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文化类热点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57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申报月刊》"中国现代化问题"讨论

1933年,《申报月刊》发起了"中国现代化问题"的讨论。讨论范围集中于生产和经济方面,并将问题析分为两项

1)中国现代化的困难和障碍。

2)实现中国现代化的方式。

《申报月刊》第二卷第七号出版了“中国现代化问题”特辑,并对发起讨论的原因进行了说明。《编辑之言》指出:"中国现代化'这个问题,与其说它是一个新问题,无(毋)宁说它是一个八九十年来的宿题。须知今后中国,若于生产方面,再不赶快顺着'现代化'的方向进展……我们整个的民族,将难逃渐归淘汰,万劫不复的厄运。"讨论共收到10篇短文和16篇专论。其中,明确主张采取社会主义方式的有9篇,将社会主义作为现代化终极目标的1篇,主张非资本主义的3篇,主张计划经济的1篇,主张兼采个人主义与社会主义的1篇,主张受节制的资本主义的1篇,明确主张个人主义方式的1篇,未回答采取社会主义抑或资本主义,只是提出具体主张的8篇。

——据《申报月刊》第二卷第七号等整理

材料二   九一八事变后,政府为唤醒国民爱国精神,通令各大学开设中国通史课程。傅斯年等提出了“书生何以报国?”的问题。钱穆为了讲好通史课,先后编写了几种讲义,又编选了一部《参考资料》,后编成《国史读本》,此外,尚有“通史随笔”五六册,汇集备课时所需史料,到西南后又续有补充,为《国史大纲》之祖本。《国史大纲》成书后,钱穆写成《引论》一篇,在昆明《中央日报》上发表,正面阐述了钱氏“新史学”的基本内涵,批评了当时流行的各种史学观念。他强调,一国历史与文化实是民族赖以存在之基础,“国史”应成为一种国家和国民的教育。

——摘编自冯峰《钱穆研究三题》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申报月刊》中国现代化问题”讨论。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钱穆撰写《国史大纲》的历史背景。意大利史学家竞罗齐说:“一切(真)历史都是当代史”。结合两则材料,辩证地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2023-03-06更新 | 146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长沙市雅礼中学2023届高三下学期月考(六)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7、18世纪欧洲传教士东来,引发了中西方文化冲撞和交流。中国儒家哲学对当时的欧洲社会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中国”变成18世纪欧洲的理想国家,儒家学说的理性观成为当时进步思想的来源之一,其影响涉及法国、德国和英国,虽然各国所受的影响不同,但以异端的孔子学说作为他们反对宗教、主张哲学的护身牌,却是一致的。伏尔泰对中国文化的价值和观念极力推崇,他在创建新的社会制度的斗争中,惊奇地发现了中国这个实例,并将它作为锐利的武器投向旧制度和旧势力。

——摘编自梁真惠《中国儒家学说的译介对欧洲启蒙运动的影响》

材料二 1792年,英国派出马戛尔尼使团,借为乾隆帝祝寿之名,出使清廷。然而,在觐见乾隆帝礼仪的问题上与清方产生分歧,拒绝按中国传统行跪拜礼。最终双方达成折中意见,改行免冠屈一膝之礼。乾隆帝对英国使团的“妄自骄矜”“无福承受恩典”十分不悦,当觐见完毕英方提出改善贸易条件、增开通商口岸的诸项要求时,概予严词拒绝。

——摘编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说明17、18世纪中西方文化交流的背景,并分析“‘中国’变成18世纪欧洲的理想国家”的原因。
(2)结合所学,评析材料二所述的中英“礼仪之争”。
2022-09-11更新 | 76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邵阳市新邵县2020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产阶级家庭的理想是男主外、女主内,妇女远离职场的竞争。而在实际上,19世纪有大量的中产阶级妇女进入教师、护士、职员等行业,也有许多中产阶级妇女参与投资和经营活动:投资运河、铁路、海运业、政府债券、银行保险、经营商业和工业企业等。1870年,议会通过英国历史上第一部《已婚妇女财产法》以保证妇女独立经营或工作所获得的经济收入,这是英国妇女拥有独立财产权的开始。19世纪英国中产阶级妇女的投资经营活动规模和数量虽然很有限,但它不仅发挥了在英国经济发展和经济扩张中的重要作用,同时也增强了女性在公共领域和私人领域的影响力,由此推动了社会向两性平等的方向发展

——摘编自潘迎华《19世纪英国中产阶级妇女投资经营活动及其原因分析》

材料二   19014月,《中外日报》刊出的一篇题为《拟上海女学会说》文章,作者认为身为女性“有改革之责,发言之权”“中国之积弱由于女权之放失,女权之放失由于女学之式微”“倡兴的'女学',不只是为了‘强国’,还为了争取‘女权’。女学者,全国文明之母;女权者,万权之元素”。1904年,天津《大公报》上发表女子吕碧城诗文,她继续提倡女学和女权,认为倡办女学的目标,不只是使女子“助国家之公益”。还在于“激发个人之权利".

——李长莉《晚清知识女性的“新妇女观”》

(1)据材料一指出19世纪英国中产阶级妇女的角色变化,概括19世纪英国中产阶级妇女投资经营这活动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社会背景。
(2)据材料二概括晚清女性解放运动初兴时期“新妇女观”的主要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影响。
(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近代妇女解放的认识。
2021-11-09更新 | 160次组卷 | 4卷引用:湖南省常德市汉寿县第一中学2024届高三3月月考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中后期的民众服饰突破整齐划一、等级界限的规定,奢靡之风不断出现,从嘉靖朝到天启朝政府禁奢令就达到了55条。官员们穿着贵族所拥有的蟒服、飞鱼、斗牛等服色。在江南,有能力消费的富民穿上了高级鲜艳的丝织品并佩戴昂贵的珠宝翠玉,在纹样、色彩与用料上模仿官员服色。同时青楼妓女、戏班戏子的装束却成为上流妇女仿效的时象。部分有市商背景的人认为追求物质上的享受是人性的本然,同时还可以带动消费和生产。但是民间“富贵女子必缠足”“丐户不得缠足”观念使“大脚”成为下层劳动阶级或贱民的标志,服饰上官与民、士与庶的边界依然存在。

——摘编自张志云《明代服饰文化探徽》

材料二   16世纪的英国社会流行追求个性解放,人们摆脱了教会掩盖形体美的着装模式,充分展示人的自然美,这种观念的转变,在着装上体现为对奢侈服饰的狂热追求,都铎王朝多次颁布抑奢法,明确规定社会各等级人们服饰的质地和颜色,以维护尊卑有序的等级制度。清教徒们则提出所有服饰都要体现正派与端庄、注意节制和谦虚的同时还保持民族特色。但这无法阻挡人民把剩余产品交换成漂亮时尚的服饰,在最公开的场合展示以赢得周围人的尊重。17世纪中后期民众争相购买印度鲜艳舒适的棉布服饰,随着本地棉纺织业兴起,英国社会的服饰逐步变得一致简约实用,不再有明显等级特征。

——摘编自谭赛花(16一18世纪英国的服饰与社会变迁》


(1)根据材料一、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6、17世纪中英两国服饰流行上的相同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6、17世纪中英两国服饰流行特点的不同,并分析产生这些不同特点的原因。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4世纪中叶建立起来的明朝面临的是一个多元的世界,当时的较大规模的国际性联系都还是区域性的。……中国15世纪举行的从东亚到非洲东海岸的多次对于当时来说极为遥远的探险,没有给中国人留下这个世界上存在任何严重的,即使是潜在性的挑战的印象。……接下来便有16世纪的带有区域不平衡性的繁荣。在这种繁荣中,明朝国家正在遵循以往的周期性规律,失去行政有效性。在稍后西方传教士来到中国的时候,中国的精英群体总体上忽略了西方文明崛起的国际竞争含义。17世纪的自然灾害、战争、改朝换代吸引了中国人的主要注意力。18世纪的中国则完成了中华文明地理空间与行政版图的重合,这个成就和15世纪的远洋探险一样,带来的是新的安全感和对更大外部世界的忽略。与西方局部接触的中断正是在这个背景下发生的。19世纪的中国又开始了国家行政效率严重降低的危机,而国际贸易带来收益的局面和周边地区的相对安宁使正在失去活力的中国精英阶层对国际上发生的事情更为麻痹。正在这个时候,爆发了鸦片战争和接踵而来的民族危机及在民族危机刺激下更尖锐起来的国内矛盾。这时候中国人除了学习西方别无选择。

——摘编自赵轶峰《“大分流”还是“大合流”:明清时期历史趋势的文明史观》

材料二   作为世界文明中唯一长期延续、不曾中绝的中华文明,在其漫长的文明演进过程中,一直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直到19世纪前的三个世纪内,这种优势地位仍然存在。烂熟的官僚政治制度,众多的人口,发达的农业经济以及巨大的市场潜力,还有虽显沉暮但仍不乏开拓创新的思想文化,几乎使所有在16~19世纪与中国打交道的西方人,无法不感觉到中国这一东方大国的强大与魅力。

——摘编自章开沅、朱英主编《中国近现代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5~19世纪世界历史的三个重要发展趋向,并概括中国面对15~19世纪世界历史发展三大趋向的表现。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5~19世纪中国面对世界历史发展趋向表现的原因。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从秦汉开始,中国逐渐形成天下共同体的观念。在古代,天下乃是一个以自我为中心的世界,反映了儒家天下归仁的道德理想,华夏与蛮夷的界限是模糊的、相对的,所需辨认的乃是是否有文明,是否接受了中原的礼教秩序。因此,这一观念成为普遍适用于华夏、蛮夷在内的全人类的价值。但是晚清以来,在西方的冲击下中国被迫进入以西方为中心的现代国家主权体系之中,中国社会政治危机与道德、信仰危机先后发生,一种新的共同体意识诞生了,这就是以全球竞争为背景的现代民族国家共同体。

——摘编自许纪霖《家国天下——现代中国的个人、国家与世界认同》

材料二   现如今,虽然人类发展已经进入一个全球化的新时代,但是在“人类命运共同体”提出之前,人类仍然没有完全打破资本逻辑为全球化秩序所戴上的陈旧桎梏。……与过去两百年世界范围内的现代化、资本化有所不同,新时代全球化意味着彼此之间突破固有屏障、日益展开密切的全方位交流。尤其在进入21世纪以来,互联网信息技术、人工智能技术、量子通信技术的爆炸式发展,人与人之间的联系愈加紧密,人类的普遍交往呈现出“零距离”“零时空”的态势。

——摘编自邹广文《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文化哲学思考》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中国天下共同体观念的特点,并简述晚清以来“新的共同体意识”的内涵。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原因及意义。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梁启超在1902年提出了“中华民族”这个概念。1903年,梁启超进一步界定了“中华民族”的内涵,在德国学者伯伦知理的民族主义理论基础上提出了“小民族主义”和“大民族主义”。“小民族主义者何?汉族对于国内他族是也。大民族主义者何?合国内本部属部之诸族以对于国外之诸族是也。”同时,他还提出了“中华民族自始本非一族,实由多数民族混合而成”的论断。

材料二   抗日战争爆发后,各民族在抗击日本帝国主义入侵的救亡图存斗争中,强化了对“中华民族”这个族称的认同,整个社会也越发认识到维护中华民族整体性的重要意义。费孝通等学者进一步提出,承认中华民族整体性的同时,还要尊重少数民族客观存在的事实。国民政府在开发边疆地区的同时,也提出了融合大中华民族各部文化的边疆教育方针。

——摘编自张健《国家范式转换与国族构建——近代中国国族构建研究》

材料三   “Americans”(美利坚人)一词诞生于18世纪40年代至70年代。1774年9月,第一届大陆会议上,帕特里克·亨利庄严地重申:“我不再是弗吉尼亚人,而是美利坚人(American)”1776年,《独立宣言》中把“人人生而平等”推及民族与民族之间的关系,向国际舆论界发出了美利坚人追求民族独立的诉求。1796年,华盛顿总统在《告别词》中强调了美利坚人的国民身份,特别提醒他的国民,政府的统一是国家的主要基石,要珍视民族团结。

——摘编自何顺果《“Americans”的民族学意义》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梁启超提出“中华民族”概念的背景,并说明“中华民族”概念在抗日战争时期的积极作用。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美利坚人”概念形成和完善的原因。
(3)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华民族”与“美利坚人”两个概念内涵的相同之处。
2019-06-01更新 | 89次组卷 | 1卷引用:【全国百强校】湖南省岳阳市一中2019届高三年级第二次模拟考试文科综合历史试卷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6世纪—20世纪初的世界近代史历程中,现代化经验大多来自西方,西方化也由此被塑造成人类现代化的代名词,然而,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背景下,这种神话正在被打破,人们正在更加全面地认识西方现代化。西方国家的现代化固然有其共同特征,同时西方国家内部的现代化进程也存在较大差异。尽管现代化始于西方,但现代化道路绝非西方“专利”。西方现代化建立在对非西方的掠夺和控制基础上,其历史黑暗面永远难以抹去。从原始积累时期通过圈地运动剥削农民,到机器大工业时代剥削工人;从寻找新大陆、建立贸易据点,到大规模殖民、建立跨洋帝国,西方现代化展现出恃强凌弱、泯灭人性的掠夺本质。

——摘编自戴维来《世界现代化道路绝非独尊西方》

材料二   民族性与世界性的统一既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形成和发展的重要特征,也是中国式现代化取得成功的重要经验,更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本规律和基本逻辑。中国式现代化为世界现代化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开拓了人类文明发展的新形态,推动世界现代化进程迈向更高台阶;丰富了世界现代化模式的多样性,为其他还在探寻现代化路径的国家提供了更多可能。中国式现代化破除了“现代化=西方化”的思维定式,开辟了世界现代化模式的多元性。

——摘编自任保平任欣怡《中国式现代化:民族性与世界性的统一》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西方现代化的共同特征并予以简要评价。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式现代化“世界性”的内涵及创新。
2023-02-09更新 | 327次组卷 | 2卷引用:湖南省娄底市新化县第一中学2023届高三上学期期末线上测试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中国,“女权”一词出现在 20世纪初,而与"Feminism”对应的女性主义"或“女权主义”,却在“五四”时期才出现。新文化运动兴起后,妇女问题被公认为最重要的社会问题之一、当时知识界普遍承认“二十世纪有急待解决之大问题三:第一为劳动问题,第二为种族问题,第三为妇女问题”,“妇女问题是社会改造中的一部分”。

——节选自杨联芬《新文化运 动与“女性主义”之诞生》

材料二“女性力量”在过去一年里经常被提起。 在不同的领域,新时代的中帼追梦人冲在一线展现着自身的魅力,精彩地诠释了当下中国新一代的女性精神。

“有人说我爱岗敬业,有人说我疯了,也有人说我为了荣誉。有人不理解,一个人浑身是病,却比正常人还苦得起,支撑着我的,是共产党员的初心和使命,让我直面这片热土时,心里不愧。”

——2020年感动中国人物张桂梅语录

“我会一直心怀山海,眼有星辰,永葆初心,一次次把祖国的荣耀写满太空。”

——2022年6月5日再次升入太空的女航天员刘洋语录

“要成为一个优秀的运动员或者一支队伍的进攻核心,就要承担很多东西,这是一种责任。”

——中国女足主教练水庆霞语录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20世纪初“女权主义”兴起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时代女性精神的价值。
2022-07-06更新 | 53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湘东九校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联考历史试题
10 . 如表所示是中国近代部分留洋学生的博士论文选题。这些研究
年份博士论文选题主要内容
1909周毅卿《中国宁波的商业形态》以宁波为背景论述中国古代的行会组织与城市经济
1911陈焕章《孔门理财学》按照西方经济学原理,分别讨论了孔子及其儒家学派的一般经济学说及其在消费、生产、公共财产方面的思想
1914陈兆焜《清代中国的税收制度(1644~1911)》从现代经济学角度论述清代中国的税收制度
1920刘文显《中国农村田产的优点与
经营》
按现代经济学原理论述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与经营形态

A.向国人推介了西方经济学理论B.在西方传播了中国的传统智慧
C.深化了对中国经济形态的认识D.通过融汇中西实现了理论创新
2022-03-28更新 | 89次组卷 | 2卷引用:湖南省百所学校2021-2022学年高三3月联考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