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文化类热点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4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表:人类文明交流史料(部分)

区域时间史料
非洲公元前13世纪埃及雕刻中出现赫梯战车形象
欧洲公元前5—公元前1世纪塞浦路斯、撒丁岛和马赛出现许多用腓尼基字母书写的碑文
亚洲1世纪《汉书.地理志》关于“殷道衰,箕子去朝鲜建国,教其民以田蚕织作”的记载
亚洲646日本颁布《改新之诏》,全面学习“法式备定”的唐代制度
亚洲771阿拉伯天文学著作《信德欣德》运用了大量的印度数字
15世纪哥伦布给国王的信中提到“携带有种马、母马、骡子和其他的禽类、大麦和各种果树等”运往美洲
1750鲁士政府法令规定:“所有王公贵族和庶民百姓要充分理解种植马铃薯的益处,并把马铃薯作为今春主要食物。”
亚洲1912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践行主权在民、三权分立等原则

——据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以“文明的交流与进步”为主题,从经济、文化、制度交流中任选一个角度拟定具体论题,并进行阐释。(要求:论题明确,论据充分,逻辑清晰,史论结合。)
2023-05-06更新 | 215次组卷 | 21卷引用:湖南省衡阳市衡阳县第四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模拟(一)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申报月刊》"中国现代化问题"讨论

1933年,《申报月刊》发起了"中国现代化问题"的讨论。讨论范围集中于生产和经济方面,并将问题析分为两项

1)中国现代化的困难和障碍。

2)实现中国现代化的方式。

《申报月刊》第二卷第七号出版了“中国现代化问题”特辑,并对发起讨论的原因进行了说明。《编辑之言》指出:"中国现代化'这个问题,与其说它是一个新问题,无(毋)宁说它是一个八九十年来的宿题。须知今后中国,若于生产方面,再不赶快顺着'现代化'的方向进展……我们整个的民族,将难逃渐归淘汰,万劫不复的厄运。"讨论共收到10篇短文和16篇专论。其中,明确主张采取社会主义方式的有9篇,将社会主义作为现代化终极目标的1篇,主张非资本主义的3篇,主张计划经济的1篇,主张兼采个人主义与社会主义的1篇,主张受节制的资本主义的1篇,明确主张个人主义方式的1篇,未回答采取社会主义抑或资本主义,只是提出具体主张的8篇。

——据《申报月刊》第二卷第七号等整理

材料二   九一八事变后,政府为唤醒国民爱国精神,通令各大学开设中国通史课程。傅斯年等提出了“书生何以报国?”的问题。钱穆为了讲好通史课,先后编写了几种讲义,又编选了一部《参考资料》,后编成《国史读本》,此外,尚有“通史随笔”五六册,汇集备课时所需史料,到西南后又续有补充,为《国史大纲》之祖本。《国史大纲》成书后,钱穆写成《引论》一篇,在昆明《中央日报》上发表,正面阐述了钱氏“新史学”的基本内涵,批评了当时流行的各种史学观念。他强调,一国历史与文化实是民族赖以存在之基础,“国史”应成为一种国家和国民的教育。

——摘编自冯峰《钱穆研究三题》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申报月刊》中国现代化问题”讨论。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钱穆撰写《国史大纲》的历史背景。意大利史学家竞罗齐说:“一切(真)历史都是当代史”。结合两则材料,辩证地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2023-03-06更新 | 146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长沙市雅礼中学2023届高三下学期月考(六)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及其祖先创造的、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继承发展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和顽强生命力的优秀思想文化。它包括从远古到鸦片战争以前形成的古代优秀文化和从鸦片战争到新中国成立前形成的近代优秀传统文化。近代优秀传统文化之所以属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主要有两点理由:从文化积淀来说,“积淀”是一个从古代到近代再到现代的持续过程;相对于“现代”来说,“近代”也成为“传统”的一部分,也就是说,中国近代优秀传统文化也成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从文化发展来说,一个民族的文化之所以能生生不息,就在于它能不断吸收新的血液(包括外来文化)。

——摘编自程潮《中国近代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


结合所学知识,围绕“中国近代优秀传统文化的演变”写一篇历史小短文。(要求:自拟标题,史论结合,逻辑严密。)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7、18世纪欧洲传教士东来,引发了中西方文化冲撞和交流。中国儒家哲学对当时的欧洲社会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中国”变成18世纪欧洲的理想国家,儒家学说的理性观成为当时进步思想的来源之一,其影响涉及法国、德国和英国,虽然各国所受的影响不同,但以异端的孔子学说作为他们反对宗教、主张哲学的护身牌,却是一致的。伏尔泰对中国文化的价值和观念极力推崇,他在创建新的社会制度的斗争中,惊奇地发现了中国这个实例,并将它作为锐利的武器投向旧制度和旧势力。

——摘编自梁真惠《中国儒家学说的译介对欧洲启蒙运动的影响》

材料二 1792年,英国派出马戛尔尼使团,借为乾隆帝祝寿之名,出使清廷。然而,在觐见乾隆帝礼仪的问题上与清方产生分歧,拒绝按中国传统行跪拜礼。最终双方达成折中意见,改行免冠屈一膝之礼。乾隆帝对英国使团的“妄自骄矜”“无福承受恩典”十分不悦,当觐见完毕英方提出改善贸易条件、增开通商口岸的诸项要求时,概予严词拒绝。

——摘编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说明17、18世纪中西方文化交流的背景,并分析“‘中国’变成18世纪欧洲的理想国家”的原因。
(2)结合所学,评析材料二所述的中英“礼仪之争”。
2022-09-11更新 | 76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邵阳市新邵县2020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中国,“女权”一词出现在 20世纪初,而与"Feminism”对应的女性主义"或“女权主义”,却在“五四”时期才出现。新文化运动兴起后,妇女问题被公认为最重要的社会问题之一、当时知识界普遍承认“二十世纪有急待解决之大问题三:第一为劳动问题,第二为种族问题,第三为妇女问题”,“妇女问题是社会改造中的一部分”。

——节选自杨联芬《新文化运 动与“女性主义”之诞生》

材料二“女性力量”在过去一年里经常被提起。 在不同的领域,新时代的中帼追梦人冲在一线展现着自身的魅力,精彩地诠释了当下中国新一代的女性精神。

“有人说我爱岗敬业,有人说我疯了,也有人说我为了荣誉。有人不理解,一个人浑身是病,却比正常人还苦得起,支撑着我的,是共产党员的初心和使命,让我直面这片热土时,心里不愧。”

——2020年感动中国人物张桂梅语录

“我会一直心怀山海,眼有星辰,永葆初心,一次次把祖国的荣耀写满太空。”

——2022年6月5日再次升入太空的女航天员刘洋语录

“要成为一个优秀的运动员或者一支队伍的进攻核心,就要承担很多东西,这是一种责任。”

——中国女足主教练水庆霞语录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20世纪初“女权主义”兴起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时代女性精神的价值。
2022-07-06更新 | 53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湘东九校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联考历史试题
6 . 奥运会不仅是奥运健儿拼搏的舞台,也是大国文化展示和政治博弈的舞台。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围绕着“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的主题,突出了“文明”与“和谐”,体现了绿色奥运、科技奥运、人文奥运的理念。而伦敦奥运会开幕式的主题为“奇妙岛屿”,展示了英伦三岛的历史文化和现代社会风情。从这两届奥运会的开幕式可以看出北京奥运会场面壮观浩大,突出整体效果。在中国,群体文化是主子的价值观,强调群体的利益和荣誉……强调统一性、整体性。而伦敦奥运会则强调“全民参与”,开幕式上人文气息更为浓厚,还原了生活的本来面貌,展示了普通民众个体的多样性。英国文化受欧洲文艺复兴和基督教文化的影响,个体文化占据主体地位,强调个人的价值与尊严,个体的特征与差异。

——摘编自林肖《从北京与伦敦奥运会开幕式析中西体育文化之异同》

材料二   现代奥运会是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产物,因此,摆脱不了政治的影响。正因为奥运与政治有着紧密联系,奥运便显示出其独特的政治功能……但实际上每一个运动员都代表一个单独的国家(地区),于是,政治问题、政治角度的分析就不可避免地进入了奥运会的考虑范围,其结果是,民族主义情感使得奥林匹克成为国际竞争的舞台,把奥运会作为宣传国家外交政策的工具的现象也经常出现。……政府干涉奥运会的理由包括诸如推行外交政策、国家宣传、反对、合作、外交承认或不承认、推进人权或经济发展、抵制等……可以讲,所有的奥运会都受到参赛国之间意识形态、政治差异方面的影响。所以,要求奥运会不受这些外来的影响是不可能的。

——摘编自黄世席《奥运会政治化之法律解读》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两次奥运会开幕式所透视出的中英文化异同。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影响奥运会政治化倾向的因素,对此你有何认识?
2022-04-10更新 | 110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新高考教学教研联盟2022届高三下学期第二次联考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任何文明都有自己的长处,也都有自己的短处,西方文明并不例外。但是很长一段时间以来,有些西方人却把自己的文明说成完美无缺,而其他文明则一无是处。在他们眼里,西方文明从一开始就是对的,指引着正确的方向;其他文明则从一开始就错了,隐含着天生的“劣根性”。这种说法尽管荒唐,而且越来越不能拿出来登大雅之堂,但它却流传广泛,很容易让一些人信以为真……

西方文明来自西方本土,而不来自西方的上天;西方文明是土生土长的西方本土文明,有许多现象是它所特有的,并非所谓的“普世价值”。

作为中国学者,大可不必像西方人那样只说它的好……我们大可不必盲目崇拜西方,毕竟外国的月亮并没有比较圆。

——钱乘旦《西方那一片土》


提炼材料中的观点并加以评析(任意--点或整体),得出结论。(要求:结论不能重复材料中观点,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2021-06-09更新 | 135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衡阳市第八中学2021届高三仿真卷(三)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8世纪,英国三部海洋小说——《鲁滨逊漂流记》《格列佛游记》和《蓝登传》在叙事模式上存在两个共同点:“离家—海上漂泊—返家”的循环叙事结构和频繁的海洋空间位移与空间嵌套中的家园构建。在“障碍”与“消除障碍”的循环中,海洋叙事得以展开。在物理空间的快速转换中,海洋流浪汉们实现了家园构建和财富积累。18世纪英国的海洋殖民活动使英国国内的民族分歧转移,复杂的民族矛盾得到缓解,英国社会转型期间的民族认同最终得以实现。

——摘编自李明明《18世纪英国海洋小说叙事模式研究》

材料二   明后期,小说批评重“情”的情理观念与明后期主情论的文学思潮息息相关。这个时期,情与理作为一对重要的小说批评用语得到最广泛的承认,而情与理的关系也成了最热门的话题,很多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伦理观、教育观等都蒙上了“尊情”的色彩。著名文人汤显祖如此演绎他的“至情”观;“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不止如此,他还明确提出“理有者情必无,情有者理必无”的“以情反理”的思想。

——摘编自王路成《明清小说批评中的“情理论”研究》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18世纪英国海洋小说和中国明后期小说的创作背景。
(2)综合以上材料,简析中西文学作品的共性,并据此谈谈你对文学作品史学价值的认识。
2021-04-09更新 | 43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重点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3月联考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为了实现人的无限潜力,近代西方高度赞扬行动、自信、斗争和人的活动。政府和社会为此提供了有效的条件——自由、日益增多的平等机会、自治政府、公众精神、公平正义——以方便个人 能量的发挥,并引导他们实现集体目标。政府鼓励而不压制个人具有积极意义的自利行为,因此公众和个人的利益相得益彰,所以当英国为人类潜力的发挥培育了思想、价值和提供适当的环境时,当它提高了其国民的才能、智慧及道德水平时,它就变得富足而强大了。

材料二   在严复所有的论著中, 其核心观点是中国和近代西方的根本区别在于两者对人的能量的不同态度......(中国)传统统治者为了便于控制国家,一直尽力使老百姓处于无知虚弱的状态。为了保持稳定,他们贬抑竞争和革新,训诫老百姓遵循祖制。他们鼓励节俭,反对发展财富。他们崇古贬今。他们反对积极进取,推崇知足。为了防止造反,他们向老百姓灌输温柔顺从习性的思想。

——均摘编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中国传统统治者、近代西方对待“人的能量”的态度,并简析其各自形成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中国传统统治者、近代西方对“人的能量”的态度所产生的影响。
10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信用”在我国传统文化中多表述为“诚信”。在中国古代,作为伦理准则的诚信,适用于封闭的以血缘和地缘为纽带的“熟人社会”。诚信的实现要依靠“上行下效”,依靠榜样的力量。诚信是由社会舆论和个体内心信念保障实施的,如果不履行道德义务(如对君尽忠、对父母尽孝、对朋友诚信等)就会失去面子,不仅会受到他人谴责,而且会被人群疏远从而失去在社会关系中的地位。对于背信之人的惩罚,无需借助法律手段。诚信作为立身之本,作为人际交往的基本原则,甚至成为治国之道,是社会正常运转的重要基础。

——摘编自王玉花、宋桂红《谈中、西方文化中信用的观念》

材料二 西方传统信用文化认为个人自由是缔结契约的前提。“信”是适用于“陌生人”之间的原则,是体现社会正义的重要方面,人们普遍认同诚信观念的经济价值。罗马法中已建立了相应的诚信契约制度。在诚信契约中,债务人不仅要承担契约规定的义务,而且必须承担诚实、善意的补充义务。建立在契约关系之上的西方信用文化带有法律和秩序的属性,能够起到协调人际关系、净化经济活动运行环境的作用。

一一摘编自李新庚《信用理论与制度建设研究》

(1)根据材料,概括中国与西方在传统“信用”文化上的不同之处。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西方传统“信用”文化产生的社会背景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