体的。在人们心目中,君主是国家的象征,君主的忧乐与国家的安危和民族的兴衰联系在一起,国家和君主是一回事。古代爱国主义者要求建立的统一国家,只能是以皇帝为代表的一统天下。面对统治者的腐朽没落和破碎的山河,面对外来侵略势力和人民遭受的苦难,古代爱国主义者不惜以身家性命报效国家,来获取个人的功名利禄。沿着古代爱国主义者的足迹,我们可以看到岳飞的“三十功名尘与土”,陆游的“当年万里觅封侯”“千年史策耻无名”,辛弃疾的“赢得生前身后名”“志士虚有少壮年”。

——摘编自顾杰善《中国古代的爱国主义》

材料二   18992月,梁启超发表《爱国论》,认为“爱国心之薄弱,实为积弱之最大根源”,欲唤起国人的爱国心以救国家,反对专制君权而兴民权,指出:“国者何?积民而成也。国政者何?民自治其事也。爱国者何?民自爱其身也。故民权兴则国权立,民权灭则国权亡。为君相者而务压民之权,是之谓自弃其国;为民者而不务各伸其权,是之谓自弃其身。故言爱国,必自兴民权始。”该文也是近代论爱国的第一篇文章。梁启超在文中强调,爱国是现代社会最重要的伦理。他说:“国家为近世史新产”,“夫国家者,一国人之公产也”,它与被专制君主视为一人私产的传统国家已是不可同日而语。

——摘编自郑师渠《梁启超的爱国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爱国主义思想的特点及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梁启超爱国主义思想与中国古代相比的不同之处,并简析其意义。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真题 名校
5 . 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国经历了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戊戌维新,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及五四运动,国民革命运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纵观近代中国百年巨变,前后相继,波澜壮阔,从中可以更深刻地认识到,近代中国
A.历史演变的主要线索B.历史进步的基本趋势
C.历史过程的因果关联D.历史变化的循环往复
2020-07-11更新 | 3599次组卷 | 50卷引用:江苏省连云港市赣榆区海头高级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12月月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浅析中西方传统文化的差异与交融》一文指出;“西方文化对中国文化的吸收完全取决于中国文化的魅力和西方文化发展的内在要求。……中国文化在暴力冲撞下被迫吸收西方近代文化,不得不进行痛苦的转型与嬗变。”这说明
A.文明的交融和汲取具有明显的差异
B.中国文化的自身魅力影响其转型的程度
C.中国的近代文明对西方具有吸引力
D.中西文化交融和汲取的过程较相似
7 . 从19世纪中叶开始,欧洲女权主义者提出了改革妇女服装的倡议,设计并试穿了短裙和女式长裤,但受到舆论责难。到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大量妇女加入劳动大军,妇女裤装和短裙开始流行。这说明
A.服装的变化反映了妇女政治地位的提高
B.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促使妇女成为劳动者
C.妇女装束变化与其社会角色变化相适应
D.妇女以穿着裤装和短裙来维护自身权利
2016-11-27更新 | 718次组卷 | 33卷引用:江苏省赣榆县海头高级中学2017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历史试题
8 . 1883年12月11日《申报》记载:上海“缫丝局开,女工之受雇者不少,其他之有需乎妇女者不及备述,总之至于女工亦藉通商之故,而得以自求口实,则其自利于中国人民者何如?”对此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妇女进厂做工,有伤社会风化
B.妇女地位提高,就业前景广阔
C.妇女自求口实,利于改善民生
D.妇女薪酬较低,成为企业首选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