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文化类热点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66 道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孔子从个人修养的角度强调体育的重要性,把学习射、御、舞当作人自身修养的必须内容看待,是推行“礼”的具体工具。这种思想教诲人们不要执着地向外开拓,而要潜身于所谓的自省。人们往往表现为知足常乐,不为人先,影响了中国古代体育注重和谐的整体化伦理。汉武帝之后,大一统思想强调自然界整体事物之间的内在关系,对体育观念影响很大。宋明理学很大程度上强化了社会成员的服从意识,俯首帖耳、顺者为孝成为青年人品格的理想要求。对于以“动“为基本特征的体育娱乐活动的发展形成了无形的屏阻,这为重文轻武观念的形成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支持。清代更是忠实地借鉴了宋明理学的做法,在统治者对儒学的极力推崇中,进一步完善了传统体育观念从文武并重向重文轻武的转变。

——摘编自王京龙《儒学发展对传统体育观念的影响》等

材料二:希腊哲学为古代奥运史留下珍贵的精神遗产。苏格拉底主张“凡属希腊国民应注意健身之道,以应付国家需要,以保民卫国为天职”。亚理士多德不仅亲身参加体育实践,而且在《国家论》中提出体育、德育和智育应相互联系,智力的健全依赖于身体的健全,体育可以先于智育。他认为运动过度或运动不足都会对身体有所损害。他提倡开展体操活动,认为这是最适合身体锻炼的方法,体育既能强健体魄,又能塑造人们的形体美和心灵美。古希腊哲学家们关于体育价值的认识成为近代奥林匹克运动复兴的精神源头。

——摘编自熊斗寅《顾拜旦体育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材料三:18946月,在顾拜旦的努力之下,国际体育代表大会在巴黎召开,成立了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并恢复奥林匹克运动会。18964月,第一届现代夏季奥运会在它的故乡-雅典举行。参加本次大会的共有来自欧洲、美洲和澳洲的13个国家的311名运动员。这成为近代世界体育史上的壮举。虽然规模很小,内容单一,也不够规范,但它是一个火种,一支火炬,100多年来,以燎原之势,照亮了五大洲。

被称为近代中国体育教育的一面旗帜的张伯苓,主张把体育作为必备课程,同学生一起到户外打球、跳高、跳远、骑自行车……力倡“教育里没有了体育,教育就不完全”。……他还积极传播奥运理念,倡导体育强国,为国人绵延不绝的强国梦第一次注入了奥运元素。19071024日,他呼吁:“我对吾国选手在不久的将来参加奥运会充满了希望。”1908年,几个南开学生在《天津青年》上撰文提出:中国何时能派一名运动员参加奥运会?中国何时能派一支运动队参加奥运会?中国何时能自己举办一届奥运会?

——摘编自王德蓉《奥运先驱张伯苓》、熊斗寅《顾拜旦与奥林匹克运动会之五》


(1)根据材料一、二,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中国与古希腊对体育认识的异同。
(2)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现代奥运会兴起的背景及近代中国追逐奥运梦想的原因。
2022-03-29更新 | 238次组卷 | 3卷引用:安徽省六安市舒城中学2022届高三仿真模拟卷(三)文综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表汉代律令有关内容

                                                         ----摘编白崔永东《张家山汉简中的法律思想》

材料二   1933年3月,通过民间护林保土工作队计划,吸收失业青年从事造林、森林防火、防治水患.水土保持、道路建筑。5月出台《联邦紧急救济法》,成立了联邦紧急救济署。发放紧急救济金,为老人、残疾人、失业者和儿童提供社会保障。通过田纳西流域工程计划,由政府在田纳西河上投资兴办水力发电和大规模灌溉工程。1935 年5月,设立工程规划署,兴办公共工程。

1933年6月,国会通过《全国工业复兴法》,规定有关劳工权利,如废止童工、就工资工时进行集体谈判、整顿和制裁血汗工厂、发展工会等。1935 年7月,国会通过《全国劳工关系法》,规定工人有组织工会的权利,有与雇主集体谈判合同的权利和罢工的权利,成立了全国劳工关系局,处理劳工对雇主的申诉。

----摘编自蔡东丽《罗斯福新政时期的联邦最高法院---从经济自由到公民权利》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汉律内容说明其对重新建立封建统治秩序的促进作用。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西汉初年立法与美国“新政”时立法的相同背景,并说明中美两国立法所体现法律思想的不同之处及其产生的原因。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4世纪中叶建立起来的明朝面临的是一个多元的世界,当时的较大规模的国际性联系都还是区域性的。……中国15世纪举行的从东亚到非洲东海岸的多次对于当时来说极为遥远的探险,没有给中国人留下这个世界上存在任何严重的,即使是潜在性的挑战的印象。……接下来便有16世纪的带有区域不平衡性的繁荣。在这种繁荣中,明朝国家正在遵循以往的周期性规律,失去行政有效性。在稍后西方传教士来到中国的时候,中国的精英群体总体上忽略了西方文明崛起的国际竞争含义。17世纪的自然灾害、战争、改朝换代吸引了中国人的主要注意力。18世纪的中国则完成了中华文明地理空间与行政版图的重合,这个成就和15世纪的远洋探险一样,带来的是新的安全感和对更大外部世界的忽略。与西方局部接触的中断正是在这个背景下发生的。19世纪的中国又开始了国家行政效率严重降低的危机,而国际贸易带来收益的局面和周边地区的相对安宁使正在失去活力的中国精英阶层对国际上发生的事情更为麻痹。正在这个时候,爆发了鸦片战争和接踵而来的民族危机及在民族危机刺激下更尖锐起来的国内矛盾。这时候中国人除了学习西方别无选择。

——摘编自赵轶峰《“大分流”还是“大合流”:明清时期历史趋势的文明史观》

材料二   作为世界文明中唯一长期延续、不曾中绝的中华文明,在其漫长的文明演进过程中,一直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直到19世纪前的三个世纪内,这种优势地位仍然存在。烂熟的官僚政治制度,众多的人口,发达的农业经济以及巨大的市场潜力,还有虽显沉暮但仍不乏开拓创新的思想文化,几乎使所有在16~19世纪与中国打交道的西方人,无法不感觉到中国这一东方大国的强大与魅力。

——摘编自章开沅、朱英主编《中国近现代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5~19世纪世界历史的三个重要发展趋向,并概括中国面对15~19世纪世界历史发展三大趋向的表现。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5~19世纪中国面对世界历史发展趋向表现的原因。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唐代,参加体育活动的人数之多,阶层之广,都是中国古代所罕见的,唐玄宗不仅是一个众所周知的马球能手,而且爱好围棋、斗鸡。与前代主要作为宫廷娱乐项目和军事训练为主要目的的体育活动相比较,唐代体育已趋于大众化。足球用球和球门已与现代足球非常接近,除两队角逐、竞争胜负的踢法外,还适应不同参与者产生了其他踢法。女子不仅和男子一样进行打球、骑马、射箭、弈棋等体育活动,而且还创造出一些自己的专门运动项目。

——摘编自黄中安《论唐代的体育活动》

材料二 19世纪30年代,英国相继颁布了《公路法》《城市警察法》对城镇中混乱的街头足球运动者进行惩罚,大量以残害动物取乐的娱乐活动在此时也被政府严厉禁止。到了19世纪中叶,人们不仅意识到健康的心智和强健的身体有着很大的关系,也认识到适当的体育运动能够培养人们遵守规则和纪律的习惯,激发团队精神,培养领导能力,甚至可以提高人们为帝国服务的能力。维多利亚时代中期英国在体育文化领域发展的最显著特征是有组织体育运动的出现,社会中萌发出了一股竞技热。各个公学、大学之间,社会上各类体育俱乐部之间频繁举办各种赛事。大量的郊区体育运动俱乐部也开始对女士开放,年轻的男女可以自由的共享公共运动,不必担心流言蜚语的纠缠。

——摘编自杨海霞《维多利亚时代中期英国中产阶级的休闲娱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唐代体育活动发展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世纪英国体育活动特点及其形成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体育运动的发展对现代社会生活的意义。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1世纪和12世纪初,由于政府官学势力的扩充,白鹿洞书院曾被长时间废弃。朱熹官南康太守后不久,就奏请朝廷,请求支持,准备在山上修复白鹿洞书院,作为讲习儒学之所。他还指出如果不在此重建儒家书院,庐山又将尽为佛庙或道观所占。之后,朱熹在白鹿洞书院修建房屋,征集图书,延聘名师,招收生徒,订立教规,设立课程,添置学田并自任洞主,亲自登台讲学,他还曾邀请他在鹅湖之会时的“论敌”哲学大师陆九渊来院讲授义利之辩,广开学术争鸣之风,至今白鹿洞书院仍保留着陆九渊当时讲义的碑刻。朱熹所制订的《白鹿洞书院揭示》(也叫《朱子教条》)后来成为封建社会教育的准则,影响极其深远。

——摘编自田浩《宋代的中国儒家书院》

材料二 上海格致书院是经外国人倡议,由中西各方人士共同创建的一个新型的教育机构,自其倡议筹建到停办,历时达四十年之久。其办学宗旨是为华人了解西方科学技术知识,其教学内容包括科学技术、政治、经济、时务、文化、教育等,其中科学技术是最主要的教学内容,其教学方法以自学为主,以讲授为辅,以科学实验及演示为重要教学手段。在西学东渐过程中,上海格致书院发挥了重要作用。

——摘编自都秉键《上海格致书院及其教育创新》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朱熹重建白鹿洞书院的背景及其积极影响。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白鹿洞书院和格致书院的差异并指出导致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
2019-04-22更新 | 70次组卷 | 1卷引用:【校级联考】安徽省六安市毛坦厂中学、金安高级中学2019届高考历史模拟试卷(4月份)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古代·东西方的“理想人格”

古代中国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论语》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
公正无私,一言而万民齐——《淮南子》
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顾炎武

古代希腊城邦


人是万物的尺度——普罗泰戈拉
认识你自己——苏格拉底
思维是灵魂的自我谈话——柏拉图
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亚里士多德

材料二近代·东西方“人的觉醒”

近代中国的启蒙运动具有与欧洲启蒙运动迥异的特点。如果说欧洲启蒙运动是一场以个性自由为主的人文启蒙运动,那么中国思想启蒙运动则是一场旨在国家富强的现代化启蒙运动,这是中西启蒙运动的最基本差异。……欧洲由启蒙而现代化是一个水到渠成的文化和社会转型过程,在中国启蒙则是救亡的现代化运动的步骤。

——摘编自郑大华主编《民国思想史论》

材料三当代·全球化背景下的“文明理念”

我们专注于两个主题——“传承”和“交流”——的研究,以此来理顺世界历史,这两个主题集中反映了人类发展的最重要的特征。“传承”和“交流”,一纵一横,与“传承”相比,“交流”更应浓墨重彩。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
自由、平等、公正、法治
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美】杰里·本特利《新全球史:文明的传承与交流》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古代中国“理想人格”的主要内涵。

(2)根据材料二,指出近代东西方“人的觉醒”的不同内涵,联系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分析其原因。

(3)联系上述三则材料,谈谈你对文明的认识。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所谓“富民”阶层,是中唐以来特别是宋代以来崛起的一个新的社会阶层,又称“富室”“富家”“富户”,还可称“大姓”“望族”“豪族”“兼并之家”等。他们主要以农业为致富的途径,也包括了以工商等其他途径。作为一个在社会经济分化中产生的新兴阶层,“富民阶层具有区别于其他社会阶层的显著特征,即没有政治特权,仅仅占有财富和拥有良好的文化教育,依然属于“民”的范畴。作为富民家庭,维持其家业不败,一是靠财富,二是靠文化教育。明代影响较大的富民大姓,大多是发迹于宋,壮大于元。随着商品经济的迅速发展,从事手工业、商业的富户以前所未有的态势发展起来。时人王世贞曾指出:“盖东南者,国根本也。富民者,东南所恃以雄者也”。到了清代,富民阶层仍是社会上最具有影响力的阶层之一。在拥有经济力量之后,富民努力通过读书应举,谋取政治权力,出现了“百姓之富者争出金钱而入学校”的状况。

——摘编自林文勋、杨瑞璟《宋元明清的“富民”阶层与社会结构》


材料二18世纪的英国尽管存在严格的社会分层,但社会分层并非一成不变,它具有更强的流动性和开放性,其典型特征是出现了更多向上、向下的流动,而这种流动同经济和社会变化的过程相吻合。英国贵族的开放是单向度的,主要是允许贵族家庭成员向下流动,社会的中下层几乎不可能成为社会上层的一员;中间阶层不仅在数量上迅速扩大,而且发展出自己的意识形态,正在变成一个界限逐渐明确的集团,他们以自己的商业财富和生活背景为荣,形成了自己的文化和传统,并开始谋求政治权力和地位;社会下层逐渐向无产阶级过渡,为新社会准备了一个重要的部件。社会流动是英国社会整合的一种有形方式。

——摘编自舒小昀《18世纪英国社会流动分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富民阶层”形成和发展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8世纪英国社会阶层流动的特点及其影响。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专利最早源于欧洲各国实行的对相关新技术产品所赋予的特许生产令状。到了伊丽莎白女王时代(15581602),这种君赐特权制度逐渐异化为英王增加王室收入的一种手段。这种状况完全背离了制度的立法目标,无论是一般民众,还是新兴资产阶级商人都对该制度深恶痛绝。1624年英国废除了原有的英王特许制度,重新颁布了一部反映资产阶级利益、保护先进新兴技术、鼓励技术进步的法律——《反垄断法》。由于英国较早颁布了关于专利的有关法律,当时的英国工业在纺织、冶炼、采矿、机械加工、交通运输等领域中取得了各种巨大的创新成就。在巨大利益的驱使之下,继英国之后,美国国会于1790年制定了美国第一部专利法。

——摘编自毛克盾《西方专利制度发展历程简论》

材料二   真正将西方专利制度思想引入中国的是洪仁玕,他在《资政新篇》中对专利制度作了比较详尽的阐释。我国近代史上第一件存案在册的专利是1882年郑观应等人获准上海机器织布局织布工艺10年专利权,但该专利不过是对当时西方已有工艺的引进,在此后的十年里,中国境内没有出现过一家私人投资的新式机器生产的棉纺织厂。戊戌变法期间,光绪帝颁布了近代中国第一个鼓励技术、工艺发明的专利法规,揭开了近代中国专利立法的序幕。清末新政时期,商部在1904年咨文各省,要求严格并规范专利审批。在此期间清政府虽一再下诏劝商惠工、奖募创新,颁布了《商标注册试办章程》《著作权律》等,但始终未修订一部正式的专利法,以致近代中国专利制度始终处于萌芽状态。

——摘编自姚秀兰《制度构建与社会变迁——近代中国专利立法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英国《反垄断法》出台的背景及意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晚清专利制度发展的特点。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近代中外专利制度发展的历史启示。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协商民主并非西方民主理论与实践的专利,中国协商民主是对民主理论的丰富和发展,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形式之一。由于中西方阶级基础、政治文化环境以及经济发展条件等诸多因素的不同,协商民主在中国与西方语境下是两种本质上完全不同的民主,但在实践中两者所追求的精神、价值与体现出来的一些原则具有某种契合性。西方协商民主在客观上为我国特色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发展提供了经验借鉴和发展的思路,对于新时代背景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深入发展起到良好的借鉴意义与价值。

——摘编自郭小聪 代凯《试论中西方协商民主的区别与联系》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以“中西方协商民主”为主题自拟一个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晰。)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咸同时期,开明士大夫积极推动的国防近代化,在军工、海防、陆军等层面逐步从浅显而深化,甚至是从无到有,一定程度上使晚清的国防力量有所增强,在国防实践中发挥了一定的实效,即便如此,仍是一次不彻底的转型。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传统走向近代之际,开明士大夫基于“自强”、“御侮”而积极求新,内心深处又对传统武备极具自信,因而强烈要求突破传统的案白,但又无法摆脱传统的羁绊,致使其在近代国防建设的认知上处于“旧者未去,新者未立”的状态,这既是时代局限,也是现实使然。

——熊顺成《咸同时期开明士大夫国防近代化的认知与实践研究》

材料二 20世纪70年代末,国防科技工业开始服从、服务于国家经济建设大局,立足“富起来”,走军民结合发展之路,利用设备、技术和人才方面的优势,绝大部分生产能力转向轻工产品和家用电器等民生生产领域,成为促进和推动国民经济发展的有生力量。20世纪90年代,国防科技工业推进市场化改革,转换经营机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并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同时与世界上几十个国家和地区在核电、航空、航天、船舶、能源、交通等领域,

建立了广泛的合作关系。新世纪、新阶段,走中国特色军民融合式发展道路,进一步发挥国防科技工业对国民经济的促进作用,促进国防领域和民用领域的科技成果、人才、资金、信息等要素交流融合。以军民融合产业为主体的国防科技工业军民结合、寓军于民和军民融合式发展,促进军工经济持续健康增长,形成了一批军工特色的高科技产业群,成为辐射带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申晓勇《新中国70年国防科技工业发展特点和经验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咸同时期国防近代化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改革开放后,国防科技工业不断发展的背景,并说明其意义。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近现代国防科技工业发展的启示。
2021-06-04更新 | 144次组卷 | 4卷引用:安徽省合肥市第一中学2021届高三最后一卷文综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